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重要古籍书目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阴启明郭秀英 参加讨论

    我国厉代的封建王朝,在取得政权,政治上稳定和巩固之后,常常要进行相当规模的图书整理工作。图书经过整理,便编出很多种国家藏书目录。
    我国历史上官修书目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是西汉刘向撰的《别录》和其子刘歆撰的《七略》。《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类图书目录。以后,魏晋六朝时有荀勖的《中经新薄》;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隋代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代有《群书四部录》;宋代有《祟文总目》和《中兴馆图书目》;明代有《文渊阁书目》和《内阁书目》;清代有《天禄琳琅书目》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
    除官修书目以外,在各个朝代所篆修的“正史”中,大都有反映历代典籍情况和文化学术思想发展动态的“艺文志”,后世称为“史志目录”。这类书目,《汉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中称为《艺文志》;《隋书》和《旧唐书》中称为《经籍志》。
    我国古代的官修书目大部分都已失传,其内容凭借历代的“史志目录”基本上保存了下来。后来有不少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从事补撰史志目录的工作,使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一部断代的著作目录。这些目录连接起来,便成为一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极其巨大的全国图书总目。
    从宋代以后,由于雕版印刷的发达和普遍应用,给书籍的流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私人藏书家日渐增多。于是就出现了私人藏书的目录。据记载,宋代以来有数以千计的藏书家,编制和流传下来的私人藏书目录不下数百种之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南宋晃公武撰的《郡斋读书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其后是《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遂初堂书目》,南宋尤轰辑,是一部记载家藏图书的简目。在这部书目中,第一次记载了不同版本,开创了后世版本目录的先河,在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晁氏宝文堂书目》,明代晁瑮撰。其中子杂、乐府两类中,著录了好多种元明话本和杂剧、传奇,对研究我国古典小说和戏曲颇有参考价值。《千顷堂书目》,明代黄虞稷撰,收录明代著作颇为详备,是考查明代典籍的重要目录。《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和《清代禁书知见录》,前一书目为清姚觐元编,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过去历代文化的摧残情况;后一种为孙殿起所辑,从中可以了解清代所查禁的书有哪些现在还可以找到。《书目答问》清张之洞编。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情况,简明扼要,实是一本适合初学者需要的门经书。
    综上所述,古籍目录书大体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和私人藏书目录等。由于篇幅所限,这些书目不能一一论述,现将其中最重要的几种依时代顺序简述如下:
    一、《别录》与《七略》
    
    我国历史上官修书目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是西汉刘向撰的《别录》与其子刘歆撰的《七略》。《别录》先后达二十年之久成书,共20卷。其内容包括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著者生平思想、说明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与书的性质、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或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流以及确定书的价值。每篇叙录,实是一书的简要介绍。后来刘向又“别集众录”,故书名《别录》。在刘向死后,他的小儿子刘歆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国家的藏书,完成了当时的藏书总目录——《七略》。
    《七略》,七卷,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它采用学术分类的标准,将全部图书分为七部,每部称“略”,在大类“略”下又分小类三十八“种”。奠定了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基础。以后的公私藏书,都纷纷效法,编制藏书目录。可惜《别录》与《七略》这两部书,早在唐末即已遗失,后来虽有很多辑本,但都极不完全,不能窥其全貌,只有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尚能看到《七略》的梗概。这部目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对我国的目录学、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此后,南北朝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隋代许善心的《七林》都是应用七分法的,形成了目录学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统。就是以后晋代荀勖《中经新簿》所开端的四分法,实际上也源于《七略》。《七略》使用的互著与别裁方法也是刘向、刘歆对目录学的重要贡献。这种方法一直成为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直到今天,还在许多书目中广泛应用。在《七略》内,还对每部书都编有很精粹的内容提要,说明了书中的主要旨意。使学者即不读其书就能略知其书内容,这种“条其篇目,撰其旨意”的方法,影响了一千年来的目录著作,我们今天的解题、提要、书评就是从这里引伸出来的。
    《七略》的分类系统细密,类名适当,也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别录》、《七略》对目录学的创造性贡献,都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所以范文澜说:“西汉后期,继司马迁而起的大博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做了一个对古代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事业,就是刘向创始刘歆完成的《七略》。”
    二、《汉书·艺文志》
    
    《汉书》一百乙十卷,是东汉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历时二十余年写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详细记载了西汉王朝二百年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班固修改《史记》八书为《汉书》十志,《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
    《艺文志》是《汉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史记》无《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是班固依据《七略》编成的。它不仅著录了西汉官府的藏书,而且还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是我国目录学史上一篇杰出的代表作。
    班固删取《七略》中原有的第一部分《辑略》改称为“序”,所以《汉志》虽无《辑略》之名,却存《辑略》之实。《七略》著录各书,原有简明提要,班固全部删去,只在有说明必须时节取作为小注。全书分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六略。略下分38种、596家、13269卷。《别录》《七略》虽早已亡佚,但《七略》的节本——《汉书·艺文志》却随同《汉书》一直流传至今。班固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开始了史书收入书目的办法。《汉志》保存了《七略》的基本内容,并创立了又一种目录类型——史志目录。另外它还影响着后世史书的编篆。如:隋、唐、宋、明清各史也都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不仅给后世偏正史以影响,而且还使后世目录学家对没有艺文志的正史补作了艺文志,因而产生了不少史志目录。如《三国艺文志》、《补晋书艺文志》、《补南北史艺文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成为我国目录学遗产中最丰富的一部分。
    三、《魏中经簿》《中经新簿》与《晋元帝四部书目》
    
    魏晋以来,典籍日众,《七略》所有各部难以尽收。于是不得不别用概括之法——四部分类法。《魏中经薄》共十四卷,魏秘书郎郑默撰。书成于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古籍,又得极家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勖乃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薄》。此书正文14卷,另附佛经2卷。共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是中国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中经新簿》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四部分类法,变革了图书分类的体系。它反映了《七略》以后由于学术发展,文化典籍增多的情况。缺点是只记书名、卷数与作者,没有提要或题解。
    东晋李充,于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撰成《晋元帝四部书目》,著录图书3014卷。《七录·序》称充“因荀勖旧薄四部之法,而换乙、丙之书”。此书规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部次,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历史证明,后世各代国家藏书目录大都遵循了这样的次序,这也正是李充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
    四、《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唐代魏征等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最古的目录,仅次于《汉书·艺文志》。成书于贞观年间(公元629—636年)。《隋书》“志”原为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来编入《隋书》的。五代藏书目录都已亡佚,但从《隋志》可以了解到五代藏书的实际情况,是研究唐以前古籍流传情况的唯一依据。
    《隋志》的全书体制,大抵是根据《汉志》并参考《七录》编成。这部目录共著录了3127部,36708卷,佚书2064部,12759卷,存亡合计4191部,49467卷。按经、史、子、集分四部四十类,后附佛道二录。四部分类虽始于魏晋,但现存的四部分类的目录书则以《隋志》为最古。它的各类下除著录书名、卷数外,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指明著者,记其时代爵衔以及书的存亡残佚。这样就不仅反映了隋朝一代藏书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图书变化的情况。《隋书》的书序共四十八篇。这些书序简要说明了典籍聚散情况和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为唐以前学术文化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今天研究古代目录学和目录学史的重要资料。
    五、《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
    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发达。文化事业的兴盛,私人藏书家很多,而且编制出了不少私家藏书目录。其中重要的有晃公武的《郡斋读书虑》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郡斋读书志》按四部分四十四大类,每部有总论,各书有提要,对作者、全书主旨、学术源流等,均有所论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原本为五十六卷,著录图书3069种,51180卷。是仿《郡斋读书志》的体例撰成。现行的是《永乐大典》辑本,将历代经籍分为五十三类,其所著录各书都叙明卷帙的多寡,作者的姓氏,并撮举每书大旨,评论其得失,考辨讹谬,故曰解题。这种解题体裁可以说是目录书的首创。它对于读书治学,辨别学术源流具有指导门径的作用。其先后次序,仍本四部。这部《解题》全面反映了南宋以前的图书情况,而且解题内容,较晁书尤为扩大,所以价值亦较晁书为重,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
    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由总纂修官纪昀等所编撰。共二百卷。它对每种书籍的作者生平及内容、版本都作了简要的评介,写了提要。《提要》既是图书目录学史上一部承先启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评介古代学术的重要著述,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极有学术价值的目录书。全书的分类,既参酌了前代的史籍和目录书,而又有所变革。全书分四部四十四类。所必四十四类当中,又按照书的内容和性质,分立子目。《总目》所以胜于前代目录书,固在于分类详明,编排有序,而更重要的在于四部的总序和各类小序,它既能辨章学术,考究源流,各书提要又能撮其旨要,指陈得失,使学者能知所抉择。《总目》的提要共有一万多篇,可谓宏富。如此巨著,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学术源流和理解各类古书的内容都极有参考价值,对凡是一时看不到原书,想要略知一二,可先查《总目》的提要,最为方便。鲁迅曾将《简明书目》作为青年进修中国文学的阅读书之一,可见它对掌握古籍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了。
    七、《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一部举要书目,张之洞编撰。全书共列举了二千二百多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大部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重要书籍。另外还注意收录中外科技书籍。本书还可补《四库全书总目》之阙,对查找乾隆以后的书籍很有参考价值。
    《答问》的分类方法,除经、史、子、集四部外,又列丛书一部,突破了传统的四分法,开创了基本部类的五分法。此书不追求宋元版本,重要书后略加按语,说明阅读时应注意之点。虽三言两语,却为初学者指出了找书的门径,一直被认作是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中国目录学的参考书目。
    八、《贩书偶记》
    
    《贩书偶记》基本上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读编。著者孙殿起在北京设通学斋书店,经营古籍贩卖事业数十年之久,勤劳不息地将他所目睹手经的书册逐一做下了详细的记录,一般地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的姓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项目,如果卷数和刻版有异同,作者姓氏需要考订以及书籍内容有待于说明的,也偶有备注。本书著录的体例有两项规定,即;一是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概不著录;录者必卷数、版本有不同者。本书著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抗战以前(约止于1935年)的有古代文化的著作。其间也著录了少数明代人的著作,则大多是《四库》所失收的。二是非单刻本不录,间有在丛书中者,必系初刊的单行本或是抽印之本。因此本书完全不具有“丛书子目索引”的作用,但是恰可负担起“丛书子目索引”所欠缺的一种功能。本书按照《四库》分类编次,在1936年刊印一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9年予以重印。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丛书综录》、《全国总书目》,这些都是我们查找近年刊行的古籍非常重要的参考书目。
    根据以上所述,我国古籍书目,在编排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七分法”与“四分法”两个系统,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于四部之外,另立丛书一部,开创了基本部类的“五分法”,以后不断被运用。这些书目的分类法由于出自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著者,是受时代影响而为不同阶级服务的,不免存有一些弊端。但它们确为后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方便,为广大读者指引了读书治学的门径,也是图书馆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书目更是每个科学工作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搜集资料、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必需藉助的钥匙。掌握了更多的目录学知识,就能在科研活动中节省查阅资料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学者来说,虽然不要求他们成为目录专家,但是必需具备起码的目录学知识,作为指引科研和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泛舟书海的向导,科学研究的指南。此外还应掌握书目查考法,了解各类书目的编制体例,熟悉各种书目使用的方法,以便检索起来,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罗孟祯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重庆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2]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编著《目录学概论》,中华书局1982年3月版。
    [3]范文澜编著《中国通史》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作者简介] 郭秀英,河北建工学院图书馆
    原载:《张家口师专学报》1998年第3、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