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功成名就然后转型当导演的演员不在少数。这或许是因为做演员只能饰演被分配的角色,而做导演却更能体现个人的选择,见出自己的性情。所以,这些向来是被导演指挥的演员走到台前,做起了指点江山的工作。 与那些票房动辄上亿的类型电影相比,陈建斌自编自导的电影《一个勺子》 至今不到2000万元的票房,看来是惨淡了些。陈建斌长了一张严肃的脸,便不由自主拍了一部严肃的电影。一对西北三线小城里活得战战兢兢的老实夫妇和一个被拐卖得不知所终的勺子(傻子),显然不能吸引现代年轻观众的眼光。而一部试图探讨“谁更聪明谁更傻”等人生哲理的电影作品,也明显不是当下影视市场的主流。所以,虽然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就斩获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但这些奖项都不能改变这部电影不“市场”、不“流行”的命运。 与陈建斌有相似境遇的,或许还可以排上一个蒋雯丽。她在2010年自编自导了带有个人传记性质的电影《我们天上见》,这部在豆瓣上获得8.6分高分的电影,当年的市场遭遇也十分不尽如人意。但这两位出生在1970年前后、年龄只相差一岁的演员,或许都试图在当下的商业大潮中拍出个人心目中的好电影。而这种来自上世纪90年代高等电影院校的“好”的标准,与如今更年轻的演员相比,显然已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这部不太时髦的《一个勺子》显然是不傻的。陈建斌所追求的,就是原著小说对他心底的那种触动。如今,他通过影像让这种触动以“陈建斌”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虽然是一部不错的处女作,《一个勺子》却也并非完美。金马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在悲喜之间洞穿人世的复杂,犹如一面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然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些玄之又玄的颁奖词却很难产生具体意义。与《疯狂的石头》等国产黑色喜剧相比,《一个勺子》 中的黑色元素还是相对矜持了些。它是一个故事,尚不能上升成语言,它想走现实主义路线,但这个故事并非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那种现实。它试图走黑色荒诞的格调,但电影的表达又没有尽情黑色,不能彻底荒诞,左右牵扯,效果便相对减弱了。这个故事有悲,却不够喜。或者,导演想要通过强烈的悲喜对比来引发思考,但电影的最终呈现还是沉重了些。它够重,却不够轻,它够现实,却不够荒诞,够黑色,却不够幽默。观众可以看到故事在进行和转折中安排的刻意,一些常用桥段的使用,因为已被人熟悉而不能引起想象中的效果。而那些试图被传给观众的深刻意义,就在这种不甚平衡的互相牵扯之中被相对削弱。 在一次访谈中,陈建斌提到自己的第二部电影已经在筹划中,这次,他的目标是文艺商业片。但文艺和商业,似乎并不是能轻易两全的两个因素。《一个勺子》似乎也有这种困扰。这部又想文艺又想商业的作品,在左右摇摆中失去了最清晰的定位。至于导演能否在这次实践后获得更好经验,我们也只能等他的第二部电影出来再给出答案了。 原载:《文学报》2015年12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