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小说类型学、创意写作与文化人类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许峰 参加讨论

    对小说类型学的研究现正方兴未艾,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今年7月10日,《文艺报》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携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专门举办“文学类型化及类型文学研讨会”。小说类型学研究是小说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文体学、叙事学和主题学等研究范式之后新的理论生长点。
    一直以来,创作都被视为少数人的专利,那些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作家更往往被视为天生异禀,旁人难以企及,更谈不上模仿,“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不仅如此,大作家多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经历,“文章憎命达”,作家都不是常人,文学创作更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能依靠天生的秉赋,后天学习是学不会的,因此也是学校教育所教不会的。翻开现代文学史会发现,数得上的大作家多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别说是中文系毕业,就连文科专业毕业的也寥寥无几;当代文坛情况有所改观,但真正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著名作家也不算多,和每年数以万计的中文系毕业生人数相比,明显不成比例。同时,创作,一直被视为全新的创造,是作家对已有作品的革命性突破。
    但是随着小说类型学的研究的逐步深入,过去的认识正逐步修正。各式各样的小说原来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型,如自2000年以来,以《杜拉拉升职记》《诛仙》《新宋》《鬼吹灯》《暗算》《幻城》《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等为代表的职场小说、仙侠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盗墓小说、谍战小说、青春小说、校园小说、网游小说、动物小说、官场小说、商战小说、穿越小说等类型小说,不仅层出不穷,而且风靡一时,一版再版。每种类型小说各自有自己的成规,有章可寻。真正杰出的作品,其成功之处,与其说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不如说是对成规的继承和重新演绎。文学创作完全有可能实现按图索骥,“萧规曹随”。这将对未来的文学创作观念和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根本性的颠覆作用。以后的文学写作将从过去只属于少数人的天才创造,变成可以为大多数人经过系统学习、模仿、训练后,都能基本掌握的专业技能,实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根本性转变。中文系反而难于培养出作家的窘境和悖论将会被打破。文学创作事业也将从一直以来被视为高不可攀,只能为少数高人所垄断的认识误区中走出,从而能激发更多的文学青年投身文学创作或从事与创作相关的文学活动,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学创作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员,实现文学产业化。以后的文学创作特别是类型文学创作,有可能由作家个人创作为主,类似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般的慢工出细活,逐步转向分工合作,类似于工厂流水线大生产,不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高效迅速。目前,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就采用这种模式。小说类型研究、创意写作、文学产业化三者环环相扣,相伴共生。小说类型学是创意写作和文学产业化的基础和智力支持,而文学产业化、文化产业振兴的时代需求又为小说类型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难得的提速契机,相得益彰。
    小说类型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从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中归纳、提炼出甲乙丙丁、ABCD等若干条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小说创作都通行、遵循的法则或模型,然后或是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萧规曹随”,依样画葫芦,或是在批评实践中以类型或成规作为理论武器,把各式各样的作品都放进类型、成规的大容器中,品评作品创作的高下。尽管这样的工作也是必要而且重要,能从无边无际的作品海洋中去粗取精,总结出若干条创作规律本身就已是功德无量。但这毕竟只是把类型学局限在方法论的层面,还是和叙述学处于同一个层面。传统的源于结构主义的叙述学一个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多注重对技巧的研究,对文本本身的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顺序等无疑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丝丝入扣,极具可操作性,但主要是“内部研究”,对文本产生的语境等隐藏在文字背后却左右着文本生成及阐释的因素研究不足,对文本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欠缺深度。若众多异彩纷呈、耐人寻味,让读者争论不休的小说经过叙述学一分析,都变得那么一清二楚,到最后都只是几个行动元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已,不免又让人感到失望。就如同芳华绝代的绝色佳人,经过X光的扫描,不过和芸芸众生一样,里面也只是一副骷髅而已,虽然发现了真相,但却丧失了美感。
    因此,小说类型学应该是对叙述学的超越,并非是简单的一套研究文学方法和若干条总结出来的文学创作规律,而应是一个横跨叙述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新兴学科,是一座沟通“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桥梁,最后落脚点是指到民俗学和人类学上,从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发展到对“成规”、“类”等通行创作规律的总结归纳,最终上升到集体无意识、地方性知识等人类原初思维模式的探寻,成为“文学人类学”或“人类学文学”,从而获得长久的学科生命力。
    对神话——仪式和习俗的研究,是小说类型学的切入点与支撑点,不仅如此,它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众所周知,《圣经》和《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里面有大量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和宗教仪式,后世以此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中国文学同样也如此。中国文学同样源于在人们口头世代流传神话传说和歌谣。及至文字出现后,在《山海经》《诗经》《楚辞》等早期的文学作品中,保留着大量神话传说和对祭祀、庆典等礼仪的描写。不论中西,从一开始,文学就和神话——仪式和习俗结下不解之缘。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经典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产生于“历史上人类的童年时代”。作为史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艺术再现,文学从一开始就和人类学血脉相连。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则指出:“故事母题中有许多是起源于各种社会制度法规,其中授礼仪式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接下来我们看到关于阴间世界的观念、关于彼世之旅的观念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两个系列产生了绝大多数的母题。”简而言之,千奇百怪的故事多围绕仪式(尤其是成年礼仪式)和生死这两个根本性的母题所展开。这些都说明,文学与人类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真正把小说类型学的研究进一步推进,超越叙述学,就必须重视对以神话——仪式为代表的人类学领域的研究,重读《金枝》等人类学经典,对巫术、宗教、民俗、传说等进行再认识,从根本上突破“子不语,怪力乱神”和“雅/俗二分”的定势思维。实际上,“小说”在中国的起源就与俗鄙的“引车卖浆者流”的街谈巷议密切相关,中国小说的早期形态,也正是魏晋时期记载奇谈逸事的“志人”、“志怪”小说。同样,对于创意写作而言,神话——仪式等人类学方面的内容及地方性知识更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这一类的文学文本,既可使读者通过阅读获得审美愉悦,同时一民族、一地方的原初本真的思维方式和地方性知识又可以得到艺术地保存、流传乃至推广,不至于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而消逝,一举两得,善莫大焉。正如,有了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不仅猫腔和秦腔这两种地方性剧种将以文学的形式长久地得到有效保存,而且渗透在其中的各种民间故事、风俗传说得以继续流传,尤其是清末山东高密东北乡那段可歌可泣的抗德往事和陕西商州棣花街那曾经的繁荣和今天的衰落都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荡气回肠。古人曰“礼失,求诸野”,将来,除“求诸野”外,还大可以“求诸小说”。
    相信假以时日,小说类型学及其相关研究必定成果斐然。
    原载:《文艺报》2010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