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明清遂宁五大家族及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胡传淮 参加讨论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巴蜀文化是极具特色、极有分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特色和分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涵养深广,植根民间。在巴蜀大地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有一批数代传承、各具特色的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在中华文化殿堂上熠熠生辉。在这些家族中,文化人才群落辈出,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因此,探索蜀中文化世家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巴蜀文化史,都是非常重要的。蜀中遂宁,据涪水之上游,乃东川之都会;水陆交冲,佳气盘结;风教重地,文献名邦;人才辈出,风俗淳美,乃巴蜀第一奥区,传统文化根基殷实丰厚,文化世家延绵不绝。
    清代学者孙海在光绪本《遂宁县志序》中云:“遂宁为东川名邦,唐宋以前,远不论矣。有明之席氏、吕氏、黄氏,国朝之李氏、张氏,皆以文章经济,焜耀宇内,为江山生色。而近代之船山先生,尤为籍籍,其诗篇字迹,几于家有而户存。”民国十八年(1929),抗日名将李家钰为《新修遂宁县志》撰《序》云:“家钰束发受书时,闻乡先辈谈蜀中旧事,莫不曰:相业以张文端公(张鹏翮)为最优;科第以榜眼李仙根为最早。至以诗书画三绝,树帜立坛,为后贤所景仰企慕者,前则潜叟吕半隐(吕潜);后则检讨张船山。问其人,皆遂宁也。夫胜清一代,二百余年,以总揆(宰辅)谥文端者,蜀中仅二人,而遂宁居其一;以鼎甲显者,蜀中仅三人,而遂宁又居其一。”由此可见,席氏、黄氏、吕氏、李氏、张氏,为明清两代遂宁地区涌现出来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文化世家。席氏以明代宰相席书、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为代表;黄氏以明代工部尚书黄珂及其子布政使黄华、女黄峨为代表;吕氏以南明宰相吕大器以及其子“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为代表;李氏以明末清初语言学家李实及其子清康熙户部侍郎李仙根为代表;张氏以清代名相张鹏翮及其玄孙大诗人张问陶为代表。
    明清遂宁五大家族中,经济文章,代有闻人。产生了宰相三人(席书、吕大器、张鹏翮),尚书四人,侍郎三人,通政使一人,总督二人,巡抚三人,布政使二人,榜眼一人(李仙根),进士十五人;入《明史》、《清史稿》人物传八人,入国家贤良祠一人(张鹏翮),入《辞海》三人(黄峨、张鹏翮、张问陶),入《中国通史》一人,入《中国文学史》二人,入《四川历史文化名人辞典》十六人;入《中国文化世家》三家;有明代最杰出的女诗人、女散曲家黄峨,明末清初书画大师吕潜,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张问陶。真乃人文踵起,可云极盛,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值得我们宣传、研究和弘扬光大。
    一、五大家族概况
    (一)、明代席氏家族
    席氏为西蜀名家。以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三兄弟为代表的遂宁席氏家族,人文蔚起,科甲连绵,仕途显赫,冠于有明。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统计:有明一代,全国席姓进士共有13人,其中遂宁席氏就独占4人;并且,明清两朝500余年,整个四川席姓进士只有4人,均出自遂宁席家。自明朝嘉靖至崇祯百余年间,遂宁席氏家族连续三代人中有4位进士、7位举人;3人在《明史》中有传。尤其是席书,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由此可见:遂宁席氏,是有明一代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不仅是望于蜀中,亦是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涌现来的数一数二的著名席姓家族。
    据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安定堂席氏族谱》载:席氏祖先原籍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南宋末年,始来蜀,入籍四川遂宁县席家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入川始祖为席友轸,至席书,已历七世。道光本《席氏族谱叙》云:“吾族肇迹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南宋时,友轸公始来蜀,入籍于遂宁。友轸生复。”席复(1323—1408),字无咎。尝从吴澄潜心经史,洪武十三年(1380),刘基、宋濂荐应贤良方正,授潼川学训,复任合阳训导,与诸生讲濂洛之学,以年老致仕归,号横冈先生,敕授修职郎。生平载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一•先贤》。席汝霖(1347—1428),席复子,字茂实,有隐德。明代遂宁进士张伦撰《茂实公墓铭》,载道光本《席氏族谱》卷二。席思恭,席汝霖子,号象山。清龙安知府席腾芳讲述席思恭隐行云:“公一日卧田庄,有小偷入室盗谷,公适寐,恐惊其人,仍稳卧。其人自惊跪谢。公曰:‘汝勿声张,恐人知觉,汝不复齿人世矣。吾素知汝贫,今有谷若干石,足自给,汝自运去,后勿复尔尔。’其人拜谢去,感悟为良民,终不道其姓字。”席瑄,席思恭子,字蕴石,笃志经史,敛迹韬光,不求闻达,人无知公者。席祖宪,席瑄子,号龙潭。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学行》云:“席祖宪,横岗之后。读书秉礼,不徇流俗。尤严教子,诸子皆贵显,而益恂恂谦默。长厚之德,至今称之。”生子五:席书、席诗、席记、席春、席彖。其中,席书、席春、席彖,俱为进士名臣,享誉遐迩,并称“三凤”,明清两代,曾在遂宁大东街建立“三凤坊”以纪念之。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剡城知县,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差督漕船于清江厂。十四年(1501),改户部山西司主事,历河南司员外郎。十八年(1505),出为河南佥事。正德四年(1509),升副使,提学贵州。六年(1511),升河南参政,丁忧。八年(1513)起复,升浙江按察使。九年(1514),升山东右布政使,再丁忧。十二年(15170,补云南右布政使。十三年(1518),升福建左布政使。十六年(1521),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寻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嘉靖二年(1523),南直隶大饥,户部议发银赈贷。三年春(1524),南刑部主事桂蕚以书及方献夫《大礼疏录》奏上,下其疏议,特升礼部尚书。大礼始告成,寻加太子太保。丙戌(1526)会试知贡举。六年(1527),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典机务。未任,而疾亟,遂卒。席书才识敏决,文章政事,卓然可称。以目疾乞致仕,特加武英殿大学士,给全俸,赐第京师,仍许不时言事。大学士从来不为加官,而全俸亦百五十年所阙之典也。诰授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入祀理学名臣祠,崇祀乡贤祠。著有《漕船志》二卷、《鸣冤录》五卷、《救荒策》、《大礼奏议》一卷、《春秋论》一卷、《元山文选》五卷行世。生子三:席中、席恕、席和。女二:长适陕西按察司佥事蓬溪人谭誾;次适山西巡抚遂宁人陈讲。席书病逝后,嘉靖帝有《赠大学士席书恤典制》、王守仁撰《祭元山席尚书文》,礼部尚书霍韬、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仲兄席春、女婿山西巡抚陈讲等人,均有诗挽席书。内阁首辅杨一清撰《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席公书墓志铭》、哲学家李贽撰《太傅席文襄公》,均载于清道光本《席氏族谱》中。《明史》卷197《列传》第85为《席书传》。明清时期,朝廷曾在遂宁城区建立“柱国坊”、“文襄祠”、“黄阁辅臣坊”、“忠孝廉节坊”、“存问坊”等,用以纪念之。席书宦迹显达,文学高标,不止蜀中独步,天下也盛传其名。明代大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守仁赞席书:“真可谓豪杰之士,社稷之臣。”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称席书:“公之才识,已足盖当世矣。”
    席春(1472—1536),字仁同,号虚山。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诰授资政大夫,充经筵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翰林院管院学士。著有《虚山文集》行世。明代礼部尚书孙承恩撰有《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虚山席公春墓志铭》,载清道光本《席氏族谱》卷二。《明史》卷197有《席春传》。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行五。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诰授承德郎,晋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席彖善书,遂宁玉堂山腰镌《玉山翔凤赋》,系席彖书丹,笔力遒劲。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撰有《席光禄彖墓表》,载清道光本《席氏族谱》卷二。《明史》卷197有《席彖传》。
    席中,席书长子,字时中,号月川,遂宁廪膳生,以父席书议礼功,荫尚宝司丞,升本司卿,转太常寺少卿。生平载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一•先贤》。席和,席书季子,字介仲,号石川,以父席书功,荫历中府都事经历、常德府知府。生平载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一•先贤》。席上珍,席中子,字聘之。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户部浙江司主事。席书、席上珍系祖孙进士,明清时期,曾在遂宁大北街建立“祖孙进士坊”,以资纪念。
    遂宁席氏从南宋末年迁至蜀中,繁衍至今600余年,已发展至24代,共约8000余人。目前席氏家族主要聚居于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席家沟、回水乡席家坝,船山区观音湖管委会介福桥社区席家洲、横山镇席家堰等处。
    (二)、明代黄氏家族
    明代遂宁黄氏家族,世居遂宁西眉镇(今属遂宁市安居区)北六里黄安桥黄榜石,号称“诗人世家”、“官宦门第”。从黄峨曾祖黄鉴,至其侄黄若榛,共历五代、一百余年,黄氏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尚书、布政使、知府、进士、举人、贡生多达10余人。不仅如此,封建社会中豪门富户、搢绅官宦,大都互相联姻攀亲,以求门第相对。黄氏家族也不例外,黄峨之夫就是明代状元、著名学者杨慎;杨慎之父为明代名相杨廷和。黄氏家族五代相传,满门生辉,风光占尽。
    黄鉴,黄珂之祖父,元末明初遂宁县黄安桥黄榜石人,处士,善诗。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二《封荫》载:“黄鉴,以孙珂,赠工部尚书。”黄宗泗,字遵鲁,黄珂之父,明正统六年(1441)举人,官至云南大姚知县。工诗善文,著有《南庄集》,清嘉庆本《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黄珂(1449—1523),字鸣玉,明朝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于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授龙阳(今湖南汉寿)知县。后擢御史,出按贵州、畿辅,授山西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山西榆林县),屡立战功。六年(1511)秋,入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河南用兵,出理军饷。后改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九年(1514)擢南京右都御史,寻拜工部尚书。后归家病卒,葬遂宁土桥铺 (今安居区聚贤乡) 鸣钟山。四川新都杨廷和、杨慎父子各撰有《祭黄简肃文》。赠太子少保,谥简肃。祀贤良祠,著有《嶡山文集》。《明史》有传。子三:长黄峤,字峻卿,选贡国子生;次黄华;三黄峰,国子生。女二:长适王锦;次黄峨,适杨慎。
    黄华,字秀卿,明代遂宁人,工部尚书黄珂次子、女诗人黄峨之兄。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户部主事,转郎中,督饷有功,授松江知府。历江西副使,升江西布政使,进光禄寺卿。为人端严正直,以道学为己任。寻告归,倡明道学,激引后进甚众。后卒于家,葬遂宁楼子沟。与状元、妹夫杨慎唱和之诗颇多,著有《梓谷文集》12卷、《麟经解义》等。《遂宁县志》有传。
    黄峨(1498-1569),字秀眉,黄珂次女。明代最杰出的女诗人、散曲家,有“曲中李清照”之称。隆庆三年(1569),黄峨病逝,享年72岁。著有《杨状元妻诗集》一卷、《杨夫人曲》三卷、《杨夫人乐府》四卷、《杨夫人乐府词余》五卷、《榴阁偶存》一卷、《锦字书》—卷,惜今大多散佚。明朝文学家徐渭:“才艺冠女班”,“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清朝诗人钱谦益《历朝诗集小传》:“闺门肃穆,用修亦敬惮”。
    (三)、明末吕氏家族
    遂宁吕氏家族是一个在明代享有盛誉的政治、文化世家,该家族世居蜀中遂宁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至明末,诞生了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从而使吕氏家族走上了鼎盛时期。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文章经济,甲于西川。吕大器、吕潜父子,均进入《巴蜀文学史》,享誉国中,闻名遐迩。
    吕大器之父吕有闻,系遂宁乡贤,《遂宁县志·封荫》载:“以子大器封行人。” 
    吕大器(1586—1649),字俨若,号先自,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晚明重臣。曾官甘肃巡抚,兵部右侍郎,促定、山东、河北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为官清正,嫉恶如仇,节气甚高,在民众中极有威望,与黄宗羲、史可法、钱谦益、瞿式耜、龚鼎孳等相交甚笃,是明末东林党中很有声望的人。甲申(1644)之变,福王立,迁大器为吏部左侍郎,大器乃上疏弹劾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名震朝野。清顺治二年(1645),明宗室唐王在福州即位,召吕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46年,吕大器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立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久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鞠躬尽瘁,尽忠南明。顺治六年(1649),病逝于贵州都匀,谥“文肃”。归葬四川遂宁磨溪,后迁葬遂宁城北嘉禾桥。吕大器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名独具特色的诗人。著有《东川诗草》《塞上草》《次梅集》《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等。其诗悲凉豪宕,尤以边塞诗、军旅诗著称于世,山河沦陷之感时托于笔端纸墨,世人称其为“笔老情深”。清人李调元在《蜀雅》中评吕大器诗:“音旨俱极凄壮,逼似少陵。”王士祯也说他“诗多横槊之气,时露粗服,然秀拔坚深,终是唐人格调,不取宋元以下蹊径。”《明史》卷二七九有《吕大器传》。清人舒云逵《读吕大器诗集后》云:“鼎湖龙去渺难攀,身督诸军戎马间。一代杀机生未运,满腔忠愤写时艰。盾头墨迹寒生袖,画角声悲月满山。继世尚存家法在,清风亮节出人寰。”
    吕大器子四:吕潜、吕渊、吕泌、吕溥;女婿有李实(进士、语言学家)、张象翀(进士、胶州知州)。
    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又字石出,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十六年(1643)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以弹劾马士英去官,入广东。吕潜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不久,吕潜闻父病逝都匀,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归蜀,扶父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于遂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46年,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数十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口锐减,文化板荡。当时只有遂宁吕潜与达县唐甄、新都费密三人被称为蜀中最有学问的人物。尤其是吕潜,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其诗,深受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的推重,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明遗民诗人,“与靖节先生(陶渊明)相望”;其书,宗二王、董北苑,又别开蹊径,列为“神品”;其画,善山水花草,用笔放纵,魄力雄浑,气势磅礴,“人得其尺幅,皆珍之”,亦入“逸品”。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赞扬吕潜:“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吕潜的绘画属于文人画体系。他继承了我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吕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不愧为明清以来的一代书画大家。《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
    吕潜子吕其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官西宁(今青海西宁市)知县。  
    (四)、清初李氏家族
    遂宁李氏,原籍湖北麻城,明代始迁居蜀中遂宁。其家族中,以李实、李仙根父子成就最大,名声最响,他们将遂宁李氏家族推向了顶峰。故清代大诗人张问陶在《延录斋叙》中云:“自故户部侍郎李公仙根以文学显康熙中,而遂宁之李闻天下。”
    民国年间遂宁李久齐、李道清编辑之《遂宁李氏族谱》载:入川第一世祖李志高,系李实高祖,明代由楚携家入蜀,迁遂宁县安仁里下县坝,继迁下安里之四方山。第二世李茂华,李实曾祖,由四方山迁遂宁南郭学宫之后居住。第三世李桂元,李实祖父,字石泉,明嘉靖时庠序,善书法。第四世李友松,李实父亲,字鹤来,亦入邑文庠,少通经义,善书法,精医术。至明末清初第五世李实时,遂宁李氏家族由耕读之家,成为科第仕宦世家。
    李实(1597—1674),字如石,别号镜庵,遂宁安仁里人。早年在家课馆从教。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授吴县(今苏州市)知县,有政声。顺治二年(1645)辞官居长洲清江里,杜门著书,精研小学、经学及佛老杂学。著述甚丰,今传《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颇有学术价值。《蜀语》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
    李仙根(1621—1690),原名之钦,相传因梦考中榜眼而拆“榜眼”二字之半,合为“根”,遂更名为“仙根”,字子静,号南津,清代遂宁县人。父李实,明进士,长洲(今苏州市)知县;母吕氏,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女。清顺治十八年(1661),李仙根殿试一甲第二名,成为榜眼。李仙根是四川人入清以后获得鼎甲的第一人。授宏文馆编修,旋擢司业,晋秘书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任正使。往返三个月,以大义折服安南王。事竣,迁侍讲学士。撰《圣学颂》以进,谏帝设史官为起居注,为帝所纳,并敕仙根首充之。九年(1670)任武会试总裁;十二年(1673)充世祖实录副总裁,擢内阁学士;十八年(1679)擢左副都御史;十九年(1680)擢户部侍郎。二十九年(1690)病卒,年70岁。仙根善书法,尤精行书,自成一家,绘画造诣亦深。在京时,求书者不绝,得其片纸寸缣,皆为至宝。每书大字,径二尺,观者惊为神。李仙根为江南古镇周庄全福讲寺题写的“水中佛国”巨匾,熠熠生辉,至今仍存。著有《安南使事纪要》一卷(收入《四库全书》)、《高惕庵语录》一卷,吕潜作序。又有《游野浮生集》等。《四川通志》《锦里新编》有传。
    李仙根子四:李奕振、李奕据、李奕登、李奕撰,均能世其家。李奕据官至湖北武昌府通判;李奕撰官至江南通州州判。
    (五)、清代张氏家族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既是清代政治望族,又是文化望族、精神望族,他们“以功德显,以文章著,以孝友称”。据民国十三年(1929)刻本《遂宁张氏族谱》载:张氏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今湖北省麻城市白塔河村)之绿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入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居住,入川始祖为张万,至今已繁衍22代,广泛分布于蜀中遂宁、蓬溪、安居等地。
    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有两次兴盛。第一次兴盛在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张万由湖北迁入蜀中黑柏沟定居,入川始祖张万与其子张永成两代,皆为布衣。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至第三代张赞,家族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即“由读书而科举”。张赞于明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惠政卓著,吏民称歌。此后,从景泰年间张赞至崇祯时张荚,共考中进士2人、举人6人。张赞子张猷,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张氏族人中张伦为天顺二年(1458)进士;张睿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张纪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张睿为工部尚书黄珂(遂宁人)之岳父、女诗人黄峨之外祖父。因明代遂宁张氏科甲兴盛,朝廷旌表其门曰:“科第世家”。正德年间修纂了张氏入川以来第一部族谱,即正德本《遂宁张氏族谱》,谱后有明代遂宁名人、工部尚书黄珂,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二人所作《跋》语。有明三百年,张氏家族已发展到十三房、一万余人,子孙繁衍,科第联绵。张氏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科第世家。
    第二次兴盛在清代。明末清初,四川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间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四川人民再次遭到了今天难以想象的灾难。劫运后,张氏族人逃散死亡,靡有孑遗,独张烺从万死一生中,得延余生。至康熙九年(1670)张鹏翮考中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氏重新崛起,其声势超越了明代之兴盛,最终成为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黑柏沟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清代400余年,家族人员考中进士者6人、举人18人、贡生18人;为官者80余人,1人入《中国通史》、2人入《辞海》、3人入《清史稿·列传》、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人入乡贤祠;有诗文著述流传至今者50余人,可谓“一家男女尽能诗”。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兄弟及其妻陈慧殊、林韵徵、杨古雪三妯娌分别被世人称为“三弟兄诗人”和“三妯娌诗人”,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有文学家13代80余人。这一代代众多的作家个体对文学的情有独钟,不断地续写出这个家族在文学上的辉煌,为其在当时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论者赞云:“风雅之盛,萃于一家,海内所罕见也。” 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和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二人,更把张氏家族声名推上顶峰。张船山少年被喻为“青莲再世”,更因其诗、书、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康熙、雍正两帝还亲自为张家赠匾、赐书甚夥,当时蜀中张家可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蜀中世家望族,无出其右者,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
    明清遂宁文化世族无疑是以席、黄、吕、李、张这五大家族为代表,历史性地在巴蜀大地上铸成了一次文化能量的集中释放,其出现带来了数百年巴蜀文人文化的繁荣!历史地看,遂宁五大文化世家各方面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三种因素的助推和促进:一是特定时代的机缘耦合,二是巴蜀地域文化的濡染涵养,三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反过来,这些成就又弘扬和丰富了地域文化,成为培育新的文化人才、文化成果的有益养分和健康基因。
    二、五大家族研究综述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认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遂宁市近年来实施“六大兴市计划”,其中之一为“文化振兴”。遂宁市先后举办了陈子昂、黄峨、李实、张问陶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国际或全国学术研讨会,学术界开展了明清遂宁五大文化世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研究情况综述于后,以供读者参考。
    (一)、席氏家族研究
    明代遂宁席氏家族是蜀中政治望族和文化世家,对其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甚少,主要集中于对席书的研究。
    研究论文有:胡传淮《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世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该文记录了席书一家之世系、席氏宗族发展史和重要人物事迹,叙述了遂宁席氏从始祖席友轸至第十一世席渤、席沛等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行次、生卒年月日、科第、职官、妻室、子女、寿数、葬地等情况,提供了研究席书及其家世的有关资料。胡传淮《明代遂宁席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介绍了遂宁席氏家族主要诗人及其取得的成就。毛远明《“席彖”而非“席篆”辨》(《中国史研究》2000年03期),纠正了《明史》中将“席彖”误为“席篆”的错误。
    研究专著有:胡传淮编著《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明代遂宁席氏源流世系、家族名人、科第仕宦、著述艺文、文物古迹等,客观叙述了席氏家族对巴蜀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明代遂宁席氏家族的专著。
    (二)、黄氏家族研究
    学术界对明代遂宁黄氏家族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对明代最杰出的女作家黄峨的研究。
    黄峨研究论文有60余篇,其中有硕士论文3篇: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梁蓓硕士论文《明代女诗人黄峨研究》;2010年中南大学李冰硕士论文《黄峨作品研究》;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黄燕《黄峨及其散曲研究》。这些论文对黄峨生平、思想、婚姻、家庭、创作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探讨,客观评价了黄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研究明代遂宁黄氏家族名人的论文有:胡传淮《明代遂宁黄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胡传淮《明代最杰出的女散曲家黄峨初探》(载于《新世纪散曲研究文存两种》,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研究黄峨作品的专著有:《黄峨诗词曲赏析》,蔡忠、王金星、谭国应主编,2005年10月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赏析了黄峨诗歌10首、散曲190余首,填补了黄峨作品研究的空白,功莫大焉。
    2005年10月,由遂宁市政府、中国散曲研究会、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在遂宁市举办了“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40篇,其中专题研究黄峨的论文有22篇。2006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通过会议,人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黄峨,认识了遂宁黄氏家族的几代名人及其家风。
    (三)、吕氏家族研究
    目前,对明末清初遂宁吕氏家族研究最少。该家族成就最大者为吕潜,学术界也对其有些零星研究。
    研究吕潜的论文有:胡传淮《“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彭高泉《三绝奇才吕孔昭》(《四川文物》1993年06期);吕晓《试论龚贤与吕潜山水画风的关系》(《荣宝斋》2008年06期);胡传淮《吕潜诗书画艺术初探》(《书法家》2013年3月31日,第43期)。
    对吕氏家族名人研究的论文有:胡传淮《明代遂宁吕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该文将明代遂宁吕氏家族中之诗人吕大器、吕潜、吕泌、吕其樽,逐一作介绍评述,使人们对其家族诗人有个总体了解。
    (四)、李氏家族研究
    遂宁李氏家族崛起于明末清初,成就和名气以李实、李仙根父子为最。李实为著名方言学家,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多。
    研究李实及《蜀语》的论文主要有:黄尚军《<蜀语>所反映的明代四川方音的两个特征》(《方言》1995年04期);汪大明《论李实<蜀语>的方言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李文泽《历代巴蜀学者的方言学研究——以扬雄、李实、张慎仪等学人为例》(《儒藏论坛》2012年);羊玉祥《李实诗四首疏解》(《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何旭光《李实的人格美》(《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蒋均涛《李实<蜀语>简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甄尚灵、张一舟《<蜀语>词语的记录方式》(《方言》1992年01期);纪国泰《<蜀语>简论》(《成都师专学报》1992年01期);傅定淼《<蜀语>成书年代考》(《辞书研究》1987年05期);向学春《从<蜀语>词汇看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概貌》(《电影评介》2008年13期)等等。
    李实《蜀语》成书于清初,收入了清乾隆年间李调元编辑之《函海》和民国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研究《蜀语》的专著有:《蜀语校注》,黄仁寿、刘家和等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6月出版;张美兰《<蜀语校注>补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2期),对该书进行了补正。《<蜀语>研究疏注》,日本汉学家坂井健一著。
    《蜀语》记录考订了明末四川方言词语560余条,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1991年9月,由遂宁市文联、文化局等单位和中国方言学会联合举办了“李实国际学术交流会”,有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学者40余名专家与会。以《蜀语》为中心,兼及李实生平、思想和诗作,进行了学术交流,认为《蜀语》开创了四川方言学研究之先河。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1996年7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
    (五)、张氏家族研究
    清代蜀中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被称为“清代四川第一家”,学术界对其研究甚多。主要集中于对张鹏翮、张问陶二人之研究。
    1、张鹏翮研究
    目前国内发表的有关张鹏翮的论文有30余篇,如:胡传淮《张鹏翮简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薛瑞录《张鹏翮“文华殿大学士”考》(《清史研究》2010年03期);王俊桥、霍伟杰《张鹏翮治河思想初探》(《兰台世界》2013年33期);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李朝正《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6期)等。以张鹏翮为主题的硕士论文两篇:即湖南师范大学王俊桥硕士论文《清代张鹏翮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唐金文硕士论文《张鹏翮研究》。
    有关张鹏翮生平、思想、诗文研究的专著有:《张鹏翮诗选》,胡传淮编选,2006年6月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烬余录注》,胡传淮注,2010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鹏翮研究》,胡传淮主编,2011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收录张鹏翮世系、年谱;中编收录有关张鹏翮的家书、传略、行述等史料;下编选录张鹏翮研究论文。该书是全面研究张鹏翮的第一本专著。
    2、张问陶研究
    张问陶为清代大诗人、书画家,对其研究已成为目前清诗研究之热点。国内外发表有关张问陶研究的论文多达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如:《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张问陶及其诗歌创作》(赵云中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著,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2005年修订再版);《张问陶及其论诗诗研究》(温秀珍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胡传淮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张问陶诗选注》(赵云中、曹廷华、唐文光、李萱华、刘长贵选注,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船山诗选》(周宇澄选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于成龙、曾国藩、李鸿章、袁子才、张船山、胡林翼、端午桥:大清拍案惊奇》(金人叹、吴果迟编,2003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大清神断》(张军著,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船山诗草全注》(成镜深、胡传淮等注,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张问陶诗歌菁华录》(罗应涛选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
    以张问陶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硕士论文有9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即《张问陶论诗诗及其诗论研究》(作者温秀珍,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张问陶诗歌研究》(邹鹏,四川大学2010年博士)。硕士论文7篇,其中有两篇是台湾的硕士论文(台湾中山大学2010年硕士、台湾南华大学2010年硕士)。
    2000年10月,在遂宁市召开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遂宁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赴会专家近百人,收到论文50余篇。会后,由胡传淮负责编辑成《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文46篇,约30万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是张问陶研究史上第一次全国学术研究会和第一本《论文集》。随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张船山研究会。
    3、家族整体研究
    对清代遂宁张氏家族及其他人物研究的论文有:胡传淮《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简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胡传淮《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西华大学学报》2007年01期);胡传淮《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初探》(《谱牒学论丛》2007年02辑);胡传淮《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张氏家族兴衰探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胡传淮《清代诗人张问安行年简谱》(《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胡传淮、成镜深《清代女诗人杨继端考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等。
    对张氏家族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有两部:即《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胡传淮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书以张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族名人、诰敕御书、科第仕宦、著述艺文、文物古迹为重点进行阐述,客观地叙述了张氏家族对巴蜀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张氏家族的专著。《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胡传淮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书从张氏家族诗人现存6000余首诗歌中,精选出13位诗人50首诗作,进行简注和赏析,以期通过本书凸显张问陶及其家族的文学业绩,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家族在清代巴蜀文学发展史和清诗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宣传、普及张氏家族诗歌提供一种读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