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曾大兴 参加讨论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史学的建立大约花了100年,文学地理学的建立可能所费时间更短。大约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这门学科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时代条件)和空间(地理环境)产生并发展的,文学并不例外。古人在考察文学现象的时候,从来不乏地理的眼光。周朝人把《诗三百》中的“国风”按照不同的王国和地区来分类,所用的就是文学地理的眼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季札对“国风”的评价,也是用的文学地理的眼光。再后来,班固写作《汉书·地理志》,干脆就把某些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与《诗经》中的某些作品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宋代以后的许多文学流派,习惯于以地域来命名,例如“江西诗派”、“永嘉四灵”、“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派”等,通过这样的命名,来彰显流派或多或少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学主张或创作倾向。至于那些以地域命名的诗、文、词总集,例如《会稽掇英总集》、《河汾诸老诗集》、《成都文类》、《粤西诗载》、《湖州词征》等,更是不可胜数。还有许多诗话、词话,在讲到某些作家、作品的时候,也习惯于和当地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例如胡应麟的《诗薮外编》把明初诗坛分为吴诗派、越诗派、闽诗派、岭南诗派和江右诗派,实际上就是根据诗人的地理分布以及诗歌的地域特点所作的划分。可以说,古人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只是他们还没有文学地理学这个概念,还没有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而已。
    真正开始具有文学地理学的某些学科意识,从而把古人的那些片断言说发展为较有条理的文章的,是近代的刘师培、王国维和汪辟疆等人。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1905)、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7)和汪辟疆的《近代诗派与地域》(1934),可以说是文学地理学方面的专文,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遗憾的是,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却没有像文学史学科那样,在100年的时间里,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原因在于:刘师培、王国维等人当年并没有像林传甲、谢无量等人写作《中国文学史》那样,写出一本系统的文学地理学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只是浅尝辄止。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文学研究基本只有“时代性”这一个维度。而“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概念,也都是由“时代性”派生出来的。
    这种单向的、一维的、片面的研究,使得一代学者几乎是耗费了毕生的精力,而对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同是周朝的文学,为什么楚地文学和中原文学的差异如此之大?同是汉赋名家,为什么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恢宏瑰丽,而班固和张衡的赋却质朴典雅?同是唐诗巨擘,同样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为什么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而杜甫的诗歌却沉郁顿挫?同是一代戏曲,为什么产生于永嘉(今温州)一带的南戏轻柔婉转,而产生于大都(今北京)一带的杂剧却激昂刚劲?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诸多问题,并不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也并不是文学的时代性研究所能解决的,这里面显然涉及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必须使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
    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文化环境开始变得宽松一些,文学研究开始走向理性、走向多元化,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终于被人们重新拾起。
    20多年来,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这20多年里,仅在我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在5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不下于60种。这是文学研究走出一维的、单向的思路和模式,朝着多维的、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它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果,同20世纪前期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前辈学者的有关成果相比,可以说在实证研究方面做了更多的工作。无论是对文学家地理分布的考察,还是对文学作品地域特征的描述,多以具体的考证、统计和文本细读为基础,其视角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结论也颇具说服力。不少成果不仅被文学界的同行所引述,还被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吸收。文学地理学研究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各种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描述各种文学现象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揭示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不仅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也为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地理学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响应。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构成的影响;还要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形成的文学传统、营造的文学风气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必须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予以合理的解释。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史学的建立大约花了100年,文学地理学的建立可能所费时间更短。第一,这项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已经在实证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成果。今后的任务,就是在继续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加强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是要建立它的学术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第二,现在的学术环境,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较之从前已大为改善。有许多老一辈学者的大力支持,有越来越多中青年学者的加盟,我相信,大约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这门学科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4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