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取得较好收视率的同时博得了良好的口碑。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先后就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 研讨会上,来自影视艺术、史学、文学、军事、社会学以及青年工作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从历史的视野、文化的角度以及当代青年的审美追求等多个层面,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析和深入解读,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专家们称赞,《北平无战事》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国产电视剧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准。它抓住了当时历史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趋势这一非常重要的命题,同时赋予了剧中角色以当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精神追求,这部剧从剧本阶段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感。同时,该剧对待历史的视角和观点,突破了多年来的条条框框,在艺术上、思想上以及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在当下娱乐化为主的市场、挣钱第一的潮流之下,《北平无战事》真正能做到拒绝做娱乐的奴隶和金钱的奴隶,是一部比较成功、严肃的艺术作品。 为此,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曾庆瑞教授和学院电视剧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共同撰写了《〈北平无战事〉面面观》,本文摘出部分内容。 将“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高度融合,将“社会史”叙事和“家族史”叙事高度融合,是历史题材电视剧,包括近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到达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融汇的必由之路、不二选择,也是历史题材电视剧,包括近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到达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融汇的最佳境界。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当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染乎世情”,“系乎时序”,随“时运交移”而“质变”成功的时候,它一定是有成功的“文变”相伴随,有尽可能美善的一流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它的真善的一流的故事内容相匹配的。 《北平无战事》的一流的表达,首先表现在叙事策略的两个高度融合:一个是将“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高度融合;一个是将“社会史”叙事和“家族史”叙事高度融合。 要使历史“戏剧化”,让那些原本不具有戏剧特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艺术化为戏剧人物、戏剧故事、戏剧场景,办法就是像《北平无战事》现在这样做的,虚构一些戏剧人物,围绕这些虚构的人物再虚构一些由相关的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演绎成的戏剧故事,以及这些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赖以发生的戏剧场景和氛围。《北平无战事》故事开端的“7·5惨案”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该剧虚构了“7·5惨案”第二天,燕大附属医院大楼外,燕大副校长、国府经济顾问何其沧带领教授们席地而坐,抗议抓捕,保护学生;虚构了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赶到现场加入抗议队伍;虚构了大楼那扇巨大的玻璃门后的剧中年轻人里的三个重要人物即燕大青年教授、何其沧助理梁经纶,燕大学生、何其沧女儿何孝钰,燕大学生、方孟韦表妹谢木兰;虚构了北平警察局副局长兼北平警备总司令部侦缉处副处长方孟韦率领三个方队的军警宪特准备抓捕。这之前,还虚构了北平分行襄理、中共地下党北平经济战线领导人谢培东带着中央银行总行的一封电报出场,并牵引着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中共地下党员崔中石即将出场;这之后,虚构了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铁血救国会核心成员曾可达出场,出场还带出来方孟敖和他的航空实习大队,带出来随后进行的特别法庭三案并审,更带出来牵引全剧向前走戏的暗场人物“建丰同志”蒋经国。这个发生在杭州笕桥机场的虚构的故事,牵引出来空一师飞行一大队走私倒卖北平民生物资案件,回过头去和北平“7·5”惨案又挂上了钩;特别刑事法庭三案并审前,崔中石为营救中共地下党特别党员方孟敖引出来国民党CC系“中统”改名的“党通局”即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通讯局的联络处主任徐铁英的贪腐,还有他的孙秘书;三案审结后,又有了五人小组北上查贪腐的虚构戏。这么多的虚构,就使得北平“7·5”惨案的真实历史事件充分戏剧化了,具有了戏剧特质艺术色彩,变成了有意义的戏剧内容和戏剧形式,能够成为可供观赏的电视剧的内容了。在这个历史戏剧化的过程里,所有这些虚构的人物、故事、场景,即由这些叙事元素构成的戏剧,实际上也发生在戏剧历史化的进程之中。也就是说,编剧刘和平和他的创作团队,为了使这些虚构的人物、故事和场景具有真实历史的色彩,集中精力,也集中才智,做了一件事,就是让这一切“历史化”。人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处理办法,就是把所有的虚构人物、故事和场景都置放在曾经发生过的北平“7·5”惨案这个历史事件和它导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去,让这些戏剧人物、戏剧情节、戏剧环境全都跟出场的历史人物挂上钩,跟历史挂上钩,把一切都弄得正经八百有模有样的。结果,当人们沉浸在观剧审美的兴奋之中的时候,虚虚实实,亦真亦幻,谁也不会再去管它究竟是真还是假,而宁可信其有,信其真了。《北平无战事》里,惊人的通货膨胀下纸币法币一文不值,为挽救危局,1948年8月18日,南京政府试行“币制改革”,很快招致失败;上海滩蒋经国“打老虎”反腐和失败等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也都这样处理后进入戏剧了。实际上,在这样的电视剧艺术文本里,也就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这其实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叙事艺术。其中的奥妙在于,创作者们在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虚构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的和谐融汇的时候,关键是把握住在历史的框架里实施真正的艺术想象,展开真正的演剧艺术。通常,我们都会说,历史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艺术再演绎。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的文学艺术作品想要以历史为题材,只能是创作主体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及其文化蕴含、美学意义、史学意义有所发现、有所体认、有所感悟,而后塑造艺术形象,注入艺术情感,重新创造的一个“艺术文本”。这就意味着,相对于客观生活的真实,即历史的“史实文本”而言,一切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具有虚构性,都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演绎,而不可能是它们的所谓“真实再现”以至于“还原”。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篇·左传正义》里说得好:“史家追求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史家营造 “史学文本”也有不实之处、失实之处,或者不算夸张地说,也有一些“虚构”,何况电视剧艺术文本呢?于是我们也就有了相对而言比较广阔的虚构的空间,有可能把“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和谐地融汇在一起。 在中外文学史上,叙事性的小说领域里,通过描写一个大家族的历史命运去形象地透视一个社会的兴衰变革,观照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已经不乏成功的先例了。紧随其后,同样具有叙事性本性的电视剧艺术,或改编小说,或原创的艺术文本,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是在这一类的叙事中,“社会史”和“家族史”的融合,始终都是作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遗憾。人们总是要追求“社会史”和“家族史”的自然融合,以便既看到社会史的色彩斑斓,又看到家族史的枯荣更迭。刘和平说他要“把国事往家事里写”,就是这个意思。《北平无战事》写了三个家庭。一家是方步亭和继室程小云,方步亭和原配夫人的两个儿子方孟敖和方孟韦,还有方步亭的亲妹夫谢培东,亲外甥女、谢培东的女儿谢木兰;一家是何其沧,何其沧的女儿何孝钰;一家是崔中石和夫人及一双年幼的儿女。这些人物占据了《北平无战事》一台大戏的半壁江山。他们在国共两党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生死大博弈的日子里各个表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方式、自己的家庭生活取舍。“以人带史,以史托人”,这部电视剧就这样把这三个家庭——虚写的三代人的命运与历史风云的变幻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了。于是,我们也可以说,全剧是在通过这三家人的“家族史”描写1948年以北平和南京为聚焦点的“社会史”,用这样的“社会史”托举着他们的“家族史”了。 这种“社会史”和“家族史”相融合的景观,从叙事策略上说,我们看到的是刘和平和他创作团队的“宏大叙事”和“工笔写生”并举的娴熟的艺术与技法。他们要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抛弃了国民党,这必须宏大叙事,不然就难以胜任。剧中的宏大叙事,首先表现为,聚焦于1948年的国民党政权既反共又反腐的历史大事件,还有震动全中国并影响世界的币制改革,如此设计全剧的时空框架,就使得这样一个北平1948年的故事和历史的风云、时代的悲欢形影相随、声息与共,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都有了历史的、时代的色彩与气息了。当然,这宏大叙事,这历史的色彩和时代的气息,还表现在历史和时代给予了剧中人物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些人物的群体性的活力又怎样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这就不能不写到这三个家庭,以及生活在这三个家庭周围的各色人等。这也是一种叙事策略的需要。把镜头聚集在这三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上,写他们多彩多姿的人生遭际、栩栩如生的秉赋个性,看他们无不荡气回肠的生生死死,体悟他们感人肺腑的爱恨情仇,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群人物既由历史支撑和托举起来,又折射和映照着历史,“家族史”和“社会史”就这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这种融合让全剧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特征和鲜明的时代风采。当然,在这种融合里,“家族史”没有成为“社会史”的符号,“社会史”也没有只是“家族史”的点缀。这要求创作者要巧妙地游走在“社会史”和“家族史”之间,讲好这三个家庭的故事,在一边讲故事一边讲历史的时候,让故事讲得既“跟自然一致”,又“跟理想一致”,因而显示出艺术的“真正美的东西”来。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肩负文化负载和叙事作用双重使命。 就人物造型和人物关系配置而言,《北平无战事》的艺术功力和成就在于,每一个人物都肩负着文化负载和叙事作用双重使命,就是说,既要传递各自的文化信息,表达一定的有思想的生活内容,又要通过跟别的人物配置的各种关系和在事件中的地位及作用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还要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必然的命运。在人物的鲜明性格中,一定是显示了这个人物复杂的人性。 比如崔中石,这是全剧开篇之后到他遇难为止最为出彩的一个艺术形象。名义上崔中石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实际上是中共一名地下工作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明处对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负责,取得了方步亭的充分信任,不仅负责分行所有账目,而且还有修缮方家父子关系的重任;而暗处他接受党的指示,身处银行内部,获取国民党上层资金流动内幕,得到国民党上层财团贪腐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是发展方孟敖成为共产党员的单线联系人。是怎样一个人,如此成功斡旋于国民党上层领导部门之中,如此悠游于双重角色的转换之间?崔中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儒雅,斯文内秀。他说话的语速总是不快不慢,音调不高不低,从他的口中,你听不到焦躁,听不到暴怒,听不到悲痛,也听不到狂喜,他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大多时候,他只是静静地思忖着。他的一举一动总是缓缓的,淡淡的,不急不慢,散发着一股书生的儒雅端方。这一点在家人朋友面前,体现更多的是平和可亲,包容了妻子的一切怨怼甚至责骂。他的平和可亲也体现在他与方孟敖的交往中,方孟敖被崔中石独特的气质所征服。面对五人小组的询问,他立于不败之地,特别表现出来他温文儒雅外表下的机智谨慎,世事洞明,兼有洞若观火的睿智。自然,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爱国爱党,无私无畏地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死就重于泰山了。 戏剧节奏的把握突出了该剧乍看平静无波、内里暗流涌动的特点。 对于另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戏剧矛盾戏剧冲突的编织,《北平无战事》也可以说是艺术想象力的超能量释放。这是一部强情节叙事的大戏。惊心动魄的故事、波涛汹涌的表达,叙事线索复杂却又清晰,同时,在戏剧结构上,是一种经典性的“豹头·熊腰·凤尾”的结构。在叙事节奏上,《北平无战事》的强情节快节奏让观众看到了那段翻江倒海的历史和汹涌澎湃的情怀。由于剧情结构复杂,叙事线索众多,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牵涉到诸多人物和线索,并且不断催生着各种新的矛盾冲突,于是,大量运用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造成情境的对比,以及情绪和视听效果上的反差,使剧中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危险处境不断对观众产生新的刺激,形成“注意力的节奏”,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艺术选择。例如在第二集中有两条主要叙事线索,一条是南京特种刑事法庭对林大潍、侯俊堂、方孟敖的庭审,另一条是崔中石救方孟敖的行动,两条叙事线索的交错穿插使画面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之间不断的转换,展现出了剧中主要势力之间复杂的利害关系,也产生了画面造型的动态变化和内心情绪的波动起伏。两条线索各自的发展以及彼此的交错形成了叙事节奏复杂多样的变化。剪辑形成的节奏不仅体现在情节段落更替组合的叙事线索中,还通过镜头及其组接呈现出来。《北平无战事》严肃沉稳的风格决定了剪辑时总体较为平缓的镜头节奏,大多数场景较少出现镜头节奏的急遽变化,但是镜头节奏的舒缓并不显得沉闷乏味,剧中常用缓慢的运动镜头和小幅度改变景别、角度等方式使节奏舒缓之中不乏微妙变化,也更符合《北平无战事》乍看平静无波、内里暗流涌动的特点,而且总体镜头节奏的舒缓突出了镜头节奏明显加快的剧情高潮。 剪辑的精粹在于,把一个风狂雨骤的叙事化解为行云流水的讲述。 和这样的结构、节奏相呼应的是《北平无战事》上乘的剪辑艺术。这种剪辑的精粹在于,它把一个风狂雨骤的叙事化解为行云流水的讲述。尤其是《北平无战事》中诸多语言的激辩、矛盾的发酵和精神的召唤,都在室内空间中展开,这种空间的封闭性保证了“戏核”的集中、“戏魂”的凝神,却往往给后期剪辑带来了镜头调度单一的困扰,然而,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在影视作品这个语言丰富的综合系统中,对形式本身的评判往往让位于对形式和内容匹配度的衡量,因此,全剧的剪辑就能够在深度把握剧作主旨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镜头的留幅,调配镜头的搭配关系,完成了对室内戏的详述,最重要的是通过“详述”这种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那个汹涌澎湃的时代。还有,《北平无战事》的故事在一群银行家、国民党将军、民国高官、大学校长等人物中展开,全剧在人物举止、台词格调、精神气质上都是雍容尔雅的。这种创作环境中,剪辑师能够按照各个角色内涌动的意志去发现他们的象征意义,决定在技术层面或者美学层次的呼应和支援,于是剧中镜头的留幅相对较长,用悠游不迫的韵律、谦谦君子般的缓行跟随人物的步调,将人物的情绪、时代的情致随之延宕开去,并在大段的人物独白中,留足了时长静静地打量人物的一蹙眉一颔首,细细展开语言神情中包裹的种种坚定、迷茫和诡黠。应该说,详述、省略和重构这三种语汇在不同的叙事阶段,进行不同的组合搭配,最终形成了或行云流水,或风狂雨骤的叙事风格。 摄像艺术打破原有电视格局,让观众产生一种置身银幕前的幻觉。 《北平无战事》的摄像艺术,无疑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影像制作的新标杆。它动用了4台当今电视剧摄制最顶级的高清摄像机——阿莱艾丽莎,以高达2.25:1的变形“宽荧幕”规格呈现大银幕级画面,打破原有电视格局,让观众产生一种置身银幕前的幻觉。不仅如此,该剧在画面上下足了功夫,影像质量堪称一流,难怪要被观众盛赞为“像电影大片”了。具体说来,它的影像表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光线造型特点鲜明,通过不同的用光观念和手法,营造出不同的影像气质,二是多用小景深突出层次感,三是低饱和度色彩还原历史,四是舒缓的运动节奏配合叙事,五是隐身法处理人物。 人物台词有力、有思、有韵。 在人物台词方面,《北平无战事》无疑可以进入高水平电视剧的行列,其人物台词有力、有思、有韵,在三个层面的功能承担上都有绝佳的表现,是有力量的工具、有分量的表达和有诗意的艺术的浑然天成。说它是有力量的工具,是指它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推动以及情绪节奏的掌控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说它是有分量的思想传递,是指它对历史的表达,对思想的追寻,这里,人物台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说它具有诗意的历史况味,指的是它成功地承担了叙事和表意的功能,它对诗意氛围的营造和对历史的诗意审视。这种诗意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思想更加动情,让历史理想主义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更加悲壮、悲情。这样一来,《北平无战事》就有了不同于许多电视剧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具有文学韵味。看全剧,我们可以认定,这是文学和电视剧两种艺术思维相得益彰的和谐创造。 原载:《文艺报》2014年12月0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