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阅读的概念 电子超文本(electronic hypertext)的兴起,是20世纪下半叶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60年代中叶,它仅仅是美国学者纳尔逊头脑中的想法。80年代中叶,超文本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单行电子出版物。从90年代初开始,由于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的问世、万维网(www)的建立,超文本成为在线电子出版物最为流行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超文本是作为线性文本的对立物而出现的。由于超文本势力日盛,与之相适应的超阅读(hyperreading)正深入人们的生活,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超阅读源于超文本。凭借电子网络技术,文本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由原来的线性阅读变化为非线性、跳跃式的超阅读。有人认为: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阅读便是"超阅读",它适用于一切文本(包括成套的文本)。 假如说传统阅读以连贯性为特点的话,超阅读的特征则在于跳跃性。连贯性具有两方面的依据: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人类思维的逻辑性,从客观来说在于传统文本相对严密的结构。与此相比,超阅读比较重视自由联想的作用,相对充分地体现了读者的能动性。假如说自由联想是超阅读的主观依据的话,那么,相对多样的路径设置则是超阅读的客观依据。当这些路径通过网络媒体彼此相通、在不同路径之间实现跳跃成为可能时,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便向网络媒体的"冲浪者"转化。如此超文本提供选择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除了开拓阅读空间之外,超阅读的优点主要在于实现建构学习、培养阅读个性两方面。 研究表明:超文本的潜能暗合于建构学习理论。以超文本为依托的新型教育具有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优点。超文本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文本及连同课堂练习而来的标准答案的束缚,寻找对于材料独一无二的组织方式。经过超文本建构的练习,学生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精神上可望有较大的提高。(Net 1) 二、超阅读诗歌的方法 超文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非超文本的方式来阅读,反过来,非超文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超文本的方式加以阅读。既然超阅读有开拓阅读空间、实现建构学习、培养阅读个性的优点,那么我们在解读文学文本时,就可以尝试用超文本的方式阅读,诗歌也不例外。不要以为诗歌文本本身才是重要的,其实里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认真追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本。鉴于托·艾略特的诗作有广博、隐晦、委婉的特点,本文以其1920年出版的《诗篇》(Poems)为例说明如何用超文本的方式进行阅读诗歌。 1、追寻题目由来 《不朽的低语》“标题戏仿华兹华斯《童年时代的回忆对永恒的暗示》(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华兹华斯主要写的是人怎样在经验中失去天真,艾略特则是借题发挥。”(托·艾略特,1991:57),也是为法国诗人戈蒂埃的Emaux et Camées (《珐琅和雕玉》)向他表示敬意,《珐琅和雕玉》中有这么几句: You could not see the skeleton in the happy days of pagan art! Man,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 senses, content with beauty, searched for nothing.(Net 2) 与本诗的第2行“And saw the skull beneath the skin;”相呼应。 《夜莺声中的斯威尼》标题的夜莺典故丰富,含义复杂。首先是出自奥维德的《变形记》,指菲罗墨拉,“也有评论家认为诗中的‘夜莺’典出伊丽莎白·勃朗宁(1808-1861)的诗《夜莺声中的贝安卡》,诗写到了阿伽门农之死,诗中夜莺的叫声是跟仇恨与死亡紧紧相联的。此外,英语俚语中‘夜莺’亦有妓女之意。”因此,裘小龙认为艾略特的这首诗“就暗示了阴谋、女人、谋杀等内容。”(托·艾略特,1991:63) 《一只处理鸡蛋》写于1919年,当时是艾略特婚后的第三年,年届三十,他把自己比作是一只处理鸡蛋(不新鲜的鸡蛋,已经不能孵化,只能煮熟后才吃)。这喻示着诗人曾经拥有的美好的纯真世界已经永远失去,也失去了在精神上获得新生的可能。(C.R. Mittal,2001) 2、追寻典故、引语的由来 用典是诗歌非常常见的技巧,艾略特的诗歌尤其如此。在他的《诗篇》中,圣经典故、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等随处可见。如《夜莺声中的斯威尼》标题的夜莺典故丰富,含义复杂。首先是出自奥维德的《变形记》,指菲罗墨拉,“也有评论家认为诗中的‘夜莺’典出伊丽莎白·勃朗宁(1808-1861)的诗《夜莺声中的贝安卡》,诗写到了阿伽门农之死,诗中夜莺的叫声是跟仇恨与死亡紧紧相联的。此外,英语俚语中‘夜莺’亦有妓女之意。”因此,裘小龙认为艾略特的这首诗“就暗示了阴谋、女人、谋杀等内容。”(托·艾略特,1991:63) 《小老头》第47行的“the wrath-bearing tree”就是伊甸园里的智慧树,《河马》中第7、8行“While the True Church can never fail/For it is based upon a rock.”典出《马太福音》16章第18节,耶稣告诉彼得他要把他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即彼得本人上,因为彼得在拉丁文中意为“磐石”。 《笔直的斯威尼》第2行的“the unstilled Cyclades”中的Cyclades(基克拉迪群岛)位于爱琴海,是希腊神话中漂浮的岛屿,Aeolus(埃俄罗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风神,“Which tangle Ariadne's hair/And swell with haste the perjured sails.”(“狂风吹乱阿里安娜的头发,/又猛鼓起给假消息的帆船。”)显然是用了希腊神话中国王米诺斯之女的典故,Ariadne(阿里安娜)是希腊传说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女儿,被丈夫忒修斯抛弃后自杀身亡,而忒修斯在返回家乡雅典的途中忘了与其父亲有约,没有将船上挂的表示失败的黑帆换成表示胜利的白帆,致使其父误以为儿子已死而悲愤投海自杀。 《一只处理鸡蛋》诗首引语引自法国诗人维永(Francois Villon)的《大遗言集》(Le Testament) 的开头两行,正好恰当地表达出本诗中主人公在欲望的地狱里曾经历过的各种耻辱。(C.R. Mittal,2001) 维永,或译维庸(François Villon,约1431年─1474年),中世纪末法国诗人。于巴黎出生,生平不详,据说曾因谋杀、盗窃罪而被控,最后下落不明,被后世称为现代"被咒诗人"(poètes maudits)的鼻祖。维永在生前默默无闻,到了十六世纪由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编辑、出版了他的诗歌,维永的名字才渐渐进入法国的文学正典。他是文艺复性时期法国特殊的诗人,他是一个罪犯也是一个天才,他的一生如一本刺激的小说。他是一个流氓也是个罪人。他的言语非常逼真、生动、热情、讽刺。 维永的代表作有诗集《小遗言集》(Le lais)和《大遗言集》。《大遗言集》共有2023首诗,最有特色的是写直面绞死,还有对其他形式的苦难和死亡的反复描写。它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苦涩的嘲讽、痛骂和宗教狂热等混在一起,与当时的诗风大相径庭。(Net 3) 《诗篇》中《带着旅游指南的伯班克与叨着雪茄的布莱斯坦》的诗首引语更是有趣。引语如下:Tra-la-la-la-la-la-laire—nil nisi divinum stabile est; caetera fumus—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goats and monkeys, with such hair too!—so the countess passed on until she came through the little park, where Niobe presented her with a cabinet, and so departed. 这些引语源于不同之处,但都跟威尼斯有关系。“Tra-la-la-la-la-la-laire ”取自法国诗人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的组诗《威尼斯狂欢节变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rnival of Venice)中的第二首“在泻湖上”(On the Lagoons)的第一行。“威尼斯狂欢节”是一首传统的流行的曲子,它使戈蒂埃在诗的结尾怀念起往昔的威尼斯:“The city joyous, free and light /Of Canaletto's day!” 艾略特在本诗十九行就提到了 Canaletto: “At a perspective of Canaletto”。 Canaletto(卡纳莱托)是意大利风景画家,尤以准确描绘威尼斯风光而闻名。可见,卡纳莱托所生活的时代的威尼斯是多么地光芒四射,那里的生活是多么快活。(Nidhi Tiwari,2001) nil nisi divinum stabile est; caetera fumus 是刻在由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画家曼特尼亚创作的、圣索非亚宫(Ca' d'Oro,也称金屋)的壁画圣塞巴斯提安(圣塞巴斯提安是圣经传说中一位罗马的殉道者,他曾在罗马的军队中传道,后被反对基督教的罗马皇帝逮捕,并命令用乱箭把他射死。)上的一句话,意为: 一切如云烟,不会长久,除非是神的。(“Nothing is permanent unless divine; the rest is smoke.”)(George Williamson, 1998:101) 这无疑是暗示威尼斯也许曾那么充满活力,以其雕塑、绘画和建筑著称,可惜现在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辉煌。(Nidhi Tiwari,2001) “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出自亨利·詹姆斯的《阿斯本文稿》,与原文略有不同。原文为: The gondola stopped, the old palace was there;... ‘How charming! It’s grey and pink!’... 亨利·詹姆斯在该小说中讲述了一个美国人为了得到一位诗人阿斯本的文稿前往威尼斯。在阿斯本情妇的侄女的陪同下乘坐gondola(小船)参观了威尼斯的一所宫殿,美国人被宫殿的灰色和粉红色深深吸引住了。这句还是渲染了威尼斯建筑的魅力。(Nidhi Tiwari,2001) “goats and monkeys,”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有关。在第三幕第三场,伊阿古以极其刺耳恶毒的方式描述凯西奧和苔丝狄蒙娜子虚乌有的通奸(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山羊和猴子是欲火、欲望的象征。),让奥赛罗开始控制不住地怀疑妻子与人私通: It is impossible you should see this, Were they as prime as goats, as hot as monkeys, As salt as wolves in pride, and fools as gross As ignorance made drunk. But yet, I say, If imputation and strong circumstances, Which lead directly to the door of Truth, Will give you satisfaction, you may have’t. (Shakespeare, 2008) (“即使他们像山羊一样风骚,猴子一样好色,豺狼一样贪淫,即使他们是糊涂透顶的傻瓜,您也看不到他们这一幕把戏。可是我说,有了确凿的线索,就可以探出事实的真相;要是这一类间接的旁证可以替您解除疑惑,那倒是不难让你得到的。”)(Net 4) 到了第四幕,奥赛罗以为自己偷听到了苔丝狄蒙娜承认她对凯西奧的爱,他气极而走,边大喊:“Goats and monkeys!” 这无疑是指他心中的这对奸夫淫妇,伊阿古说过的话产生效果了。(Net 5) 朗读 Jíshǐ tāmen xiàng shānyáng yīyàng fēngsāo, hóuzi yīyàng hàosè, cháiláng yīyàng tān yín, jíshǐ tāmen shì hútú tòudǐng de shǎguā, nín yě kàn bù dào tāmen zhè yīmù bǎxì. Kěshì wǒ shuō, yǒu le quèzuò de xiànsuǒ, jiù kěyǐ tàn chū shìshí de zhēnxiàng; yàoshi zhè yī lèi jiànjiē de pángzhèng kěyǐ tì nín jiěchú yíhuò, nà dǎoshì bù nán ràng nǐ dédào de. 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with such hair too!”取自英国诗人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A Toccata of Galuppi”(“格鲁比的一首托卡塔”)。该诗记载了一位现代科学家与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格鲁比的灵交,科学家听着这位前辈的旋律,觉得在如此富有生机的音乐背后,一定曾有过威尼斯人的浪漫生活,它成就了艺术家的创造,比如那些长着“如此一头金发”的女人们,“脸颊如此丰盈,嘴唇如此红润”,可她们却随时间消逝,化作尘埃,而无论艺术还是科学,无论艺术家和科学家多么自信,都难以拯救和维系真实生活中如此丰富的浪漫,因而也都不应以永恒的、灵智的名义蔑视肉体。格鲁比是十八世纪威尼斯的一个作曲家,他所处时代的威尼斯是一个青春的城市、爱的城市、具有伟大传统的城市,也是繁荣昌盛的城市。然而,勃朗宁痛苦地发现他所处的威尼斯已经不再美丽,所以他说:“Dear dead women, with such hair, too.”这些话语暗示了现代威尼斯人在道德上堕落了。(Nidhi Tiwari,2001) 最后一句涉及尼俄伯(希腊神话人物),取自英国剧作家马斯顿(John Marston)的假面剧《爱丽丝的娱乐,德比的伯爵遗孀》。希腊神话中的尼俄伯为自己七个英俊的儿子和七个美丽的女儿而颇为自大,并在勒托女神面前表现狂妄,因为勒托仅有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两个孩子。尼俄伯甚至要求人们应该崇拜自己而不是勒托,由此激怒了勒托。她派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杀死了尼俄伯的孩子们。尼俄伯落得了一个终日为丧失子女而悲伤不已的下场。但在马斯顿的假面剧中,她变成一个胆小退缩、支持伯爵夫人的人物。艾略特通过这个故事想表明没有人能永保辉煌。而她递给伯爵夫人的那只盒子可以被看作是潘多拉的盒子,装着以后难以预料到的不幸,其中就有伯班克的“堕落”,布莱斯坦的邪恶,和沃琉品的劣迹;又或者,这位丧失了亲人的母亲把自己不幸的命运传给了当代的伯爵夫人。(C.R. Mittal,2001) 这些来源各异的诗首引语要揭示的是现代生活的复杂,威尼斯过去的伟大和现在的没落,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对比。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它们的出处,那么就会错失很多了解该诗的机会。 3、追踪注解 根据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的网站“Representative Poetry Online”对艾略特1920年《诗篇》中的《河马》的注解,艾略特在1917年12月参加了在伦敦社交界有名的西比尔·克尔法克斯(Sybil Colefax)家邀有钱人参加的一场慈善义演,他当时朗诵了这首诗——“一件有点讽刺意味的作品”(他在12月22日写给他母亲的信中如是说。)瓦莱莉·艾略特还注意到参加义演的小说家阿诺尔德·贝内特在其日记中写道:“我要是那所房子,房子肯定会被震倒(原文‘this would have brought the house down’亦意为‘肯定赢得全场喝彩’)。”据B.C.索瑟姆的观点,艾略特在此看到可以开自己的一个玩笑,因为艾略特1917年3月开始在伦敦的劳埃德银行做银行职员。他引用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色维尔和布鲁诺》(Sylvie and Bruno)中的一首歌《疯园丁之歌》的几句来调侃这件事: He thought he saw a Banker's Clerk /Descending from the bus: /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 A Hippopotamus: "If this should stay to dine," he said, / "There won't be much for us!"(Net 6) 他以为他看见了一个银行职员 正走下公共汽车: 他再一看,发现那不过是 一只河马:“如果它要留下来吃饭,”他说, “那我们就没有多少吃的了!”(Net 7) 这一注解中,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谁是瓦莱莉·艾略特?阿诺尔德·贝内特的介绍?B.C.索瑟姆是谁?艾略特怎么会在劳埃德银行做银行职员?刘易斯·卡罗尔及其小说《色维尔和布鲁诺》具体又是什么内容?《疯园丁之歌》的全文如何?如此追溯下去,我们就会知道: 1) 瓦莱莉·艾略特是爱略特的第二任妻子,1947年爱略特的前妻去世,1957诗人与瓦莱莉·弗莱彻结婚。瓦莱莉·艾略特在诗人死后整理出版了他失而复得的《荒原》手稿及其他论著。 2) 阿诺尔德·贝内特(1867-1931)“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写过许多以家乡五座工业城镇即“五镇”为背景的小说,主要作品有《五镇的安娜》、《老妇人的故事》、《克莱汉格》等。”(陆谷孙,2005) 3) B. C.索瑟姆曾任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讲师,著有大量关于托·艾略特、简·奥斯丁和丁尼森爵士的论著,1968年出版的《T. S.艾略特诗选导读》(A Guide to the Selected Poems of T. S. Eliot)就是其中之一。索瑟姆现在是伦敦阿瑟龙出版社(the Athlone Press)的出版商。(Net 8) 4) 艾略特在1915年结婚后为了生计,先后在伦敦的海格特学校(Highgate School)和白金汉郡的海威科姆皇家文法学校任教,还写书评,去夜校兼课,以补贴家用。1917年,他在伦敦罗厄茨银行(Lloyds Bank),专门处理涉外客户的业务,直到1925年他才离开银行,加入了费柏与格耶出版社(Faber and Gwyer),即后来的费柏与费柏出版社(Faber and Faber)。(Net 9) 5) 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数学家,主要作品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镜中世界》等。《色尔维和布鲁诺》是其后期作品,分两卷出版,1889年出版第一卷,1893年出版第二卷(Sylvie and Bruno Concluded)。两卷都是由哈利·菲尼斯(Harry Furniss)画插图。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该小说出版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世界为背景,另一条以仙境的梦幻世界为背景。尽管第二条主线和卡罗尔的“爱丽丝”系列一样,是些包含很多荒诞元素和诗歌的童话故事,但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的故事却是部社会小说,里面的人物讨论了宗教、社会、哲学和道德的各种概念和各个方面。该小说远没有“爱丽丝”系列那么出名,倒是《疯园丁之歌》是全书最出名的部分。(Net 10) 6)《疯园丁之歌》的全文如下: The Mad Gardener's Song Lewis Carroll He thought he saw an Elephant, That practiced on a fife: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A letter from his wife. “At length I realize,” he said, “The bitterness of Life!” He thought he saw a Buffalo Upon the chimney piece: He looked again,and found it was His Sister's Husband's Niece. “Unless you leave this house,” he said, “I'll send for the Police!” He thought he saw a Rattlesnake That questioned him in Greek: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The Middle of Next Week. “The one thing I regret,” he said, “Is that it cannot speak!” He thought he saw a Banker's Clerk Descending from the bus: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A Hippopotamus: “If this should stay to dine,” he said,“There won't be much for us!” He thought he saw a Coa chand Four That stood beside his bed: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A Bear without a Head. “Poor thing,” he said,“poor silly thing!It's waiting to be fed!” He thought he saw an Albatross That fluttered round the lamp: He looked again, and found it was A Penny Postage Stamp. “You'd best be getting home,” he said:“The nights are very damp!” (Net 7) 该诗的幽默口吻更加突出了艾略特对自己调侃的巧妙。 4、追寻诗歌中人名的由来 出现在《笔直的斯威尼》《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礼拜》《夜莺歌声中的斯威尼》中的人物“斯威尼”的名字有可能来源于一个传闻:在十九世纪初,苏格兰一名叫斯威尼·托德(Sweeney Todd)的理发师用剃刀制造了一起连环杀人案,杀完人后还把尸体烘制成美味的肉排。而在艾略特创作该诗的三十年前,伦敦确实发生了连环杀人案,那就是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他在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期间,在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到了1919年,白教堂谋杀案还令很多伦敦人谈之色变。艾略特用斯威尼作为其诗作中人物的名字恐怕也是想以此纪念这一恐怖事件。(Jefferson, N.C.,2009) 《带着旅游指南的伯班克与叨着雪茄的布莱斯坦》中的“沃琉品” 的英文Volupine包含“voluptous”(纵欲)“lupine”(贪欲)两词,其含义不言自明。沃琉品生于放荡的年代,她必定会主动献身于伯班克、布莱斯坦和费迪南德·克莱因爵士。(Burton Blistein, 2008) 《一只处理鸡蛋》开头提到的“琵琵特”的“名字取自一种鸟名——鹨。”“她既被视为诗中人的老保姆,也被视为小姑娘,但诗里讲到她的两种身份:新娘和精神向导。”(T.S. 艾略特,2006:30) 三、结论 "学习"和"理解"都是通过制造联系来起作用的。我们对于某一事物达成理解,往往是在将它置于同我们已知的其它事物的联系之时。我们能够把握得最好的信息,是那些可以与我们已有的知识相结合的材料,经常是通过复杂的、多维的联想连接。正是通过将新的材料结合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方式,人们实现了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对于那些复杂的、非决定性的知识领域,那些要求高度"认知弹性"及容忍模糊性的知识领域来说,超文本与学习的联系显得非凡重要。而文学正是要求高度"认知弹性"及容忍模糊性的知识领域,所以我们将超阅读应用到文学文本(包括诗歌文本)的解读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Burton Blistein. The design of The waste land. Lanham, Marylan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8. C.R. Mittal . Eliot's Early Poetry in Perspective . New Delhi : Atlantic Publishers, 2001 George Williamson .A Reader's Guide to T.S. Eliot: a Poem-by-Poem Analysis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8 Jefferson, N.C The making of T.S. Eliot : a study of the literary influences: McFarland & Co., ©2009. Nidhi Tiwari.Imagery and Symbolism in T. S. Eliot's Poetry. New Delhi : Atlantic Publ. and Distributors, 2001 Shakespeare. Othello. New York : 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 ©2008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T.S. 艾略特.荒原(赵萝蕤、张子清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托·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Net 1. 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http://www.11665.com/computer/PCLL/201103/44110.html Net 2. R PO----Thomas Stearns Eliot: Whispers of Immortality http://rpo.library.utoronto.ca/poem/791.html Net 3. 维永——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6%B0%B8 Net 4.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http://www.ducknest.com/shakespeare/othello_33.htm net 5. Othello’s navigators: Iago's Beast Imagery, http://www.shakespeare-navigators.com/othello/Iagobeas.html Net 6. R PO----Thomas Stearns Eliot: The Hippopotamus http://rpo.library.utoronto.ca/poem/778.html Net 7.英语幽默【105】The Mad Gardeners Song(疯园丁之歌)http://www.ms115.com/yuedu/wk002/4398.html 2007-9-24 Net 8. B. C. Southam A Guide to the Selected Poems of T. S. Eliot http://world.std.com/~raparker/exploring/thewasteland/exbcs.html Net 9.T. S. Eliot—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S_Eliot Net 10.Sylvie and Bruno—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ylvie_and_Brun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thriv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hypertext's emergence in the present, hyper-reading coming owns the advantages of widening reading space, realizing constructive learning, and training reading personality. This paper is to apply methods of hyper-rea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s by taking T.S. Eliot's "Poems" as an example, and thus expects to explore a learning method mor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our times. [Key words] hypertext hyper-reading T.S. Eliot Poems 作者简介:林澜,女,1969年生,汉族,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现任广东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地址:514015,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