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张之洞《书目答问》浅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方鹏易卉 参加讨论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今河北省南皮县),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张廷琛,贡生,曾任四库馆誉录及知县等职。其父张锳,久官贵州。张之洞年幼时曾受学于胡林翼,十六岁举乡试第一,后又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二年授四川学政。光绪时代授翰林院侍讲,任过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山西巡抚等职。
    清乾嘉之时,学人群体中已有治学先治目录,读书必懂版本的风习,与此相关的学术门类顺势跃居为显学热门。目录学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得到巨大的弘扬,《四库总目》等大量的公私藏书目录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乾嘉学术高峰之后的晚清,西学东渐,中国古典学术形态开始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但传统的学术仍然相对稳固。
    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于是,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筛选二千二百多种常见的重要书籍,分门别类,编成《书目答问》。此书一问世就受到普遍欢迎,因为它确实为学生们读书指示了门径,为士子们通过科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文将分三个方面对《书目答问》的特点、功用以及不足进行论述。
    一、《书目答问》的主要特点
    1.详分子目。《书目答问》分经、史、子、集、丛书五卷,各卷下又分子目。如经部下又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版本考证”、“小学”。“正经正注”中又有“正经正注合刻本”、“正经正注分刻本”和“诸经读本”。全书除依照时代叙次外,在一类之中,以义例相近者相比附,再述时代。如在集部楚辞下先录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楚辞补注》十七卷,再录宋朱子《楚辞集注》八卷。
    2.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继承并发展了四部分类法。《书目答问》大致采用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但也有不同。经部只分三类,较之四库简略。史部十四类,较之四库多古史、谱录、金石三类,而少史钞、时令、目录、职官四种。子部分十三类,较四库多一周秦诸子,少一谱录(按:入史部),变动较大。集部较四库少一词曲。四部之外,张之洞另辟“丛书”一门,分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书末还附有别录目、清代著述诸家姓名总目等。可见,《书目答问》之体例,既简括而又谨严。将丛书另列一门,词曲分入总、别集,都颇有创见。
    3.《书目答问》继承了传统目录学著作重学术源流的特点,依据书籍的学术属性,进行科学的分类。其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条其篇目,各有其属,使人由委溯源。如集部别集类就以朝代先后为序,设汉魏六朝、唐至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清。清代人集,流别太多,各标所长,分类列有:国朝理学家集、考证家集、不立宗派古文家集、阳湖派古文家集、骈体文家集、诗家集、词家集,共七类。《书目答问》非常重视“辨章学术”。如子部“举其有关系学派,切于人事者”,如《重修宋元学案》一书,是黄宗羲的原本,全祖望修。《书目答问》注云:“黄为陆王之学,全为程朱之学”。《学蔀通辨》明陈建撰,下注:“此书辩陆王之学”。《东莞学案》吴鼎撰,注曰:“此书攻陈建书,申陆王之学。”均可见作者注重辨别流派。在别录里,所录之书是因学科而分。张之洞说:“此类为词章者有益,为学文之用,非史学也。”他还在《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说“知国朝人学术之流别,便知历代学术之流别”。其学术要旨,可见一斑。
    4.《书目答问》在书籍的收录上,详今略古。《书目答问》收录的图书是根据当时著述界的情况、学术发展的实际,以及作者的思想和著书立说的意旨,进行实事求是地编制的。如经部,他主张“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史部地理类,他主张“今人地理之学详博,特以考经文史事及沿革耳。若为经世之用,断须读今人书,愈后出者愈要。”“古略今详者,录今人书”,今详者,主要是指切用、雅赡有法之书。张之洞这样的收书原则,在当时颇有见地。
    另外,《书目答问》还注重收录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类著作。如子部天文算法中收《新译几何原本》十三卷,《续补》二卷、《代数术》、《卷首释号》、《曲线说》、《数学启蒙》等书。其中《新译几何原本》、《曲线说》为李善兰所译,《代数术》二十五卷,《卷首释号》一卷,是今人译。《数学启蒙》一卷,西洋人伟烈亚力撰。这在目录编制上可谓开先之举。
    二、《书目答问》的突出功能
    1.《书目答问》的编成,给人们治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尤其对治国学的人来讲,《书目答问》可以帮助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了解到我国古籍的概貌。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
    2.《书目答问》的使用方法易学易记,只要掌握古籍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即可查找。如:要了解光绪二年以前关于《史记》一书有哪些主要注释、考证的书籍,便可按“四部分类法”,在该书的“史部”正史类中找到单行本《史记索隐》、《史记志疑》、《史记三书释疑》、《史记三书正伪》、《读史记十表》五种有关的书目。又如要找有关李白、杜甫诗集的书,便可在该书的“集部”别集类中查到《李太白集注》、《杜诗详注》、《杜诗镜铨》以及《杜文注解》等有关书目。
    3.《书目答问》的案语和附录也对我们读书治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编写《书目答问》时,凡张之洞认为重要的书籍,则在该书下略加按语。如史部《历代帝王年表》下注云“此书最简括”,《说文通训定声》下注云“甚便初学”等。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为初学者指出了找书的门径。书后附有《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以类相从,列举了有清一代著名学者的姓名、学号、籍贯,从中也可以窥见清代学术的大概面貌及流派。
    4.《书目答问》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晚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总目提要》收书之未备。《书目答问》收录条目二千二百种,虽仅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五分之一,但却没有局限于此,“其原书为修四库时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
    5.《书目答问》对古典目录学重大的贡献表现为它对传统分类法进行了突破和革新。中国古代的目录分类,自刘歆《七略》的六分法,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确立之后,至《书目答问》问世前的一千多年间,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书目答问》的分类大致还是采用了四库四部法,但不墨守陈规,而有所改进,有所发展。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指出它与四库之不同。如:史部政书类,在郑樵《通志》条下,他说:“《提要》入别史类,今附于此。”在《唐六典》条下,他说:“《提要》入职官,今附于此。”《历代职官表》亦然。张之洞曾批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周秦诸子皆自成一家学术,后世群书其不能归入经史者,强附子部,名似而实非,若分类名冠其首,愈变愈歧,势难统摄,今划周秦诸子聚列于首。”张之洞依据前人理论和传统,参其得失,分门别类,作到朱紫有别。
    另外,张氏认为:“丛书最便学者”,“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购得一部丛书,就具有几种或几十种书;丛书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因此,他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增设了丛书部。其中《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目》介绍丛书五十七种,《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目》介绍丛书四十九种。张之洞创立的五部分类法被近代和现代的古籍分编工作者继承、沿用下来。例如《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编辑就采用了五部分类法。
    在五部之外,《书目答问》还列有两种附录,一为《别录目》,列举了诗文选本、经史摘录和目录书等;一为《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列举了清代经学家、史学家、理学家等十四大类全部著名学者的姓名、字号、籍贯等,为读者了解清代学术源流及其代表人物提供了便利。
    三、《书目答问》的不足之处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目录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
    1.《书目答问》不收戏曲和通俗小说。虽然之后的学者范希曾在总集词集以下,补充了一部分戏曲选本和目录,但仍不完备。通俗小说全缺,子部小说类以王士祯的《居易录》和李昉等的《太平广记》结束。这显然受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反之,我们可以看到,清末以来的新小说运动和观念,并没有影响到张之洞。
    2.《书目答问》编辑目的之一在于介绍新书,却定了一些怪体例。例如:“此为求书计,故生存人著述亦有录者,用《经世文编》例,录其书,阙其名。”又说:“若今人著述有关经史要义,确知已成书者,间附录其书名,以备物色,且冀好事为刊行之。”末附姓名录,所举各派学人,除算学家李善兰外,又似以卒于光绪元年以前者为限。要人知今,又要人不全知,体例踳驳,前后矛盾。
    3.同一部类的书,本定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可是在别集中,曾巩的《元丰类稿》,竟排在欧阳修的《文忠集》前面,不合时代次序。又清代人统一不标朝代,于是近三百年的作家,都没有时代区分。
    诚然,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诞生于清末,有较大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但终究瑕不掩玉,该书的特点和功用,都反映出了其在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值得我们当今文献工作者好好做一番学习和研究的功夫。
    [参考文献]
    [1]张之洞.书目答问[M](贵阳重刊本).
    [2]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金虎.从现代读书治学看张之洞《书目答问》的今昔[J].图书馆.1991(3).
    [6]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3).
    [7]谭华军.论《书目答问》的学术文化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1997(4).
    [8]徐雁《书目答问》传世百年三论[J].编辑学刊.2001(6).
    [作者简介] 方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5;易卉,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原载:《科教文汇》2008年第2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