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在张鹏翮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胡传淮 参加讨论

    在张鹏翮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下午好!
    去年11月,隆重召开了清代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问陶诞辰250周年、逝世200周年纪念大会和全国学术研讨会。今年,是张问陶之高祖、清代贤相、治河专家、天下廉吏张鹏翮诞辰366周年、逝世290周年。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今天,经蓬溪县文广新局和民政局批准,蓬溪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终于成立了。在此,我代表蓬溪县政协文史委和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对张鹏翮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
    一、张鹏翮简介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祖籍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礼部郎中,苏州、兖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他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统一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政绩最卓著、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鹏翮在精神强健的盛世历官五十余年,跨康雍两代帝王。康熙称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赞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在中国历史上,他还与包拯、狄仁杰、海瑞等人齐名,是著名的八大清官之一。其生平事迹载入了《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华廉吏传》《中国古代廉吏百人传》《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中国清官史鉴》《清代人物传稿》等史籍。
    二、张鹏翮研究
    目前国内发表的有关张鹏翮的研究论文有30余篇,如:胡传淮《张鹏翮简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薛瑞录《张鹏翮“文华殿大学士”考》(《清史研究》2010年03期);王俊桥、霍伟杰《张鹏翮治河思想初探》(《兰台世界》2013年33期);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李朝正《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6期)等。
    以张鹏翮为主题的硕士论文三篇:即湖南师范大学王俊桥硕士论文《清代张鹏翮研究》(2008年)、西华师范大学唐金文硕士论文《张鹏翮研究》(2011年)、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王授平硕士论文《清代张鹏翮生平与治理黄淮运三河研究》(2014年)。
    有关张鹏翮生平、思想、诗文研究的专著有二本:《张鹏翮诗选》,胡传淮编选,2006年6月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张鹏翮研究》,胡传淮主编,2011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收录张鹏翮世系、年谱;中编收录有关张鹏翮的家书、传略、行述等史料;下编选录张鹏翮研究论文。该书是全面研究张鹏翮的第一本专著。
    张鹏翮著作整理:2015年,《张文端公全集注》纳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子项目,成功获准立项。《张文端公全集》,收录了张鹏翮的所有重要奏疏和诗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计划明年出版。
    三、张鹏翮影像
    张鹏翮塑像5尊:1、2005年,河南省渑池县在县城广场为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张鹏翮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八位清官”塑像,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其中塑有张鹏翮像。2、遂宁市城区张鹏翮塑像。3、2011年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赤岩沟村村民捐款为张鹏翮塑像。4、蓬溪县城奎阁广场张鹏翮塑像。5、2014年8月,江苏省淮安市二河闸管理所为纪念张鹏翮这位“二河始挖者、天下第一廉”,在二河闸管理所修建了一座文化、园林相结合的特色廉政教育“廉廊”,制作了张鹏翮塑像。塑像为全身像坐姿,人物姿态舒展,右手拿其所著《治河全书》,左手自然放在膝盖上,头向右微侧目光,人物尺寸为真人等大,基台正面刻有张鹏翮生平。张鹏翮塑像落成,既进一步提升了二河闸的水文化氛围,又增加了一处廉政教育的景点。
    另外,山东泰山,重庆北温泉、忠县,四川眉山三苏祠、成都青羊宫、新都等地尚有张鹏翮碑刻与题词。
    张鹏翮专题片2部:1、2014年8月,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播出了专题片《清官张鹏翮》。2、2015年10月20日,四川电视台《廉洁四川》栏目组和四川省纪委到蓬溪县拍摄了专题片《寻廉记:一代廉吏张鹏翮》。四川公共频道11月8日播出,首播:19:20;重播:22:55。上载网站:“廉洁四川”政务平台,四川省纪检监察信息网。
    蓬溪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成立,将会为遂宁市“文化振兴”计划、蓬溪“文化立县”发展思路添砖加瓦,作用甚大,意义甚深,厥功甚伟!
    《涪上脞谭》序言
    张寅彭
    我与胡传淮先生是通过“张问陶”相识的。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收到他关于张问陶的研究成果,拜读之馀,获益良多。这样的交流印象积累至去年,终于在四川蓬溪县主办的纪念张问陶诞辰250周年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有机会握手问好,自然一见如故。今年忽又收到他的《涪上脞谭》文稿,并嘱我写序,这本来是绝不敢当的,但或是上述如见故人的感觉吧,接信后竟毫不撝谦地一口承应下来了。
    我对传淮先生的亲近之感,缘自我们共有的那一份敬畏历史传统的挚情。他是四川蓬溪人,又在蓬溪县政协文史委担任领导工作,即心无旁骛,充分运用政协从事文史工作的便利条件,从文献的搜集整理入手,数十年间,致力于当地明清人物和家族文化的研究,积成可观的成果,发表各类文稿800余万字,其中尤以大诗人张问陶和蓬溪张氏一门的研究最见系统,不仅有功于开掘与接续当地的文史传统,也有以嘉惠全国清代文史研究界。这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早已为人所熟知和乐道,固不必再由我来赘言。
    现在这一本《涪上脞谭》,是他历年来的文章的精选,视野更远溯至唐宋,人物也扩而及于释道、闺秀,结缀而成的历史图版更形完整和细密,而依旧不变的,仍是他那一份热爱乡土先贤的人文情怀。
    传淮先生此种勇于肯定历史传统的精神,最获我心。我国近百年来,从“打到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民族固有的价值观早已在无情无理性的批判中荡然无存。继承传统文化的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原则,蜕变为有“弃”无“取”,“精华”、“糟粕”不分,甚至颠倒为取“糟粕”而弃“精华”,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大破坏。我是身历其事者,其间曾经产生的幻灭感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的。所以在“文革”后,我作为一位高校文科教师和学者,对传统文化坚持取一种“接续”为主的建设性立场,与传淮先生可谓志同道合。
    中华文化历时五千年,其实较之其它文明,经受了“时间”这一最后的法官远为苛严的裁判,形成并留存下一整套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准则信条。这二者之一的传统生产方式,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已为新的西式生产方式予以转换,其无可避免的必要性与巨大的成效,大抵已成为事实而基本被接受了。但这一生产方式的转换,是在上述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被扫荡殆尽的空白或曰废墟上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当下中国人面临着文化价值观重建的两难之境:是继续此种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的无根状态盲目顺应新生产方式呢?还是接续历史之“根”以求与新的生产方式化合?显然我们已经逐渐在由前者向后者过渡。现在提出中华民族要复兴,此一“复”者,即原有“根基”之谓也。从前陈寅恪先生在举世滔滔之时,乃于吾中国文化之定义的《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抉发其“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而通于现代普世价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见其《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诸文)。晚近又有余英时先生疏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指出孔子儒家学说在先秦至西汉形成第一个高峰之后,继而融合超越东汉以降外来佛学的挑战,又在两宋达成程朱理学的第二次辉煌;余先生并预言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能否继续前行,端看如何因应自清道光以还面临的西洋知识之学的挑战了,今天则仍还处在此一未定而仍可乐观的过程之中(见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诸文)。两位学者的这两个极大之议论、极大之判断,贯通古今中西之学行,颇有指导践行的现实意义。任何一个社会要想摆脱它的历史文化传统来从事“现代化”建设,不但想法极其愚蠢,而且事实上也是绝无可能的。
    正是怀持此种文化复兴的信念,我有幸遇上传淮先生这样一位孜孜于接续家乡历史文化传统的勤奋的学者,去年在蓬溪又亲身领略到当地热心文化建设的种种举措,比如蓬溪县城奎阁广场上的张鹏翮塑像出自政府之力,而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赤岩沟村的张鹏翮铜像直接出自村民之手,——蜀中上下对于历史的这种热忱都是得风气之先的,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传淮先生何以生活其间如鱼得水吧。
    当然,接续历史传统是一项精深的文化工程,需要眼界和学识。像遂宁张氏家族中张鹏翮的事功、张问陶的诗艺,都已超出乡曲的范围,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都已是所谓“天下士”了。传淮先生和当地人士有鉴于此,很早就邀集四川学术界同仁成立研究会,又屡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多部文献资料集和研究论集,表彰先贤而又不为乡贤讳,始终不失学术研究的高度和大公性质,这在当下的地方文化建设中又变得最不易做到了。我去年在遂宁张问陶学术研讨会上曾引用前人之语,批评船山的名作《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词屡换而意不换”(康发祥语),又指出船山诗局于“思家”的主题而曾遭至“村妇”(裴景福语)的骂名,都不免刺耳,但传淮先生等都不以为忤,当时即深切地感受到了此种泱泱公心。现在细思之,这应该也是我对传淮先生感觉亲切的更为内在的原因吧。
    传淮先生的这一部《涪上脞谭》,所收琳琅满目,以罗致排比文献材料见长,一如他以往的风格。一册在手,涪上人杰尽收眼底,为学术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便。我因疏于学识,虽有缘先睹为快,却提不出多少有益的意见,在此惟对传淮先生的成绩表示钦佩和祝贺之意。
    乙卯仲秋识于沪西默墨斋
    (张寅彭,著名学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
    张鹏翮文化研究会成立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史称“清官”、“贤相”。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170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近10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湾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政绩最卓著、名声最响亮的人物。撰有《张文端公全集》。
    2015年11月2日,四川省蓬溪县成立了张鹏翮文化研究会,会刊为《张鹏翮研究通讯》,对张鹏翮及其家族进行全面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