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朱东润 参加讨论
民国三十一年写定《八代传叙文学述论》,是为师友琅邪馆撰述第四种。
     师友琅邪馆是我读书之处。少年时候,最钦服邴曼容为人,其后筑宅,因取杜牧《长安杂题长句》“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邪邴曼容”之意,建师友琅邪馆。中年以后,更羡慕王述。《世说》记谢万见述,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性自痴。”述答:“非无此论,但晚令耳。”因此又题书斋为晚令斋。
     民国二十九年,《读诗四论》出版,是为师友琅邪馆撰述第一种。是年又取《史记考索》及旧著《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付开明书店,是为第二种、第三种。此外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于民国二十一年完成,中经删订两次,拟重行写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读元杂剧四论,已完成《元人杂剧及其时代》一篇,尚待续写;连同未经写定的《晚令斋集》,共为三种。关于这三种的手稿和书籍,大都寄存汉口,对日抗战尚未结束以前,固然不易取出,即是抗战结束以后,能否全部收回,亦不可知。所以这三种撰述底完成,遥遥无期,师友琅邪馆撰述第五种,只有另行着手了。
     在写成《史记考索》的时候,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到狠深的兴趣。接着便拟叙述中国传叙文学之趋势,但是因为参考书籍缺乏,罅隙百出,眼见是一部无法完成的著作,所以只能写成一些纲领,从此束之高阁。在这个时期中,看到汉魏六朝传叙文学,尤其不易捉摸。除了几部有名的著作以外,其余都是断片,一切散漫在那里。但是即使要看这些断片,还得首先花费许多披沙简金的功夫。严可均底《全两汉三国六朝文》,总算是一种帮助,但是严可均所辑存的,不过百分之五,其余还需要开发。就是几部有名的著作,有单行本可见者,其中亦多真赝夹杂,仍需一番辩订考证的工作。不过中国传叙文学惟有汉魏六朝写得最好,忽略了这个阶段,对于全部传叙文学,更加不易理解。所以我决定对于这个时期的传叙文学,尽我底力量。
     工作是相当地繁重,工具又是那样地缺乏,有时连最普通的书籍都不易获得。但是既经决定动手,便顾不得困难。最后总算在单行的著作以外,从断简残篇中给我搜获了四百余种的著作:有时只是一句两句,有时竟是万字以上的大篇。由搜获到钞集,由钞集到考订,一切都是一手一足之烈,没有人帮助,也找不到人帮助。“人言君侯痴,君侯性自痴”,真是值得玩味的言论。材料大体完备以后,工作便比较简单,但是这种工作仍是在艰苦的状况下完成的。
     抗战以来,已经五年,这五年之中,尤其到了最近的一两年,整个的国家受到无数的危疑震撼。这个当然影响到人民底心理和生活。我们都在度着最艰辛的岁月,不过这是一般人共同感受的,姑不必论。
     自从二十七年离别家庭,到达乐山以来,二十八年的冬季泰兴便沦陷了,全家在沦亡的境地挣扎,只有我在这数千里外的大后方。路途是这样远,交通是这样不方便,一家八口谈不到挈同入川,自己也没有重回沦陷区的意志。有时通信都狠困难,甚至三两个月得不到一些音耗。在我离家的时候,最小的孩子还不到两月,现在四岁了。听到他牵着邮差,打听父亲消息的故事,确是有些依恋。大的孩子已经失学,其余的只有暂入私塾,以免在不快意的学校里读书。故乡是另一个世界,但是我底家庭偏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杜甫说:“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在他已经呜咽涕零,在我只有不胜倾羡。
     后方的生活也不见得高明。日减一日的是体重,日增一日的是白发。捉襟见肘、抉履穿踵的日子,总算及身体会到。住的是半间幽暗的斗室,下午四时以后便要焚膏继晷。偶然一阵暴雨,在北墙打开一个窟窿,光通一线,如获至宝,但是逢着寒风料峭、阴雨飞溅的时候,只得以围巾覆臂,对着昏昏欲睡的灯光,执笔疾书。这些只是物质的环境,对于精神,原算不到什么打击。然而也尽有康庄化为荆棘的时候,只得把一腔心绪,完全埋进故纸堆里去。这本书便是这种生活的成绩。
     著书只是一种痛苦的经验。有的人底著作,充满愉快的情绪,我们谈到的时候,好像看见他那种悠然心得,挥洒自如的神态。对于我,便全然两样。我只觉得是一份繁重的工作。这是一方田,一匹牛正拖着沉重的铁犁,在田里一来一往地耕着。套上绳索以后,牛便得向前,步伐尽管滞涩不堪,但是还得耕田。直到这方田耕完以后,才能透一口气,眼睛已经看到第二方田,那边还是要牛去耕。生活是不断地压迫着,工作也是不断地压迫着。
     《读诗四论》出版以后,曾题一首:“弹指蔽泰华,冥心沦九有。小夫窃高名,君子慎所守。肯以金石姿,下羡蜉蝣寿!乾坤会重光,相期在不朽。”对于自己,这是一种心理的慰藉。其实僵化的蜉蝣,博物院里有时珍若拱璧,而流金铄石,何尝不是数见不鲜的事!欧阳修说:“今之学者,莫不羡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事情很明白,道理也简单之至,不过自己既经择定这一份工作,便得尽力去做。纵使对于旁人,未必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价值,至少在工作的时候,自己总是这样想着。民国三十一年五月,朱东润自序于乐山寓庐。

    原载:《文汇》2006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