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流行与循环:新世纪武侠电影十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显惠 参加讨论

    中国武侠电影经过民国的初创与形成,经由香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性演进,在80年代和90年代掀起过两次重大浪潮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变革的不断发展、国际环境的交互影响以及经济风向标的直接促动,与20世纪相对稳定的思潮不同,在新世纪短短十年间武侠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了特殊境遇下的流行与阶段性循环特点。从千禧年至今,回顾这十年武侠电影的轨迹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一直是文艺实践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20世纪下半叶,有异于国内的革命现实主义与苏俄的无产阶级文学,新写实成为新生态文学强劲的浪潮。对电视、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也有强大辐射,尤其体现在电影方面。新写实电影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意大利,在中国至新写实浪潮掀起时才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新写实电影发端于9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大批电影人创作了表达个人对现实社会、对生活感悟的艺术影片。这些影片运用类似纪录片的非虚构表现手法,目的也就是使作品呈现一种来自生活的质感。“这种下沉视点的客观叙述,表现原生态的理念,使新写实艺术产生了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崭新面貌,在市场化的商品社会与受众中产生强大共鸣。”[2]
    虽然因为美学特征的新变化赋予了现实主义的新命名,但作为现实主义的根本性特质,新写实仍不离其旨。武侠文学的这种想象性似乎与原生态的写实相迥,但武侠建构的江湖、虚拟的人世是一种模拟真实,在情感体验、人生追求、规则运行等方面有众多的镜像真实。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的人物情结纠葛,2007年陈可辛《投名状》对情义的拷问都遵崇了写实原则,这种写实原则更体现在武功设计与画面呈现上。
    此趋势从以下的其他作品中也可见一斑。2005年徐克《七剑》、2006年张之亮《墨攻》、于仁泰《霍元甲》、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2010年苏照彬《剑雨》、张同祖《功夫咏春》,这些作品的武功设计与镜头构建都为观众呈现出写实的特点。典型的是近几年武侠电影中对咏春拳的体现。《咏春》《功夫咏春》《叶问》等多部电影中,武功设计除了重视咏春拳对抗的观赏性外,在画面上也还原了咏春拳中的重要的女性特点。《咏春》在交手中多以手掌、手臂和肘攻击对手,借势贴近对方后再发力,类似太极推手的招式以刚柔并济化解强势攻击。《叶问》中叶问打木人桩或与人切磋武艺,其身法和手法始终没有大幅度动作而以贴身进攻为主。这在武打设计与武美体现上是典型的写实手法。这种写实可以看做是对新世纪徐克《蜀山》以降诗意武美的浪漫主义的反动。
    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强调主体情感、想象、灵感等心理因素的自我实现,这种追求使它极其相异于现实主义的理智、感知、经验等方面。因此,浪漫主义的极点实则是在人文上坚持人类的终极想象,在心理机制上追求可能的完美幸福,在自我上寻求最终的自由与自在……这些是浪漫主义的深层驱动机制与原动力。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奇幻玄幻只不过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变形。
    2000年徐克的《蜀山》第一次在中国武侠电影中翻新了武美之境。这是诗意化的表达,武术设计指向是意境的体现,这种写意武美营造出《蜀山》梦幻色彩,这种意境的武术动作飘逸而眩目。此种浪漫主义影响了大批武侠导演,加上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助推,这种诗意武美更得到极度舒张。张艺谋2002年《英雄》和2004年《十面埋伏》、2005年陈凯歌《无极》和2006年冯小刚《夜宴》的武美莫不如此。当然真正和《蜀山》一脉而动的主要是《无极》,除了诗意化武美之外,其剧本本身就是奇幻武侠,这种文学精神使其在整体上迥异于其他武侠电影。《蜀山》来源于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而《无极》改编自郭敬明的《幻城》。
    新世纪这类电影作品对其他导演产生了交互影响。1997年何平《双旗镇刀客》是具有浓烈写实的作品,其主角小人物化、其博弈普通化;武术之道与生活中的杀牛宰羊如出一辙,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也是在吃喝拉撒的琐屑生活中产生。这部有过硬脚本的武侠电影擦亮了中国武侠影界的视野。而何平2003年《天地英雄》虽然总体延续了其写实风格,但在故事人物设置及最后结尾处理上,他也走向了浪漫主义。
    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要创新是电影文学与动漫的结合。这种结合促成了2006年《龙虎门》和2009年《风云2》这样的武侠电影。电影《龙虎门》改编自黄玉郎同名武侠漫画,《风云2》也依马荣成《风云》原著漫画而成。比较电影《风云》和新世纪后的《风云2》不难发现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促进与变革:《风云2》场面魔幻,视听震撼,以特效为看点。当然由于其本身脱胎于漫画,其情节故事难免有低龄化之嫌。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精神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哲学的非指向性期待,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持不轻信的怀疑态度,在与商业电影结合后,凸显了虚无主义精神:常规的消解与解构手段,以话语狂欢为特征。
    1995年周星驰《大话西游》首先引导了“无厘头”文化,这其实正是解构手段的熟练运用。是时其解构与话语狂欢只是冰山一角,于今成烈,风靡了众多追随影片。这些武侠电影大多以架空现实为题材、超自然能力人物为主角,以精神纵欲为价值目标,以娱乐和游戏为直接目的,实现受众狂欢,最终完成其经济目标。在此思潮下许多武侠电影不仅仅精神上背离了武侠的内核,形式上也游移于武侠电影美学之外。除去基本成功的2004年周星驰《功夫》,大多影片则成低下之作,如《神经刀与飞天猫》《大笑江湖》等。
    中国是一个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混杂的复合型社会。武侠电影只是采用后现代主义结构作品的观念,运用艺术的原则和方式以及具体的艺术技巧。至于后现代主义的深度理念精神,商业电影更是概不涉及,这必然会导致庸作居多,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探索与创新相去甚远。
    从以上新世纪十年武侠电影的美学呈现和思潮趋势不难看出,武侠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某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流行与阶段性循环的特点。而阶段性循环已经成为武侠电影及其他类型电影的常规轨迹,新世纪武侠电影十年的此种流行与循环,缘何而就?此类命题蕴含着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值得认真思索和探究。在21世纪初的社会大背景如技术变革、国际环境、经济导向的直接促动下,纵然有众多原因对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流行与循环推波助澜,但总体上看,其根源于新世纪的以下几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一)影视产业的生产体制
    中国目前影视产业的生产体制决定了影片除了制片人外,与导演有莫大的关系。武术指导程小东以“写意武侠”风格著称于香港影坛,而其与徐克、张艺谋、陈可辛等不同导演合作的武侠电影,因导演艺术风格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特色。袁和平指导的武侠电影,艺术体现也同样如此。导演本身在实践与探索中绝非线性直线发展,其艺术拓展与风格探索直接影响作品的特质。如徐克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开一代新风,成为武侠电影视觉新潮的弄潮儿,[3]其作经《蜀山》到《七剑》的变化极其分明。《七剑》中武功构造繁复,招式简约;人物腾挪进退之间,俨然有宗师风范;单挑或者群斗均层次分明,气质沉稳。
    而从制片人到导演,其资金吸纳模式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如香港导演李仁港其投资来源并不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这样必然影响电影的风格。最突出的是其《见龙卸甲》,被认为日韩风格非常浓厚,让国内观众觉得不伦不类而票房败北。
    (二)文化机制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以2000年为一个新起点。从“十五”规划及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都积极推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相继在决议中明确指出这点,以至2009年国家还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产业化趋势下,当影视艺术成为影视产业时,武侠电影便倾滑于流行文化中。
    流行文化本身极具有浓厚的资本与后工业时代色彩,流行导致了批量制作、定向投放的娱乐性文化特征的精神消费品。同时流行文化是一种可以创造利益的产业,所以策划、推销、包装、炒作、吹捧等商业化操作,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流行文化的繁荣,正与商业化时代市民生存空间与审美需求的扩大、传播媒介的强盛紧密相关。这种多维结合必然因商业性助推而形成某种潮流的流行。
    (三)时代的特殊性
    自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包括影视产业在内的各种产业,原有格局渐渐为国际性界域融入。在新世纪,开阔视野的多种元素与传媒的相互促动是分不开的,比较典型的是新神话主义电影。从西方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先东渡中国,继而《指环王》2002年乘势而来,部分武侠电影走向奇幻正是源于这种新神话主义的影响和带动。
    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相应的市场反应来看,读者市场的多样化选择也促使武侠电影不断革新。大众心理通常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怀旧,二是求新、求变。怀旧,主要是进入中老年以后的人们所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求新、求变则是以青年人为主体,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大众共同存在的一种心理,因此往往成为社会的主导心理。这样,武侠电影在不断变新中,在某一时期又进行复古,这必然形成阶段性循环和特殊时期的流行与时尚。
    值得注意的是,武侠电影产业化中消费型的终极追求,会将侠义变成消费对象,将作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作为标靶,最终将导致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失重,这也是商业电影通常的痼疾,在艺术文化与商业之间,平衡之道始终处于两难境地。总之,新世纪武侠电影十年所呈现出的独特景观,离不开影视产业的生产体制的助推,也与当前的文化机制相连,更离不开当前的时代特殊性。这几个重要的主导因素交互影响,在推进电影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也造就了新世纪武侠电影十年的流行与循环。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肖显惠.新写实:论大陆新武侠走向的另一种可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陈墨.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肖显惠(1974—),女,重庆忠县人,兰州大学文学博士,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武侠文学与大众文化。038
    原载:电影文学2011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