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新见《天一阁书目》摘抄本校读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骆兆平 参加讨论

    天津图书馆在整理藏书时,从清管廷芬《待清书屋杂抄再续编》一书中,发现了数页抄
    本文来稿日期:1995年6月19日
    自明范大冲编刊的《天一阁书目》资料。此摘抄本虽非范大冲编《天一阁书目》的全貌,然而它的被发现,为研究天一阁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可补天一阁藏书史,书目史和刻书史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今承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提供复印文件,又见到刘尚恒先生的考证文章。[1]觉得有必要校读订补,以正史实。
    一
    《待清书屋杂抄再续编》一书的编录者管廷芬,字培竺,浙江海宁人,清嘉庆二年生,光绪六年卒,一生嗜爱典籍,常摘抄他人著述,有《花近楼丛书》、《一瓶笔存》、《待清书屋杂抄》等。此书于民国初年辗转流入天津图书馆.其流传绪端,刘文述之已详。
    范大冲是天一阁第二代主人。《范氏家谱》载:“大冲字子受,号少明,东明公长子,由庠生人太学生,授光禄寺良酝署巫,奉诏宣谕浙江福建等处差竣,予告病。生于嘉靖庚子三月十九日寅时,卒于历壬寅四月初四日申时。”他在万历十九年曾刻印过其父范钦的《天一阁集》,尚有传本存世。而他在万历十五年刻印《天一阁书目》的事,过去未见文献记载,现在亦未见刻本和版片流传。
    此目卷末录有范大冲的一篇跋文,为他编刻《天一阁书目》一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这篇跋文也是笔者所见现存最早的直接记述天一阁藏书的文献,比沈一贯写于万历十九年的《天一阁集序》早四年,比黄宗羲写于康熙十八年的《天一阁藏书记》早92年。全文仅243字,故移录如下。
    “冲先君宦游两京、各藩省几四十载,致政二十余载,享寿八帙。生平孜孜,惟书籍是嗜远构近集,旦录夕抄,积之岁月,仅盈箧笥,乃勉构天一阁以贮之,惧遗散也,其用心良苦且久矣。冲时过庭,绍闻先君珍藏之训,今遽仙逝,手泽维新,捧览悲恸,无以自存,惧岁久易湮。使先君生平八十年之精神,一旦置之灰土,能不痛哉!能不痛载!适承闽中肖翁蔡太公祖面命云:‘当付之剞劂,以广其传,人子事也,亦人子心也’。冲也敢不敬奉,遂诠次篇目而梓之。庶宇内贤达览者,知先君积累捃拾之勤,而子子孙孙亦因知祖上存蓄之不易,将殚力而世守之无坠云尔。刻成,时万历丁亥岁,午月午日,不肖孤光禄寺署丞大冲泣血百拜谨书。”[2]
    二
    《天一阁书目》摘抄本共四页,书名下注字双行注云:“明鄞县范钦尧卿,从万历丁亥刻本”,半页十一行,每行上下抄录两种书名,书名前或冠以著者名,不记卷册数。共分十二类,计经类七种,体制音韵法书类四种,人物类十一种,目录类十种,氏族类二种,图表类四种,杂家类(附小说各家)八种,刑家类八种,兵家类四种,医家类二十二种,别集类三十七种,词典类四种,共著录藏书一百二十一种。[3]今与现存藏书及三种有代表性的天一阁旧目进行核对,结果如下。
    一、现存阁内的有十种:王应电同文备考(同文备考八卷存六卷,明嘉靖刻本六册)黄公武古今韵会(古今韵会要三十卷存二十七卷,元黄公绍撰,熊忠举要,元刻本九册)郭勋招(武定侯郭勋招供一卷,明嘉靖刻本一册)王节斋明医杂著并补遗(明医杂著二卷,明王纶撰,王朝补遗,明嘉靖刻本一册)医学统旨(医学统旨六卷,明叶文龄撰,明嘉靖刻本六册)高古石医学指南(医学指南四卷存三卷,明高铭撰,明刻本三册)林栓济生要格(济生要格存二卷,明杜栓撰,杜误林,明刻本一册)伤寒蕴要全书(伤寒蕴要全书存三卷,明吴缓撰,明刻本三册)南唐何愚子午流注针经(新刊子午流注针经三卷,南唐何若愚撰,元刻本一册)李梅亭四六(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四十卷,宋李刘撰,明兰丝栏抄本八册)。以上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注,两者对照阅读,可知摘抄本在著录书名和著者时多有错漏。
    二、除现存者外,见于清康熙年间抄本《天一阁书目》记载的有五十一种:娄兼善春秋透天关,吕祖廉春秋集解,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张三象韵经,润州先贤传,剑阳名儒录,昆陵人品记,李川甫医史,秦沦战国人才言行录,周平西忠义录,陈东尽忠录,平吴凯旋录,秦子晋搜神广记,欧苏谱,视安礼地理指掌图,洪武京城图志,华公察朝鲜新志,宋徽宗列子义解,元结漫叟拾遗,都元敬使西日记,都元敬玉壶冰,弢庵居士剑侠传,.鲁府招,宸濠招,代府充灼等招,张文博招,又安边策,陈珂孙子断注,翁东崖三镇并守法,荩斋医要,张敬斋医法,彭用光体仁汇编,周守忠养生杂纂,宋神秘名医录,刘真人琼瑶神书,倪敕山原机启微集,陶节庵伤寒全书,元陶元庆痈疽神秘条经,香溪范贤良文集,黄四如文集,袁彦章书林外集,严沧浪吟卷,汪杏山梦斗北游集,兰雪轩无元宫词,刘静修诗,陶九成沧浪掉歌,成原常居竹轩诗集,郭子章望云集,袁士元菊村书林外集,群英杂剧,沈文英风月锦花囊。
    三、不见于康熙间抄本书目,而见于乾隆年间《天一阁进呈书目》记载的有三种:韩苑洛易占经纬,春秋类编,广州人物传。
    四、不见于康熙间抄本书目和乾隆间进呈书目,而见于嘉庆十三年阮元等编刻《天一  阁书目》记载的有四种:唐忠臣录,靖江王府招,释溥洽雨轩外集,董毅碧里达存。
    五、不见于现存藏书及上述三种天一阁归目记载的有五十三种:韩苑洛仪礼图解,韩苑洛诗学图谱,李士冕法帖谱,靖平王世系记,宋宫观碑志,弘文子,万鹿园九河杂言,王始元雷薮,楚府英耀招,文渊阁未有书目,天下古今书目,宁藩书目,吴方山书目,王浚川书  目,吴南冈书目,泗涯书目,杞县张氏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建阳书目,夏桂洲即刑录,张铉阴符经注,医林阐测;资生捷径,饶东溪医林正宗,法天生意,松篁刘氏经验方,太清玉牌子,理风衡尺,赵宝峰文集,孙梦观云窗文集,高东溪登文集,刘漫塘宰文集,张观庵文集,李仲公侯庵文集,张文忠养浩文集,程雪楼文集,陈众仲文集,张翠屏集,柳文肃公集,郑文康平桥集,杨文安文粹,张伯淳养蒙文集,郑玉师山集,李祁阳云先生文集,青阳文集,李继本一山文集,汪笔范诗集,黄镇成秋声集,洪希天轩渠诗集,魏观蒲山牧唱集,唐肃丹崖诗集,诚斋传奇,园林午梦。这部分书籍几乎占了摘抄书目总数的一半,可知自万历十五年至明末清初时期的近百年中,天一阁藏书有某些变动。当然也不排除康熙以来的天一阁旧目有失载的可能。
    三
    如上所述,范大冲编《天一阁书目》管氏摘抄本只是一种书目笔记,记录藏书只占康熙间抄本《天一阁书目》所录五千余部的百分之二、三,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所以不能以点概全。只有发现范编书目的原刻本,才可称之为“现存最早”的天一阁藏书目录。此外,刘先生的考证有二点失误应予补正:
    一误黄宗毅字“太冲”为“大冲”。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州,学者称南雷先生。清末黄家鼎在《天一阁藏书颠末考》一文中说:“国初黄太冲破例一登,有记载《南雷集》。……阁有目始于太冲登阁时草创,凡坊间易得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未及,侍郎礽孙左垣乃钞补足之”。文中所指的黄太冲即黄宗羲。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云:“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余取其流通未广者钞为书目,凡经史地志类书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友仲次郎左垣,乃前所未列者重定一书目,介吾友王文三求为藏书记。”黄家鼎所据即黄宗羲的这篇记文。
    刘先生在《明万历范大冲编<天一阁书目>考》一文中却说:“据清末鄞县(今宁波)黄家鼎《天一阁藏书颠末考》称:‘阁书有目,始于大冲登阁时草创’,与管氏抄本相符”。又说:“尽管黄家鼎谓范大冲登阁编目时,‘凡坊间易得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未及,’然而这份书目于正经、正史、诸子、唐及唐前人诗文集毫无反映,显然不应符合范氏天一阁藏书的实际情况。”时隔三年,刘先生在《续考》中仍如是说。[4]其实黄家鼎在文中并未提到过范大冲编目的事,刘文张冠李戴,显而易见。
    二误范钦生卒年
    刘文说:“这则跋文不仅告诉我们范钦毕生聚书,建天一阁及其子范大冲编刊书目之缘由,最主要的据此可考向为人所不知的范钦生卒行年。”又说:“《(乾隆)鄞县志》卷十六《人物范钦传》谓其‘卒年八十三’,然未说明年份,却与跋文所云‘致政二十余载,享寿八帙’,基本吻合。范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致政回宁波,距万历十五年(1587)凡二十七载,根据跋文中‘今遽仙逝’和范大冲的‘泣血百拜’当是卒于本年,那么上推八十二年,则范钦生于明弘治十八年,万历十年卒。
    其实《(乾隆)鄞县志》谓范钦“卒年八十三”,记载失误,后人早有订正。笔者所见明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沈一贯撰《明通奉大夫兵部右侍郎东明范公墓志》云“公姓范氏讳钦,字尧卿……王宜人举公时,正德丙寅九月十有九日也。”《范氏家谱》亦载:“东明公讳钦,字尧卿,号东明,构天一阁,藏书七万余卷,生明正德元年丙寅九月十九日戌时,卒万历十三年乙酉九月二十八日申时,享寿八十岁”。这与范大冲跋文所说“享寿八帙”正相吻合。
    注释
    [1]刘尚值《明万历范大冲编<天一阁书目>考》,见吉林《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第二期。
    [2]范大冲跋文云“致政二十余载”,疑为“致仕二十余载”。
    [3]刘文云“录书108种”,误。
    [4]刘尚恒《明万历范大冲编<天一阁书目>续考》。见浙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5年第1期。
    原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八卷第三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