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清江碧水润文心--读李传锋散文集《梦回清江》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 陈应松 参加讨论

    近读李传锋的散文集《梦回清江》,许是清江这个字眼勾住了我的视线,细细读来,渐有兴味。这本集子是作者近年来在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中的一些小型文字,虽不是小说,却能在此中感受到作者的心路与性情。因工作的需要,他北去丝路,远叩重洋,还以一个作家而非领导的身份去荆江大水中,去鄂州灾区采访;又因下乡挂职与精神回溯的原因,在他的鄂西家乡,写出了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乡山水,让人肃然起敬的基层干部;还因为作为作家们的朋友、师长的多重身份,为他们写的许多具有洞见力和引导性的序言,以及他对文学的许多重要思考,都在此集中得到了展现。
    “丝路拾趣”和“穿越美利坚”这二辑中的文字都在报刊上曾读到过。首先它的可读性自然是强的,其中《车过陇西》、《瓜州吃瓜》、《关于闯关东》、《有惊无险话骑马》几篇,让我喜欢,除语言的亲切外,更多的是意境的清丽优美。《车过陇西》,我们看到了那儿的杏子、牧归的村女,确是一幅甘肃乡村的油画小景。作者在这景致中忽然想到了自己的鄂西农民父老,则是很自然的,“往上看去,我才发现小梁上有几棵树,树丛中有屋廓,几缕炊烟正从树梢间浓浓地漫出来,仿佛是飘扬着一首轻柔的田园牧歌。”这样的景色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会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与回忆。《瓜州吃瓜》写活了一个纯朴可爱的瓜州少女。《关于闯关东》记叙的那个“盲流”女镇长,像一个小说人物,有棱有角,这确是小说家的眼光。作者对闯关东给予的肯定,挖掘出了我们民族不安于现状,勇于向异域冒险的奋斗精神。作者从女镇长的沉静中悟出:“大约人生一闯关东,饱经了风霜,就已修练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在由闯关东联想到改变自身命运、民族命运、历史与政党的命运等之后,作者对今日的“闯关东”的思索,则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它“已不是消极的个体行动,它是一批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集体行动,它已不是盲目地流窜,是向富裕进军。它应该是知识的流动,是人才的流动,是发展与进步的潮流,它应该是寻找机遇,是敏锐而果敢的发现机遇,捕捉住机遇。”
    其实,在“梦回清江”小辑的文章,虽没有沉重的思考,却是最温馨和感性的。作为大山的儿子,李传锋对高中的回忆,对故乡山水的回忆尤为亲切。作者的《忆念高中》肯定不止有史料性,我以为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农村高中中的桩桩件件,无数的细节,都写得活灵活现,使我们知道了山里孩子们艰难而有趣的学习生活,比如修路、挖操场、种棉花西瓜、军训、支农、与农民吃汤莱饭、合作写小说、搞“四清”等等。对故乡和故乡生活的深深怀念,是一个人没有改变本色,没有忘本的具体体现。《故乡五题》作为一杯浓郁的缓解乡愁的酒,是有劲和绵长的。汗褂儿、苞谷饭、山泉水、茅草屋、岩板路,这些鄂西深山生活的基本原素,进人作者的深情文字中,就不仅是艰难、贫困、封闭生活的记录,而闪烁出人性的光辉。美国思想家、散文家爱默生说:“物资的贫困是滋养美德的沃土。”它当然也适用鄂西与鄂西人。《苞谷饭》写的是母亲为儿女们做的各种苞谷饮食:粑粑、苞谷坨儿、浆巴饭、粉子饭、金包银,母亲竟能在无米下炊的年月,把野草也做成很香很可口的食物,这不能不说是生存与母爱的奇迹。
    这本集子中有两篇长文,《荆江看水》和《一双温暖的手》,均是以98年大洪水为背景的大散文之作。这两篇文章的耗时耗力是显而易见的,也使李传锋真正回归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的感觉。《荆江看水》看的不光是水,更多看到的是人,是那些与洪水搏斗的人,是这些人用生命与血汗织就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双温暖的大手》则写了更多的人,写了鄂州民政局那些具有温暖之手的群像。特别是此篇,将那些民政干部们把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灾区人民手中的大事、小事,一一化作饱蘸感情的文字,用笔老道,具有老练和新鲜的艺术感觉。对98年大洪水的反思,作家也有着精辟的见解:“洪水无情,它还有无情的另一面,它摧枯拉朽,把人造江堤中腐败之处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堤中有蚁穴,它立刻给你钻出一个管涌,哪里有一丝裂缝,它马上给你撕开一个溃口,它不管你什么时候修的堤,也不管你什么领导修的堤,它都施以同样的压力和冲击,好堤就是好堤,病堤就是病堤,凡偷工减料,凡弄虚作假,它都给你一一掀开,暴露于光天化日。”
    传锋作为我的老师,曾给我踏上小说创作之路以许多点拨,今天,看到他为众多作者写的序言时,我感到他依然是一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家和评论家。特别是他为鄂西作家们写的序中,流露出对故土,故人、故事的爱,对鄂西风情之美溢于言表,恋恋不舍,也有他对散文、小说的独特看法。读这么多他人的作品,还要进行中肯的而非敷衍、应景的分析,实不容易。比如对《沧海之恋》,对《凤凰溪》,对温新阶、甘茂华、邓斌的散文,叶梅、田平的小说等,其洞察力与评品感觉都绝非一般文艺领导者可以写出的,其文情的准确,文笔的练达,文心的睿智,都是十分专业和有学究气的。我想许多人也会与我有同感,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他的“文山论剑”中的文章,则更有说服力,表明传锋在担任行政工作之中没有轻易放弃对文学艺术的深入思考。这种专家型的而非一知半解的文艺管理者,是决不会说出外行话,办出外行事的。传锋在《文讲所第六期回忆》一文中袒露了他的心声:“我没能在创作上继续专注,只能业余写作,从事了多年的编辑,又奉命搞管理工作,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肯丢弃文学。”,这实为肺腑之言。传锋对文学的感情,犹如他对鄂西的感情。听说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在笔耕不辍,新近又有中篇小说在《民族文学》上发表,更让人佩服。肯定是鄂西这片热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甘泉。他在此书中曾称当年的鄂西为湖北的西伯利亚,那么,现在的鄂西则以它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了湖北的香格里拉。从那里走出来的李传锋,一定会继续为湖北文坛带来新的惊喜!因为他的心永远属于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