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80后,蒙古族新一代文学话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作家网2010年03月17日 叶梅(土家族) 参加讨论
早在十多年前,80后文学就已经风生水起。有人认为“80后”作为青春文学的表现,早期停留在自我的迷恋,是泛审美时代的颓废与虚无之花;还有人认为80后文学的热闹是因为文化消费与商业炒作的作用,意味着文学偶像化、商业化时代的进一步来临。可无论怎样众说纷纭,80后文学无疑是新世纪历史语境下重要的文学浪潮之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早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及。事实上,80后文学的兴起应是势所必然,众声喧哗之中,80后文学以越来越昂然的形态向前跃动。而在此之前,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少数民族80后创作也正在悄然兴起,民族文学新近推出的“蒙古族80后作品专号”(2010年第4期)就是一个实证。
    木琮尔、陈萨日娜、查黑尔特木日、赵吉雅、金达、扎·哈达、周静、新醍博、呼·布和满都拉、欧其尔加甫·台文、桑杰、照日格图、苏笑嫣等,对于文坛来说,这些年轻人的名字尚且陌生,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正式亮相,但却有着深长的意味,让我们聆听到一个古老民族新一代的文学话语。
    作为蒙古族的80后文学,与其他民族的80后一样,杂糅着叛逆、感伤、多元,由关注自我逐渐延伸到思考社会。木琮尔的中篇小说《雏凤清声》中表现了母女之间不可抹去的代沟,妈妈林木是个理想主义者,凡事都求完美,但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根本就不以为然,她在工作、爱情等一系列问题上反抗着“不听林木言,吃亏在眼前”的教诲,但又始终与妈妈欲远还近,亲密却有间,细节和语言生动幽默,富有情趣。陈萨日娜的小说《情缘》在叙述几个年轻人爱情纠葛的同时,贴切地表现了当下蒙古民族的生活及情感方式。新一代走进校园和城市的风景,多元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有情歌,有爱语,有札鲁特,乌珠穆沁的摄影……”草原的女儿在探求中梦想成真。
    还有赵吉雅的《片片枫叶情》,金达的《503号宿舍》、扎·哈达的《我的女老板》,从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摄取了80后求学、生存的各种画面,富有象征意味地定格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依旧非常热闹”、“现在我到底该怎么办呢”的境象中。表达了80后所经受的磨砺,在困惑和追问中的成长,让我们对蒙古族新一代的生活有了多彩的解读。
    查黑尔特木日是一位用母语写作的年轻人,他的小说《巴拉嘎日河边的故事》(哈森翻译)描写了一群大学生,怀着“忘了祖宗,失去良知只认钱,这些人在闪光的蒙古族历史长河中渺小如蚁蛭”的认知,自觉保护民族历史文物,鄙视金钱至上,反映了新一代蒙古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在呼·布和满都拉、欧其尔加甫·台文,桑杰、周静等人的散文、诗歌中,我们读到《往事飘过河流》《忽必烈狩猎》《我在秋天洗涤着思绪》《羁不住的心》等篇章,面对全球化和都市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少数民族显然有着更多情感的纠葛与无奈,以及掩不住的倾诉欲望。遭遇洪流滚滚的趋同文化,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似乎也是登上了同一辆列车,他们的作品证实了某种貌似平静,不能不接受的真实,同时又力图再现独特的民族文化,提升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
    的确,如同潜藏在这些蒙古人身体血液中的密码一样,潜藏在他们文字里的民族气息依然扑鼻而来。文化悠久的蒙古族在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他们在包容拓展的同时,从容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脉络,以及特别富有音律和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这些,我们可以在经典的《蒙古秘史》中读到,也可在当代蒙古族作家的作品中读到,眼下,80后的蒙古族年轻作家们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草原、库布其沙漠、辽河、牧人,那些并没有淡去的风景带着蒙古民族的骨感苍茫而又高远。
    从网络上,我们可以见到一群80后的文学宣言:“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沉淀,我们更需要特立独行的探索。”显然,80后文学给予文坛的冲击波还远没有结束。当下,也许是又一次浪潮的开始,随着多元化的中国文学不断繁荣,少数民族的80后将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他们将会创作更加耀眼、风光独具的文学精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