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丁宏宣 参加讨论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岩,一号壶公,谥文襄。河北南皮人。父亲锳乙,久官贵州。张之洞幼时曾受学于胡林翼。十七岁乡试第一。同治二年(1863)进士及第,授职编修,文多典雅有则。官至翰林体仁阁大学士,而论事之章,往往传诵海内。他官两湖最久,京汉铁道、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曾为筹建湖北、京师图书馆(即现在的北京图书馆)出力尤多。
    1884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设立广雅书院,延朱一新主讲。1882年,移督湖广期间,建两湖书院,以兴国学;建自强书院,以开新学,天下咸以张之洞为“言新之魁”。1896年复任湖广,一意广设学校,造人材,当时人认为,湖北学风为各省之冠,又好兵家言,曾自署“兵家仅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可以知其志事。
    张之洞的一生,主要以从事教育著称。他先后数次做过副考官学政,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时,掌管学部,积极提倡创办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提出设“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设广雅书局,校勘群籍。著有《劝学篇》和《书目答问》。其中《书目答问》广有名声。
    这部名著,一开始就吸引着当时的童生和士子,读书人对它非常推崇,奉为标准。直至今天,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对我们研究读中国的古籍,研究图书的目录和学术的源流,都有一定的意义。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39岁时所作,初刻于光绪2年(1876)定稿问世。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推荐书目。由于是回答“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撰。因此,该书目的编制,特别注意指导青年读书、治学。所收书籍近2200余部,皆经严格的选择的。因为是为诸生阅读指导门径,所以特别注意“慎择约取”,避免兼收并蓄。这是《书目答问》在收录范围上的第一个重要特点。
    《书目答问》在收书上的第二个重要特点:对于没有传本的故书将其附列于该作者或其他作者的相关著作之下,如:经部魏源著《书古微》、《公羊古微》未见传本而附于魏源《诗古微十二卷》之下。集部诗文评类钱大昕《元诗纪事三卷》未见传本而附录于厉鹗《宋诗纪事一百卷》之下。再如:经部诗经类许桂林《毛诗后笺八卷》未刊,附列于胡承琪的《毛诗后笺》之下,钱大昭《诗古训十二卷》未刊,附列于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三十卷》之下。刊而未见的如:经部《礼经》类徐养原《仪礼古今文疏证》“有刻本,未见”,附列于胡承琪的《仪礼古今文疏义十七卷》之下……
    综上所述,《书目答问》在收录范围上的取舍详略,可以概括成两句话:“有其书未必尽录,无其书未必不录。”
    有其书未必尽录,对于读书的人来说,可以避免芜杂,抓住重点,事半功倍,以有限之生命,宝贵的时间,首先读到他所必需的书籍。无其书未必不录,更是辅导读书的一种创造性的方法。张之洞的宗旨在于指导阅读,只要有参考价值的,哪怕还未刊行,也要加以介绍和推荐。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只有博通群书,深入研究,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张之洞是很有学术修养和知识水平的。
    《书目答问》的第三个特点,在收录上,详今略古。所收之书,是根据当时著述界的实际,学术发展的情况以及作者思想和著书立说的意旨,进行实事求是的编制。这就是说外部事物的发展影响他的目录学体系的发展。《书目答问》的几个显著方面的成果,也正是这个原因。如经部,他主张“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据统计,经部一共534部书,有55部是宋元明本,只占经部百分之十。又如,史部地理类,他主张“今人地理之学详博,特以考经文史事及沿革耳。若为经世之用,断须读今人书,愈后出者愈要”。“古略今详者,录今人书”。今详者,主要是切用,雅瞻有法。张之洞这种收录范围的原则,在当时是颇有见地的,就是对今天的目录学,仍旧不失其意义。
    在收录上,哪些书要收,哪些书不录。他的原则是,校勘精细,注疏精深,考订精核。他主张“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个收录原则形成了他撰《书目答问》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
    《书目答问》第四个特点,编者把眼光放在当代,有些按语体现了“今胜于古”的思想。如史部“地理外纪”注云:“古略今详者,录今人书”。子部“天文算法”注云:“推步须凭实测,地理须凭目验。此两家之书,皆今胜于古”。又注:“算学以步天为极功,以制器为实用。性与此近者能加研究,极有用于经济之学。”在《国朝(清)著述诸家姓名略》下注云:“大抵征实之学,今胜于古。”这种思想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这方面是同时期那些专搞考证的朴学家所望尘莫及的。所以,《书目答问》并不全是一部古籍目录,它还具有普通书目的性质。
    《书目答问》的第五个优点:首创“丛书”类,突破四分法。
    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张之洞不尽蹈袭前人刘向、刘歆、郑樵、章学诚目录学之成法,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理论和方法。类例是目录学的核心,是治目录学最本质的东西。著述各有体裁,学问亦各有派别。目录学的体例有二,一是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二是(唐)魏徵的《隋书经籍志》。《隋志》的一派是后世四部法的权威,到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四部法才臻完备。到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出,四部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书目答问》的编者鉴于清代学术的发展、大量丛书的出现,便将丛书单独列为一大部类,因“其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另立‘丛书’一类”。与之平行。这种见解,还是很有眼光的,是对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的一次突破,在目录学上是一大贡献。从此以后“五分法”被实际运用在近代和现代的许多图书馆的古籍分编工作中,直至今天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也采用了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
    另外,《书目答问》每类所收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其中再详分小类,不别立名目,仅在这类之后,(即所属中小类)用“钩乙”(L)符号作标志。例如经部,就有“L”号66个,即66个小类。注此符号,以资识别。从篇目看,甚感适畅,清目,别具一格。同时,于经部立“群经总义目”,首列史部立“古史”目,子部首列“周秦诸子”,“别录”专裁“初学读本”,由浅入深,使读者渐识门径,均为有意义的创新。
    《书目答问》为了更好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记载版本上,以当时常见为主,不泥于宋元版本;重要图书,后加按语,三言两语指明要点;总目、别录相互配合,指导读者阅读,还在卷后照各家学派附列《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并于其中“多举别号,欲人易知,有谥者称谥”。编者认为:“知国朝人学术之流别,便知历代学术之流别。”这种方式有助于读者了解各家的学术流派,又为书目中的作者介绍作了补充,十分省便。这也是《书目答问》体例上的创新之一。
    《书目答问》为小序。小序置于类目之后,以简略切要的一二句评语概括评论该类的内容,阐明该类图书对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它的小序特色。如:
    经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小序:“此类各书为读正经正注之资粮。”“小学”类小序:“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钤键。”
    史部“正史”类,“注补表谱考证”之属小序:“此类各书为读正史之资粮。”
    “谱录”类“书目”之属小序:“此类公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
    子部儒家类“考订”之属小序:“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羽翼。”
    “天文算法家”类小序:“算学以步天为极功,以制器为实用。性与此近者,能加以研求。极有益于经济之学。”……
    《书目答问》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作为推荐性的综合书目,在体例形式的创新上,都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目录学的思想内容,今后仍有其生命力。
    关于这部书目在研究古代学术上的价值和作用,鲁迅先生曾在《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读书杂谈》中已作了很好的概括:“我以为尚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清代学者章学诚也曾说:研究目录学的目的,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答问》书出,会使当时一般“声名不出里巷”的“读书士子”的视野大为开拓。
    [参考文献]
    1.梁战子编.《历代藏书家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见《书目答问》中华书局,1963
    3.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彭裴章等编.《目录学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5.谢国祯.《明清时代版本目录学概述》《齐鲁学刊》1991.3一4期
    6.袁行云.“书目答问”和范希曾的“补正”见《社会科学战线》1987. 4期
    7.彭裴章等编著.《目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8.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中文工具书参考资料》1991
    [作者简介]丁宏宣,南京图书馆。
    原载:《贵图学刊》1995(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