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关于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德信 参加讨论

    一、古籍整理的意义
     古籍.狭义的说法是以两汉为界限.即两汉以前的书为古籍;广义的说法是以新旧文化为界限.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书为古籍。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入.对古籍的界定也会有变化。例如现在各省方志办对民国年间纂修的方志予以整理.标点校勘.应该也是属于古籍整理范畴的。遗传下来的古籍包括方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或因保护不善而霉烂.残缺不全;或个别字词不清;或因抄录、重版再刻而以讹传讹.失去原意等等。为了使历史典籍.包括方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整理.补其残缺.纠其错讹.复其原貌。
     在古籍整理中.以讹传讹而失其本意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个事例.是凡论及古籍整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时.都要提及的。这就是晋代的葛洪在谈到神符都是神明所传授的.而对今人来说.很少应验时.他说:“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①葛洪所引用的这个9字谚语唐代《意林》也引用.但将“虚成虎”的“虚”写成了“帝”。到了宋代编纂《太平御览》.该书卷618学部第12“正谬误”条也引用了这个谚语.却成了:“《抱朴子》曰: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诸如此类.充分说明在历史文化典籍中存在的讹误.给古籍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就必须认真整理.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旧方志的整理.也同样重要而且必要。顾炎武编撰的一部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其中收录了“天下府州县志”。尽管是节录.但仍为研究者所钟爱。如果各省、市、县.能够将本省、市、县的旧方志的全本加以整理出版.肯定比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史料价值更大。
    二、古籍整理的形式
     古籍整理是20世纪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即标点校勘。而校勘又是从古代校雠演变而来的.但其原义又有异同。相同之处是都含有校订文字之意.而校雠还含有撰写叙录、分类编目等内容。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经过整理的古籍为例.其形式有校助、标点、编纂、注释、辑佚.以及拟凡例.写序跋或前言、后记等。下面着重对校勘、标点和注释三大问题作些论述。
    (一)校勘。校勘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校助记录表明原本的错讹和改正的依据.使读者一目了然。
     1.校勘的发展与演变。校勘演变过程渊远流长.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几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即先秦时期。关于记载古书校勘的文字.最早见于《国语·鲁语》。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校勘《鲁颂》。(2)形成期.即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校勘也有所发展.校勘学正式形成。其代表人物是刘向.他的标志性著作是《七略别录》。刘向在书中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七略别录》包括图书编目和校勘等许多问题.而以图书编目为主。因此.校勘学和目录学往往联系在一起。以至后来的宋朝郑樵撰《校雠略》.清朝章学诚撰《校雠通义》都是以目录学为主。刘向的校勘概括而言.第一是审订编次.即对“错乱相糅”的书籍重新编纂。第二是订正书名.即对名称相混的书籍.予以正名。第三是校正文字.即订正文字的错误。(3)发展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校勘学日益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宋朝刻本流行.校勘随之进步和发展。西晋束皙理汲冢书.东晋杜预注解并校订《左传》.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论述文字的舛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校勘的实例。唐朝陆德明撰《经典释文》、颜师古注《汉文》.宋朝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证》.是唐宋时期校勘的实例。仅就《文苑英华辨》而言.全书为十卷.分用字、用韵、事证、事误、事疑、人名、官爵、郡县、年月、名氏、题目、门类、脱文、同异、离合、避讳、异域、鸟兽、草木、杂录.共20类.揭示古书错讹的原因.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原则进行校勘。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中国地方志》2005年1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