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魏晋时期,又称作三国两晋时期,指魏文帝曹丕称帝的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至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的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共计二百年。这个时期,与此前延续四百年的两汉时期相比较,具有两点明显不同:第一,政权几经更叠,战事连绵不断,原有的纲常制度受到巨大冲击,社会生活长期动荡不安。如果用较简明的语言形容的话,这个时期给人的感觉是各个方面都很“乱”。第二,文人学士从事写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加明显。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写作需要考虑到作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的某些限制的话,那么,这个时期的文人仿佛恢复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直陈己见的传统,只不过显得更具理性,更有个性。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问题,广大文人秉笔畅言,或阐发传统经典,或总结古今得失,或直陈治国方略,或吟咏个人情怀,形成了继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文人创作高潮。 关于魏晋时期全社会的图书总体情况,陈寿《三国志》和房玄龄等人所撰《晋书》没有记载,清代及民国时期学者根据史料,补编了几部魏晋时期的群书目录,具体情况如下: ┌───────────┬──┬──┬─────┬──┬────┬──┐ │作者及书名 │经部│史部│子部 │集部│佛教道教│合计│ ├───────────┼──┼──┼─────┼──┼────┼──┤ │侯康《补三国艺文志》 │145 │110 │9l │0 │ │346 │ ├───────────┼──┼──┼─────┼──┼────┼──┤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176 │184 │173 │91 │496 │1120│ ├───────────┼──┼──┼─────┼──┼────┼──┤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323 │601 │230 │477 │127 │1758│ ├───────────┼──┼──┼──┬──┼──┼────┼──┤ │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340 │771 │.含 │669 │498 │ │2278│ ├───────────┼──┼──┤佛 ├──┼──┼────┼──┤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378 │855 │道 │779 │622 │ │2634│ ├───────────┼──┼──┤ ├──┼──┼────┼──┤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259 │850 │ │398 │467 │ │1974│ ├───────────┼──┼──┼──┴──┼──┼────┼──┤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250 │321 │263 │454 │ │1288│ └───────────┴──┴──┴─────┴──┴────┴──┘ 我们选取著录图书较多的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120部)和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 2634部),二者共著录魏晋时期著作3754部。《汉书·艺文志》共著录西汉末年图书5%家(据笔者统计,为597家,618部),姚、秦二《志》著录的图书是其6倍。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是当时社会现存的图书,其中包括前代学者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包括大量先秦时期的著作。然而,上述这些魏晋群书目录,则均以收录当时学者著作为限。当然,这些目录之中亦包括少数作者生活时代在此之外的特例,以及各部目录著录重复的著作,当然,还有数字统计上的差误,即便如此,魏晋文人的著作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魏晋时期的文人著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我们以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例。目前较为通行的儒家经典总集是《十三经注疏》,其中有5部经典的注释部分为魏晋学者所作,它们分别是:《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集解《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集解《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这5种注释,对于阅读和研究相关的儒学经典,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们从中国传统图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个方面,大致钩勒一下魏晋图书的基本风貌。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