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纪念魏巍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08-09-23 巴·那顺乌日图(蒙 参加讨论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疾终的消息传到塞外草原,引起了人们无限哀思,也使我追忆起这位“最可爱的”老人,对他的去世深感痛惜。生活中的人往往是匆忙中失去了许多,忘却了许多,但与魏巍接触的生活片断却让我怀想。
    我初次接触魏巍的作品,应该说是我上初中的那个年代。当我在语文课本上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心情》等作品时,他那细腻、抒情和精雕细刻的笔调,丰富的情感,朴实而生动的语言令我感动,魏老的这些作品也滋养了那一代青少年的心灵。尤其《谁是最可爱的人》已成为传世佳作。后来,我陆续读了他的不少散文和长篇巨著,如《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壮士集》等。魏巍是一个对人间的美与光荣,对文学艺术的魅力和神圣有远见卓识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崇高、伟大、理想等价值观,同时也具有其他人无法效仿的独特风格,魏巍的人生的经历丰富着他创作的历程和作品的生命。
    记得,我在通辽工作期间,魏巍曾两次来通辽(现在的科尔沁区)。第一次是1988年仲秋。这次魏巍来通辽,主要是为了看望他《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马玉祥。其次是来草原观光,了解和感受科尔沁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第二次是1992年6月,魏巍接受通辽市委和政府的盛情邀请来到通辽。这次,他来通辽广泛接触各界各层干部群众,向各族群众敞开胸怀,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坦诚地表达看法。他在通辽的日子里,还参加了一些文化艺术工作方面的活动。
    7月13日,我与已故的蒙古族报告文学作家徐福铎一同去通辽市宾馆拜访魏巍。徐福铎先生是我的同仁和朋友,此前他的报告文学《中国心》发表后,在北京和内蒙古地区引起了良好反响。1993年徐福铎的报告文学集——《爱的小溪》出版时,魏老还为他的书作序,此序也曾发表于《内蒙古日报》副刊《北国风光》上。
    当年,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作家魏巍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眼镜后边闪着智慧的眼神,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身板硬朗。我俩走进房间时,他微笑着迎接我们并殷勤让座,递烟倒茶并亲切地聊天,合影留念。一开始,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有关通辽市和蒙古民族的话题。魏老说,通辽是个美丽的城市,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这里各民族团结,民风朴实,人热情而好客。魏老看着我们,思索片刻后接着说,蒙古族是个历史悠久、伟大、勇敢、智慧的民族,二位都是蒙古族同胞,又是作家和记者,我有幸认识二位很高兴。近年来,我前后两次到通辽,结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党政军干部,有的已成为朋友,尤其是我拜会马玉祥之后,还结识了其他几位志愿军战士,战友重逢,激动万分。这是在血与火中锻造,经受生与死的考验的战友真情。这种友情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将成为我永远的思念。他说这些话时,情绪激动。我欣喜而专注地倾听着魏老的热情叙说,为他这种淳朴厚实的品格所感动。
    我们接下来谈得更多的是关于文学和写作方面的话题。在我心目中魏巍是名作家、大作家,写了很多精品力作。为了避免自己在写作上的平淡浅薄,有必要向他请教,便请求他讲些写作上的经验和技巧。与魏老交流和畅谈中得知,他是河南郑州人,从15岁就开始写作,真正走上文学之路的是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岁月。1937年,17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随后又来到延安,在“抗大”学习生活时,他一方面行军打仗,一方面写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与志愿军战士一起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并将这血与火的历史记录下来,便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多篇。魏老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从我心底里涌出来的作品。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激起了我写作的冲动,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这篇文章还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上发表了。当时,上上下下反映都很强烈。毛主席当即批示印发全军,朱总司令看过后说:“写得好,好!”周总理在第二次文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专门讲了这段话,表扬这件事。魏巍还强调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是的,魏老不仅是个博览群书、向书本学习的作家,而且还是个深入火热的生活,向实践学习,奋力挥毫,发表了繁花似锦的诗歌、散文和长篇小说的作家。至今,我仿佛还听到魏老的笑声和娓娓畅谈。那时,他的长篇巨作《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已问世,《东方》还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反映出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今天读起来还觉得那样鲜活、生动。
    当天下午,魏老要启程回北京。通辽地区很多人来到车站送他。那天,通辽地区阳光明媚,车站广场树木繁茂,鲜花盛开,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魏老登上列车后,回头与送行的人群招手时,满眼深情,难舍难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