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胡传淮 参加讨论

    
    
    2014年,是清代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问陶诞辰250周年、逝世200周年。为此,在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2014年11月20日,在问陶故里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召开了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以及香港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就张问陶的思想、诗论、诗歌、书法、交游、师承、影响、家族、故里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思考和建议,达到了预期的文化学术目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将此次会议概述情况如下:
    一、八大内容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5篇、30余万字。这些论文涉及到张问陶研究的方方面面,研究深入,观点新颖。论文大致可分为八个方面:
    第一组:张问陶诗论。张问陶是清代性灵派理论家,构建了自己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探讨张问陶诗论、思想的论文有五篇:张隆溪先生《法自然或法古人:略论张问陶吟咏性情的诗学主张》一文,系统地论证了张问陶的诗学主张。蒋寅先生《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认为:张问陶是乾嘉诗坛宣扬极端自我表现论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郑家治先生《张问陶儒家伦理思想初探》,细致深入地论证了张问陶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又兼及释道。罗应涛先生《张问陶 “天真说”论析》,阐明张问陶标举“天真”之说,创作出大量“性灵”诗,充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温秀珍女士《张问陶性灵诗论兼与袁枚、赵翼性灵说之比较》,采用比较的方法,将张问陶的性灵说与袁枚、赵翼的性灵说相对照,强调张问陶超越同辈性灵诗人之处在于其标举风雅之精神,切入角度和论述方法都十分新颖。
    第二组:张问陶诗歌。这组论文共有十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了张问陶诗歌。张寅彭先生《张船山诗初读札记》一文,从《船山诗草》的版本及成书情况、编年与分体、七言近体摘句图、船山诗的主题、乾嘉性灵诗三大家之一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张问陶及其《船山诗草》,论述颇具新意。时志明、王金星先生《鸟怜杜宇皆思蜀,山爱峨嵋不向秦——张问陶的山水诗述论》,指出张问陶的山水诗不但题材丰富、内容纷繁,而且意境高远,有很高的诗学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滕伟明先生《匠心独运,自然天成:略论张船山的语言风格》,阐述了张船山走的是宋代陆放翁的路子,重在描摹;张船山已经竖起了蜀诗的旗杆。张海、陈颖博士《简论张问陶的巴蜀情结》,阐述了张问陶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萦绕心中的巴蜀情结。曾添、周于飞博士《从记游诗看清代四川三才子诗歌创作》,分析了张问陶诗歌的创作特点。还有四篇论文具体探讨了张问陶山水诗中的三峡诗(滕新才、贺玉《张问陶三峡风物诗探赜》);川南诗(赵永康、陈志林《张船山万里长江最上头》、赵永康《张船山衔杯却爱泸州好》);栈道诗(袁永冰《彭田桥<栈行杂诗>与张问陶<宝鸡县题壁>》、邓厚忠《才子蹉跎意不失,为有松柏劲挺姿——说张问陶<剑州官道古松歌>》)等;有四篇论文分别探讨了张问陶诗歌的审美风格、艺术特征和张氏家族诗歌概况(李建强、汪旭《试论张问陶诗歌的审美风格》;梁劲松《张问陶诗情景结合的艺术特征初探》;胡传淮《清代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诗歌初探》)。这些论文研究张问陶诗大体上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和某一点上深入下去进行探幽发微,但还缺乏从整体上全方位研究张问陶诗歌的论文。
    第三组:张问陶诗日本选本、书柬、书法等。这组论文有七篇。周斌先生《张船山诗日本选本及其评论》一文,介绍船山诗在日本风行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出现了多种刻本。这组论文中,有五篇分别论述了张问陶的书法艺术(邢飞、唐希鹏《张问陶书法简论》)、交游书柬(王承军《李崧霖次张问陶诗及其人》、袁永冰《张问陶与凤县》、邵福亮《张问陶书柬四通简释》)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李宝山《张问陶与<红楼梦>》)等重要问题,因而颇具学术价值。
    第四组:张问陶师承影响。施霞、游翠萍女士《论张问陶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文,论述了张问陶的人格精神、为诗作文,均深受陶渊明影响;张问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性灵入天真”的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邹鹏先生、罗莹女士《张问陶高祖张鹏翮对其诗歌创作之影响探微》,阐明了张鹏翮的诗学观念以及创作技巧对张问陶的深刻影响。刘扬忠先生《当代诗词爱好者和习作者如何向古代优秀作家学习——我举清代中期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为学习对象》,介绍自己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推荐张问陶为参赛青年朋友们的异代老师和知心文友。李宝山、宋长丰先生《接地气而不失灵气——张问陶诗对当代诗词写作的启示》,阐释了张问陶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组:张氏家族诗人。成镜深先生、汪旭女士《天下廉吏,卓然完人:张鹏翮之人品》和肖刚先生《孟春相知张鹏翮》两文,评析张问陶高祖张鹏翮的人品,介绍了张鹏翮在重庆市铜梁县留下的题刻和诗歌,可补史之阙。何胜莉女士《张问安诗歌中的“唐风”》和冯岁平先生《被冷落的清代诗人张问安》两文,简析了张问陶之兄张问安的诗风和诗作,可详史之略。
    第六组:张氏家族研究。胡传淮先生《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探析》,阐述了黑柏沟张氏家族作为“清代蜀中第一家”的依据,论证了张氏家族兴衰原因。唐学镛先生《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的重要分支——绵竹唐氏家族源流世系探考》,介绍了清代著名诗人绵竹唐乐宇家族,实为黑柏沟张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同为张氏入川始祖张万后裔,丰富了张氏家族研究资料,弥足珍贵。
    第七组:张问陶故里。温勉双先生《关于开发名人故里,打造“清代四川第一家”旅游区的建议》,提出将问陶故里打造成“张氏祖居地、四川第一家、移民寻根处、休闲养生园”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胡传淮先生《重修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墓记》,介绍了2014年重修张问陶墓的情况。王洪林先生《盘歌缝里看蓬溪张家》和锺利戡先生《船山之麓谈张姓》两文简介了张鹏翮在四川的影响和张姓来历。这组论文,虽然数量不很多,却都不作泛泛之论。
    第八组:张问陶研究。胡传淮先生《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研究概述》,评价了200余年来张问陶研究成果。张一璠先生《读懂张问陶:浅说“张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一文认为:张问陶是一位真正值得纪念、具有很高纪念意义的文学家、书法家,并阐释了“蓬溪现象”。他说:“时逢盛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重视与回归,蓬溪县领导层的自觉与自信,有胡传淮这样的淳厚勤奋学者。终致研究成果丰硕,誉满巴蜀,驰名华夏。这就是我所谓的‘蓬溪现象’。”又说:“传淮先生在张问陶乃至整个蓬溪文化研究中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传淮先生是张问陶乃至整个蓬溪文化研究第一人。其实绩都在前面提及的书单里:那些有扎实学术功底的、十分厚重的学术著作,几乎都与‘胡传淮’三个字连在一起:或主编或独著。这样的实绩,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这是一个高度,是先生对乡邦文献、文化、船山的热爱、真诚与敬畏。我认为,四川蓬溪胡传淮堪比清代甘肃武威学者张澍(号介侯,1781—1847),是当代四川的张澍。可以这样说,笔者所谓的‘蓬溪现象’,其中,胡传淮先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放在今天的华夏文化领域来加以考察,也是极具分量的。张问陶因有蓬溪而‘重生’,蓬溪因有传淮而增分量;胡传淮是张船山的异代知音,真正的‘精神传承人’。”邓尚培先生《张问陶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王勇先生《问陶文化的时代价值》等文,探讨了研究张问陶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提出了新思路,给人以启发。
    二、三大亮点
    本次研讨会共有三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专家学者众多,张问陶研究走向了全国。这次研讨会论文作者大多出自中国社科院、香港城市大学、上海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广东嘉应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宜宾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教授之手;出席今天研讨会的省内外学者有张隆溪、张寅彭、赵义山、马强、周斌、周啸天、时志明、金生杨、郑家治、罗应涛、成镜深等11位教授。这说明问陶故里在蓬溪,但问陶研究在全国。14年前,在遂宁市召开的第一届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当时参会学者主要是以中老年专家学者为主。14年后,当我们再次聚首时,发现了令人欣慰的新气象。这次参会的专家学者年纪最长者85岁,年龄最小者21岁;既有长期从事张问陶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有相当一批是近年来专注于张问陶研究的青年才俊,大多数是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不久的年青学者,其中有文学博士6位、文学硕士8位,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张问陶研究的希望和未来。
    第二大亮点:研究话题深入,内容有新突破。本次研讨会受到张学专家学者和广大张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共收到论文40多篇。这些论文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有的以新颖的见解取胜,有的以详实的论据服人,有的以视角的独到见长;张问陶生平研究有新发现,思想研究有新启示,作品研究有新拓展,遗址研究有新突破。总之,这些成果形式多样、视角独特、见解新颖,从多方面填补了张问陶研究的白,意义重大。
    第三大亮点:遂宁本地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蓬溪县政协文史委和蓬溪问陶诗社中的一批本地学者,长期从事张问陶的宣传和研究,为本次研讨会提交论文16篇,占三分之一以上,贡献良多。对张问陶进行专业、系统地研究,国内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责任重大,本地群众性组织和业余研究人员也有所担当和作为。正如著名学者蒋寅先生所言:“清代文学留下的文献实在太浩繁了,靠有限的专业工作者从事研究,许多作家和书籍不知何时才有人触及。如果各地文史工作者都能热心于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那是很有意义的。各地从事乡邦文学史研究的人多了,清代文学史的全面拓展和深入就不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这次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将张问陶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