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好电影,叫《万箭穿心》,这部电影在线上线下得到了圈里圈外人的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成功除了依靠编导、表演等主创的出色和诚意之外,方方出色的原著小说更是一道稳固的保障。而在一次电影映后交流会上,该片监制谢飞便坦言:“像我们那代人,无论是 《本命年》、《香魂女》还是《活着》、《霸王别姬》啊,全是改编的小说。我现在希望我们的中青年老师和年轻的创作者,你们应该看小说,重视影片的文学价值,不要光想着镜头语言和调度。”借此,我们再谈谈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需要一种关注。 电影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在好莱坞黄金时代,《呼啸山庄》、《茶花女》等各国经典名著更是都被成功改编,陆续被搬上银幕,而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也提升了电影自身的内涵与艺术质量。而就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着眼考虑此问题,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亦是如此亲密。就以蜚声世界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们的创作为例,《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代表作品,无一不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张艺谋便曾表示:“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由此,二者关系,可见一斑。 倘若说,电影之前对文学作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古典名著或现当代小说名家名著上面,那么,要是梳理近几年呈现出的影视剧作品却发现,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这样的一种“传统格局”早已被重新“洗牌”,网络文学早已以一种“另类”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然,就网络到底是文学的救星还是克星,至今仍有争议。传统印象中,网络文学量大粗糙,娱乐有余而思想不足。但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文学新形态无疑已经存在,且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已汇入戏剧影视文学。 自2000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 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之路。在随后的十二年里,也涌现出了一批此类影视剧改编作品,诸如《蓝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蜗居》、《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美人心计》等,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火热地呈现在银幕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同为“第五代”的大师级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也相继相中网络小说,进行电影改编。2010年,张艺谋将网络作家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成电影;2012年,陈凯歌将网络作家文雨的《请你原谅我》改编而成的《搜索》搬上银幕(《请你原谅我》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网络作品入选“鲁迅文学奖”的小说)。然而,网络文学缘何越来越受到影视剧改编的青睐,成为银幕新宠呢?它究竟有何魅力,有怎样的改编缺陷呢? 上文已经提到过影视与文学的关系,也提到了张艺谋对文学和作家的感谢“宣言”。而如今,好剧本的来源渐渐窄了,好多导演,包括张艺谋在内,都在为“剧本荒”而苦恼不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库存强大而又贴近现实的网络小说便成为影视剧创作改编的新鲜源头。而就网络小说自身而言,首先,作品本身集聚人气,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基础,在互联网上,动辄便有上百万、千万,甚至更高的点击率,由此也催生了一批知名的网络写手、作家,好的网络小说已经过受众考验,再结合网络作家的超高人气,这就为影视剧的改编增强了“安全系数”,预先锁定了一批观众,也为影视公司的前期宣传节省了开支。再者,网络小说类型多样,从古装到现代,从穿越到现实,从校园爱情到职场较量等,可谓应有尽有,这就让不同类型的影视剧改编成为可能。另外,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和草根话语更是使其有了难得可贵的“接地气”的优势,更有利于大众传播,有利于获得观众支持。当下我们面临一个后现代逻辑的语境,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网络文学生动直接地印证了在当下转型期的这一特征。网络文学的读者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变成了“合作的创作者”。例如,中国首部青春题材互动电影《PK.COM.CN》,从网络文学竞赛与电影题材的选定、小说到剧本等阶段便都由网民投票决定。而知名网络作家、编剧六六也表示,喜欢泡在论坛发帖写小说,每写一段就会有同步看帖的网友跟帖鼓励或拍砖,就这样在网络论坛上,不断接收网友读者信息,最后完成作品。 成功者并没有那么多,与庞大的网络文学库相比较,可以说是惨淡。虽然有《山楂树之恋》和《搜索》这样的国产文艺片标杆在,但左右网络文学改编质量的,仍然很清晰:数量决定不了质量,浪沙淘金,最终也未必赢得市场和口碑。 网络文学与影视剧从2000年起,经历了“初次牵手”、“探索交往”和“全面开花”三个时期。若要提高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质量,恐怕更多的仍然需要导演的眼光和编剧的能力。爱看网络文学的未必爱看由其改编的影视,两者之间最大的关联,只有价值二字。谁能发现并提高这份价值,谁就赢得“伯乐”之名。 原载:《文学报》2012年12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