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漫话《(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继如 参加讨论

    早就听说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书极其丰富,并有《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提供园地以供发表古代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L987年,该馆又把1980年筹办的“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正式改名为“汉学研究中心”,中心出有期刊4种;《汉学研究通讯》(季刊)、《外文期刊汉学论评汇目》(季刊)、《汉学研究》(半年刊)、《台湾地区汉学论著选目》(年刊);已出专书8种,其中如郑阿财、朱凤玉两位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收录1907年至1986年8月中、日学者有关敦煌研究的专著500余则,论文(含未正式出版的学位论文)4000余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倪豪士(William H.Nienhanser)先生主编的《Bibliography of Westem Works onTang Dynasty Literature》,收录1987年秋以前研究唐代文学的西文(包括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俄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论著;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朱宝梁先生编撰的《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收录人物6784人,笔名17940个。看起来,台湾的国学研究和资讯工作,正以国立中央图书馆为基地,搞得颇有声色,这时,友人陈远焕先生借给我《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2版)4册(此书是该馆赠送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泛览之余,更增羡鱼之情,又深感有向国内同仁介绍之必要,因而写下这篇“漫话”。
    一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该馆特藏组编辑,该馆出版,1967年12月增订初版,1986年12月增订2版,增订2版共4册,1887页,32开本。精装。
    书前有蒋复璁先生1956年12月写的《原序》、屈万里先生1967年6月写的《增订本序》、王振鹄先生1986年2月写的《增订二版》序,叙述聚书情况和编写、修订善本书目的过程甚为明晰,使我们对其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原来,该馆创立之初,由当时的教育部拨来图书4万余册,其中有《徐皇后劝善书》一部,是内阁大库的旧物,这就成了该馆善本的始基。其后接收南京国学书局,又得到顾亭林《肇域志》抄本一部,是金陵书局待梓的清稿。后购到《龙江船厂志》、太平夭国官刊《英杰归真》、〔清〕沈炳巽撰《续唐诗话》稿本,都是海内孤本。抗日战争中,购到吴县许氏善本数十种。为避免文献流入异域,也因为法币贬值,经主管部门批准,该馆将建筑费移购善本书,于是吴兴张氏刘氏、金陵邓氏、番禺沈氏之书,归于该馆。抗战胜利,又接收南京泽存书库,该馆图书,骤增至100万册,善本书由屈翼鹏先生董理。解放军渡江前夕,该馆奉国民党政府的命令,运善本书去台湾,装箱运去的,共12万余册,其中有宋本201部、金本5部、元本230部、明本6219部、嘉兴藏经l部、清代刊本244部、稿本483部、批校本446部、钞本(包括朝鲜日本钞本)2586部、高丽本273部、日本刊本230部、安南刊本2部、敦煌写经153卷。可谓极为丰富了。蒋复璁先生赞叹说:“自来珍藏书目,其繁富宏博,似未有逾于此者。”1954年,该馆复馆,由昌瑞卿先生依据原有清册,重加编辑,又得屈翼鹏先生校订,编成目录10卷,分为甲乙编各5卷,交中华丛书委员会,于1957年印行,这就是该善本书目的初版了。以后10年间,续有搜集,又以奉令保管前东北大学善本图书,和从美国运还的前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珍籍,于是馆藏善本逾14万3千册。屈万里先生说:“以一图书馆收藏中国善本如是之富,并世各公私藏家,殆无与伦比者。”于是合旧藏、新购、代管的珍本,汇为总目5卷。因为“迩来世变愈亟,旧本之存者弥少;囊时习见之书,今则多成秘笈。以是此增订本,不复第其甲乙;巨为便于省览计也”。(屈万里序)这就是增订初版,得到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委员会的经费,于1967年印行。增订初版纠正了旧目的一些疏误,与有力者是特藏组主任昌瑞卿先生,乔衍琯先生也参与其事。但是,一部善本书目的完善无误,实非易事,于是又由特藏组李清志先生进行修订。修订的要项有三:一是敦煌写经,部分是断简残编,或佚其首尾,不见书名篇目,需核大藏经,方能是正;二是宋金元版,参酌海内外学者的研究,覆核刻工、避讳、刊记、序跋等,凡可互为佐证者,予以补正;三是明清版及写本,正其卷数及附录之误。全书目的补订,共约1280余条。书后有新增善本书目;共有河南正阳王氏观复斋藏书11部、湖南湘潭袁氏玄冰室藏书146部(均系王氏袁氏后人所赠)、前交通部移赠的善本书22部。这就是增订2版,1986年出版。如果从1947、1948年成其初稿长编算起,至此已四易其稿了。
    增订2版总计著录善本书15595部370659卷146063册另卷轴189卷,图681幅又28开,[1]内不分卷者803部。其中经部1283部21236卷10488册,内不分卷者69部;史部4054部104989卷40557册,另卷轴28卷,图679幅又28开,内不分卷者270部;子部3944部89660卷35595册,另卷子160卷,图2幅,内不分卷者176部;集部5921部130852卷51321册,另卷子1卷,内不分卷者265部;丛书部211部19675卷6408册,内不分卷者15部;补遗3部15卷3册;新增179部4232卷1391册,内不分卷者8部。
    二
    这个善本书目的分类,略依四库而有所损益,共分五部54类,其下又有属的划分。
    五部是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增加丛书一部。这是因为汇刻群书,虽始于南宋,至明代却已甚盛,由附属而蔚为大国,因此仿《书目答问》之例,从子部杂家类析出,于四部之后另立丛书部。但如汇刻的是同一性质的书,却仍依其性质,附于各部类之后,不入丛书部。丛书部中分4类:汇编类、方域类、族姓类、自著类。汇编类是丛书部中的基本类,不必多谈。方域类只著录了一部〔明」樊维城编的《盐邑志林》的4个善本,此丛书收书41种,是樊氏为海盐县知县时所辑海盐历朝著作。此书舛误甚多,《四库全书总目》颇有批评。以一书而成一类,就本书目来看,似乎不甚妥当;但就目录学来看,这类丛书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族姓类是汇刻同一族姓之书,自著类是个人的全集或部分著作的汇录。
    史部中的类别,主要的改变是取消了正史类与别史类之分,而立纪传类。“正史”之名,仿于《隋书·经籍志》,凡是仿效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都入此类。等到陈振孙创立“别史”,《四库总目》循其例,于是这一类书,析而为二,有所轩轾。这个《善本书目》认为陈振孙是“实录体例”,作了调整,别史之书,依其性质,散归各类。另外就是取消载记类,原在此类之书依其性质散归各类,另立外国史类,以著录域外史乘,如《朝鲜史略》之类。诏令奏议类、职官类也都取消,附于政书类中。舆图之属,旧附于地理类;金石之书,旧入于书目、谱录等类。现因该馆此类图书较多,所以各立专类。
    集部之中,新立了函牍类和杂诗文类,前者收函札之属,后者收集句(如〔明〕沈行《咏梅集句》、〔清〕万树《璇玑碎锦》)之属。这些,《四库总目》是归于别集或总集的。所以新立这两类,也是因为该馆这类图籍较多。
    如果把它的细目和《四库全书》作比较,也还有一些异同,如经部各类,多数其下又分“白文之属”与“传说之属”,这是《四库总目》所无的。
    总之,部、类的调整变化,一是从原则出发,如取消了正史类与别史类的区分;一是从实际出发,如由于汇刻之什增多而立丛书部,由于馆藏之作较多而立函牍类。这些调整变化,是合适的。
    这部《善本书目》,著录各项比较详细,对研究者、查阅者一定有许多便利。屈万里先生在序中就这一点作了阐发:
    旧时善本书目之纂辑,著录率不详尽。以著者项言之,往往仅题著者、注释者;而于批校者、评论者、增补者、删订者,则多不之及。版本项之著录尤略,大都但题曰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等;其较详者,亦祗题曰宋咸淳刊本、元大德刊本、明嘉靖刊本而己。夫批校、评论、增补、删订之本,其不同于他本,固不待言。但以版刻而论,同一古籍,在前后数年若数十年中,常有多种不同之刊本;仅著其刊刻朝代,固难使人知为何本;即题帝王元号者,亦莫能辫其为何处何人所刻也。
    同人等有见及此,故当善本图书编目之初,相约于著者及版本两项,务求其详。尤于版本一项,凡刊刻朝代、年岁、刊版处所、刻者名氏,必考证之而后著录。……
    由于著录各项比较详细,我们远在大陆的学人也可以悬想它的价值。如页112所载:“前汉书一百二十卷二十四册,汉班固撰,班昭补,唐颜师古注,明崇祯十五年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清陈奂过录顾广圻及段玉裁校语并手书题记”,这个过录顾、段校语的本子,不用说,是令《汉书》研究者神往的。另一个同样的刊本则有“清翁方纲手笔批校,缺卷十五中至卷十七、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二”,又是一个研究者悠然神往的本子!可惜已缺三册。有关版本的各项信息,它就是这样源源本本地告诉你。
    这个《善本书目》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源于编者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由于诸多原因,草创仓促,1957年印行的初版,于著者、版刻、卷数、册数等项,间有疏失,“同人等兴念及此,辄为之愧汗涔涔”(屈万里序语),正是这种略有疏失就惭愧万分的敬业精神,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订,使之日臻完美。自然,敬业精神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正如屈万里先生称赞昌瑞卿先生所说的那样:“盖二十年来,瑞卿于困苦艰难中始终其事,任最重而功亦最多。然琳琅万卷,昕夕摩挲,足以慰情,且可以疗饥矣。”能得饱览这么多善本而考订,对于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来说,即使再苦,也不能不说是一件乐事了。继任其事者的心情,恐怕也和昌瑞卿先生相似。
    三
    末了,我想谈谈这本书目在特种文献处理上一处可以改进的地方。敦煌文献,是极有价值的特种文献,台湾中央图书馆到底藏有多少卷?在这个《善本书目》问世以前,人们是不大清楚的。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据中央图书馆甲库善本书目录只录下66种73卷,[2]而本书目蒋复璁先生序说有敦煌写经153卷,较王氏所录多出80卷,这个数字对于敦煌文献的搜罗完备是颇有意义的。但是,由于本书敦煌文献不专立一类,所以要在这本1887页的书中找齐这153卷敦煌文献,也很不容易。如果能在书后作个附录提示一下,那就方便多了。我近年研读敦煌文献,颇注意于此,因此尽量辑录,以供研究敦煌文献目录者参考。
    子部释家类中
    001   大方广佛华严经(存一卷)   东晋释佛驮跋陀罗译  六朝人写卷子本   存卷31
    002   大方广佛华严经(存一卷)  东晋释佛驮跋陀罗译   北魏人写卷子本存卷57
    003   大方广佛华严经(存一卷)  唐释实叉难陀译   唐人写卷子本  存卷10
    004   大方广佛华严经(存一卷)  唐释实叉难陀译   唐人写卷子本存卷66
    005   佛说如幻三昧经(存一卷)  西晋释竺法护译  六朝人写卷.子本  存卷下
    006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释鸠摩罗什译   唐人写卷子本
    007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释玄奘译   唐人写卷子本
    008  大乘无量寿经(二卷,内一卷为复本)   唐不著译人   唐孟郎子写卷子本
    009大乘无量寿经(一卷)唐不著译人   唐僧略波写卷子本
    010佛说无量寿宗要经(一卷)唐不著译人  唐解晟子写卷子本
    011佛说无量寿宗要经(一卷)唐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012佛说无全寿宗要经(一卷)唐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013大方等大集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  隋人写卷子本存卷12
    014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存一卷)  北凉不著译人   唐人写卷子本  存卷7
    015佛说佛名经(存一卷)不著译人  唐人写卷子本存卷4
    016佛说佛多草(存一卷)不著译人  唐人写大字卷子本  附彩绘佛像  存卷7
    017佛说八阳神咒经(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
    018大乘入楞伽经(存一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4
    019大乘入楞伽经(存二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卷6
    020维摩诘所说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上卷
    021金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
    022金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存卷1
    023金光明经(存三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卷4
    024全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附残叶二纸,其中一纸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0,东晋释佛驮跋陀罗译,六朝人写卷子本
    025金尤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王瀚写卷子本存卷6
    026金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米通信写卷子本存卷9
    027金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8
    028金光明最胜王经(存一卷)唐释义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8
    029金光明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2
    030[合部]金光明经(存一卷)隋释宝贵合唐人写卷子本存卷7
    031大方便佛报恩经(存一卷)不著译人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6
    032大方便佛报恩经(存一卷)不著译人唐初写卷子本存卷1
    033佛说父母恩重经(一卷)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034孟兰盆经讲经文(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03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03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07
    03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31
    03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索赞力写卷子本存卷254
    03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499
    04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张良友写卷子本存卷374
    04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85
    04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13
    04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
    04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3
    045光赞摩何般若波罗蜜经(存一卷)西晋释竺法护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4
    04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唐释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27
    047佛说金刚般若波岁蜜经(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
    04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
    04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
    050摩何般若波罗蜜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7
    051报恩金刚经文十二段(一卷)唐杨仙鹤撰唐人写卷子本
    052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6
    053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
    054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l
    055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l056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
    057妙法莲华经(存三卷,三卷不连续)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卷3、卷5
    058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
    059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
    060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
    061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062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063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鸡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064妙法莲华经(存二卷,二卷不连续)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2、卷5附佛说法句经一卷不著译人
    065“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066妙法花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6
    067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
    068妙法莲华经(存三卷,三卷不连续)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卷7(有两卷)
    069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7
    070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7
    071妙法莲华经(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7
    072大乘莲华宝达菩萨问答报应沙门品(存一卷)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存沙门品第28
    073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6
    074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12
    075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37
    076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39
    077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泼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25
    078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人写卷子本
    存卷8
    079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隋大业四年释慧休写卷子本存卷19
    080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刘宋释慧严等编唐初写卷子本朱校存卷11
    081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082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六朝高弼写卷子本本存卷8
    083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3
    084大般涅盘经(存一春)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5
    085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7
    086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滋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8
    087大般涅盘经(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4
    以上经之属
    088优婆塞戒(存一卷)北凉释昙无谶、惠嵩同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子本存卷7
    089羯磨文(一卷)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090式叉摩那尼六法(一卷)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091毗尼心(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092鸠摩罗什法师诵法(一卷)东晋释慧融等集唐人写卷子本
    本093小钞(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094连四部样卉论要用妙(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以上律之属
    095大智度论(存一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63
    096大智度论(存一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84
    097全刚般若波岁蜜经论(存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元魏释菩提流支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中
    098大乘百法论(一卷)不著译人唐人草书卷子本
    099十地论(存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六朝人写卷子本民国袁克文手书题记存卷10
    100佛性观(一卷)不详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以上论之属
    101大乘密严经(存一卷)唐释地婆诃罗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上
    102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存一卷)唐释般刺密帝译房融笔受唐人写卷子本存卷l
    10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僧玄奘译唐人写卷子本
    104大灌顶经(存一卷)东晋释帛尸梨蜜多罗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12
    105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释佛陀波利译唐人写卷户本
    106大灌顶经(存一卷)东晋释帛尸梨蜜多罗译唐人写卷子本存卷6
    107诸星母陀罗尼经(一卷)唐释法成译唐人写卷子本
    108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唐释地婆诃罗译唐人写卷子本
    109观音经(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
    110观世音经(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唐人写卷子本
    111佛说观世音三昧经(一卷)不详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112佛说香火本国经(一卷)不详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113佛说咒魅神经(一卷)不著译人唐人写卷子本
    114新菩萨经(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115大通方广忏悔灭菲庄严成佛经(存一卷)六朝人写卷子本
    116吐蕃文佛经(三卷,三卷不连续)唐朝间吐蕃人写卷子本
    以上印度撰述之属
    117净名经关中疏(存一卷)唐释道液辑唐释明真章草写卷子本存卷上
    118净名经关中释抄(存一卷)唐释道液撰唐人写卷子本存卷上
    119净名经关中释抄(存一卷)唐释道液撰唐人写卷子本存卷上
    120净名经关中释抄(存一卷)唐释道液撰唐人写卷子本五代样道真念记存卷上
    121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一卷)唐释法成辑唐人写卷子本纸背有蕃文记寅年敦煌地区帐目
    122注维摩诘经(存一卷)后秦释僧肇撰唐人写卷子本存卷5
    123瑜伽论手记(存一卷)唐释法成述福惠记唐释福惠写卷子本朱墨点注存卷11
    124四分戒本疏(存一卷)题沙门慧述唐人写卷子本存卷3
    125惟教三昧(存一卷)不著撰人六朝释僧成写卷子本存卷下
    126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一卷)唐释昙旷撰唐人行草写卷子本
    127成实论义记(存一卷)释其甲撰唐人行草写卷子本存卷中
    128禅门偈(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129禅源诸诠集都序(存一卷)唐释宗密述五代后周广顺二年传钞释智清写卷子本存卷下
    130大合度论(存一卷)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六朝人写卷子本存卷31
    131为二太子中元孟兰荐福文(一卷)唐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132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首尾残缺
    133劝善经(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
    134大悲观世音菩萨至道礼丈(一卷)不著撰人五代人写卷子本
    135道安法师念佛赞文附入山赞文(一卷)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写卷子本
    136全刚般若经旨赞(存一卷)唐释昙旷撰唐人写卷子本存卷下
    137捺印佛像(一叶)唐人捺印本
    以上东土撰述之属
    以上录自页680—707
    子部道家类中
    138大玄真一本际经(存一卷)不著撰人唐开元二年道士索洞玄写卷子本
    139太上业报因缘经(存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存卷l
    140太上元阳经(存一卷)不著撰人唐人写卷子本存观山品第16、净土品第17、庄严品第18
    以上录自页833
    这个《善本书目》中,据著录可明确为敦煌文献的,就是这140种(编号是我所加,原书不编号)。其中008号有二卷,019号有2卷,023号有3卷,024号附残叶二纸可算一残卷,057号有3卷,064号有2卷又附l卷,068号有3卷,116号有3卷,其他各为1卷,于是共有153卷。蒋复璁先生所说153卷之数,是否即据此而来?以上140种次序全依原书,但有些地方需作调整,如130号《大智度论》应置095号之前,023号《金光明经》应置029号之后,050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应置043号之后,以使同一部经不致分置两处。另外,敦煌佛教遗书应如何分类才比较科学,也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善本书目》把释家类按经、律、论来划分,又按印度撰述与东土撰述来划分,这不是同一平面上的划分,比较难以处理。方广锠先生在《关于敦煌遗书之分类》中对佛教遗书提出“正藏、别藏、天台教藏、毗尼藏、禅藏宣教通俗遗书、疑伪经、敦煌寺院遗书、待考佛教遗书”等9类的分法[3],比较合理一些。
    注释:
    [1]疑“开”与“幅”义近,而带有连续性。该书页345著录有“平定金川图十六开,清乾隆间铜版纸墨印,51*89公分”,其下又有“平定金川图存十六幅”,下各项均与此同,可比较。另外就是页346著录的“平定粤匪图十二开”。用“开”作为图的量词的共此2则。
    [2]中华书局,1983丰新1版。
    [3]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1年第1期(总第20期)。
    原载:《文教资料》1994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