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节上流传一句话:上世纪80年代的金奖青睐中国,90年代后伊朗电影取而代之,然而新世纪来临,韩国电影成为领跑黑马。 远的不说,2012年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韩国导演金基德凭借《圣殇》捧起金狮,整个评委会都伴随着一头斑白的前先锋导演清唱《阿里郎》而动容落泪。这个表面煽情的场景在根本上意味着韩国电影的审美型构赢取了欧陆主流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其意义一点也不小于获得好莱坞注资合作或发行。比如奉俊昊与韦恩斯坦公司的《雪国列车》,朴赞郁与福斯探照灯的《斯托克》以及金知云与狮门影业的《背水一战》:全英文对白,国际化班底,欧美大牌卡司和拷贝不走样的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点燃近年来韩国电影另一种梦想之光。和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一样,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亚洲四小龙称号的韩国正在致力打造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现代国家形象,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影视娱乐业的国际化,而其中战无不胜的创造利器就是对韩国社会进行高度真实的影像化,再一次印证了本土文化和世界推广之间的二律背反。 以这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为管窥,金爵奖参赛片《无赖汉》(TheShameless)和《长寿商会》(Salutd'Amour)都是带有现实关注度的剧情片,而后者又不避媚俗地启用超人气偶像团体成员预热话题。另外参加亚洲新人奖竞争以及多元文化展映的其他影片,也都对现实有不同部位的点击和再现。其中,一部名为《先知者的夜晚》(TheNight of the Prophet)的中等成本电影,延续了近年来韩国电影对于社会宗教现实的反思,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真实化”情节张力和批评角度。 和韩国导演李沧东在《密阳》中的创作阐述一样,《先知者的夜晚》再次选择尖锐的当代韩国社会问题作为叙事切入:西方宗教在亚洲国家的传播及其变种弊病,现代社会资本化的不良信贷对贫困者赤裸裸的压榨,逐利社会中的情感匮乏与伦理矛盾,等等,用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等编织起一个层层推进又动人心魄的悲剧故事。 该片的导演金圣茂显然着力发扬了韩国电影重视情感内核与动作表现的双重特质,在设置人物行为动力、刻画人物细节动作等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是小制作的格局,人物数量少,关系也简单,动力轴只有正叙和闪回两条线,但是整部作品的气度包蕴却一点不打折扣。影片没有回避韩国当下宗教信仰倏忽偏离本义的复杂难题,也没有回避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具有的残酷离心力,交叉使用客观叙述与变态画面来凸显难以解决的社会痼疾和人性迷题——“受害者再去害别人,支撑信仰的宗教反噬人类”。类似的影像化趋向正是韩国当代电影越来越熟练使用的表现主题和共性技法,在2003年《老男孩》,《春夏秋冬又一春》,2005年《亲切的金子》,2007年《密阳》,2012年《圣殇》这一系列赢得国际赞誉的韩国影片中都蜿蜒可见,已然构成独树一帜的残酷美学。 《先知者的夜晚》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全度妍在民间教会礼拜中的狂热和虚无,带领观众重温崔岷植举起斧头狂劈滥砍的暴力画面,重新刻画李英爱那样具有动人容颜的天使囚犯,甚至再现了难得一见的铁灰色大雾迷城。然而在这些精心展现的画面之外,是创作者对于本土现实问题不能释怀的巨大焦虑。对于受到西方技术理性和全球金融资本双重压力的韩国传统社会而言,维系传统人际运行的道德法则正在遭遇崩塌一般的灭顶之灾。古老的义利之辩而今不复生效,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逐渐失去存在的地基,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原初欲望的辩证肯定,对权力追逐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金钱利益的无上膜拜。相当数量的韩国当代电影都敏锐触及这个发展中不能抛开的痛点,用高度艺术化的电影语言刺中靶心,刺痛每一个观者的内心,无论他来自韩国本土还是其他国家。 虽然韩国电影在经历了多次产业化之后已经越来越接近娱乐业,并且以类型化电影的虚构为基本旨归,但主导其间的根本精神仍然是联接当下现实,追求真实映射的本心。每一年都有层出不穷的社会实事被改编为各种类型的电影,并且因为深湛的反思和精良的影像化而获得传播和反响。韩国电影由此具有了被世界观众广泛接受甚至尊敬的品格,更不要说本土观众对于本国电影的支持乃至追捧。 2007年影片《华丽的假期》上映16天就获得了400万的观影人次;2011年改编自韩国名牌大学真人真事的《断箭》在釜山电影节试映,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肃立致敬;2013年改编自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亲身经历的《辩护人》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突破千万观影人次的第9部本土之作。即使一些表面上纯然虚构的影片,像成功纳入类型片模式的几部超大制作,如2009年韩国电影首次制作的灾难大片《海云台》,2012年的惊悚大片《铁线虫入侵》以及此前的恐怖大片《汉江怪物》,也都不约而同地在影片底色上渲染出韩国现实社会中的无奈痼疾,包括对于美国驻军韩半岛的民众羞耻感和集体不安,借助类型片中灾难元素、恐怖原型、惊悚结构的特殊力量释放并抚慰积聚在民间的复杂意绪。 韩国当代电影的“真实化”力量不仅表现在取材真实而收获观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向反哺了电影产业的自身发展。历史造成的南北并峙成就了直面战争伤痛的“真实化”影片,同时促进了围绕战争类型影片的拟真效果而必须的烟火特效、现场爆炸以及后期制作技术。以至于中国各大名导们在用及同类特技时,不得不从韩国洽商购置,包括《集结号》的壕沟炸点、《龙门飞甲》的大漠龙卷风,还有《赤壁》、《武侠》…… 另外,韩国电影重视真实化并推动电影成为改造现实的艺术力量,这一观念正在构成中国古代艺术论中非常重视的一个品质:风骨。它让产生于某个时代、出自某些人手的作品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犹如本雅明所刻意强调的独一无二元真本性。唯有认同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理解、了解、感知到其中的刺痛和哀伤,以及不可抑制地渴望实现未来的荣光和希望,才会如此痴缠而热烈地反复表现自己国家在当下时代的真实样貌。真实地表达不完美的现实,恰恰出自韩国电影人对于电影和国家生命般的珍爱。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艺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文汇报》2015-06-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