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谈《所知录》及对它的整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诸伟奇 参加讨论

    《所知录》,六卷,亦作三卷、四卷、五卷,或不分卷,钱澄之撰。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复社成员;曾任南明隆武朝延平府推官,永历朝礼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迁编修,管制诰;一度削发为僧,后隐居乡里,终生不仕清廷。钱澄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明清之际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亲身参与了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与当时文坛很多重要人物都有过交往,且享年82岁,在清初知识层(尤其是“遗民”)中行辈甚高,影响亦大。其一生著述宏富,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所知录》等,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诸学科,精深邃密,卓有建树,其学术成就堪与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顾(炎武)共相颉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之一。
    公元1645年五月,清豫王多铎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同年闰六月七日,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即帝位,改元隆武。隆武二年八月底,朱聿键被俘于汀州,旋被害。同年十月十四日,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即帝位,以翌年为永历元年。《所知录》所记即隆武元年至永历五年的史事。以六卷本为例,本书卷一为“隆武纪年”,卷二为“永历纪年上”,卷三为“永历纪年中”,卷四为“永历纪年下”,卷五、卷六分别为“南渡三疑案”和《阮大铖小纪》。钱澄之以其对明王朝的忠贞和身历目睹的条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隆武朝的建立、李自成余部的归并、何腾蛟的协调众方、郑芝龙的擅权误国、黄道周的慷慨就义、隆武帝的败亡、绍武朝的短促兴亡、永历朝的建立、桂林保卫战和瞿(式耜)焦(琏)的作用、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正、永历朝臣的内斗、何腾蛟的死难、两广的丧失、瞿(式耜)张(同敞)的殉节……本书所记在时间上前后不到七年,但却是南明史上极为动荡、极为惨烈、极其重要的一段时期。其间政权更迭,事件纷纭,云谲波诡,沧海桑尘。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读罢这段历史,仍然使人悲从中来,掷笔三叹!
    钱澄之对这段历史的撰写,所怀情感极为浓烈,而作为史书的载述却平实严谨,比较客观。据本书凡例及卷末附语所云,其记隆武朝“十月以前事,皆得诸闻者”,其他多“所亲见者记之”;而永历朝,“二年以前事,皆得刘湘客之日记”,之后两年多“参厕班行,或得诸目击,或得诸章奏,或得诸从戎大夫之口”。对永历五年之后所发生的事,则因“上驾日南,音问阻隔,传闻多不实”,“不敢深以为信,亦不敢记也”。“予所知者,止此矣”。本书初稿完成于1651年,作者时年38岁。之后他历尽艰辛,辗转返回家乡,而该稿则“深匿之”;十余年后,钱氏因“见野史中亦间有传信者,然皆得诸风闻,其中成败是非,本末曲折,未经亲见,故不能深悉也”,为此,复对书稿略作增删,乃写定此书。“谁怜灵武麻鞋叟,老向空山拜杜鹃。”(潘耒赠句)对于这部记录着剑与火、血与泪的史书,作者内心是异常重视并深有寄托的。他七十多岁时,在《复陆翼王书》中,曾说:“足下称仆《所知录》文直事核,仆何敢当?然此二字,固仆平生自矢。以‘所知录’为名,明其不知者多,然犹恐知之未悉也。此事甚大,何时与足下抵掌深论,各出其所知以互相质证乎?仆年过七十,一日尚存,未敢一日忘此志。”(《田间文集》卷五)“直”、“核”,即公正不偏、真实可靠,是钱氏著史所追求的准则。检之史实,《所知录》一书当之无愧。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书中所记史事之下多系以相关诗篇。对此,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某平生好吟,每有感触,辄托诸篇章。闽中舟车之暇,亦间为之。粤则闲曹无事,莫可发摅,每有记事,必系以诗。或无记而但有诗,或记不能详而诗转详者,故诗不得不存也。”(《〈所知录〉凡例》)对此,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认为有违史体。倒是清末著名南明史料专家傅以礼做了很好的解说,道出了晚年钱澄之(当时正是康熙二十年左右)所不便说的意思:“至注中分系诗篇,人亦疑有乖史体,故传本每多删削者,不知钱氏本擅词章,所附各什,尤有关系。只以身丁故步,恐涉嫌讳,未便据事直书,不得已托诸咏歌,著补纪所未备。观例言所称或无纪但有诗,或纪不能详而诗稿转详等语,即知其苦心所在,乌得以寻常史例绳之。”(《华延年室题跋•所知录》)书中所系列的这些诗篇,后多收入《藏山阁诗存》,读者可取之合读。
     《所知录》的价值,当时之人即有很高的评誉。除上面所引的陆元辅(字翼王)外,黄宗羲曾曰:“桑海之交,纪事之书杂出,或传闻之误,或爱憎之口,多非事实。以余所见,惟《传信录》、《所知录》、《劫灰录》,庶几与邓光荐之《填海录》,可考信不诬。《所知录》者,桐城钱饮光先生之所著也。先生在前朝,党锢之祸似范孟博,从亡之节似介子推,虎口残喘,奔走南北。”(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梨洲先生对《所知录》的评价乃至对钱澄之的称誉,都是符合实际的。连论人苛刻的李慈铭对此书亦颇为称道:“田间言是录所记较诸野史为确,洵然。其议论亦多平允,与袁特丘、刘客生、金道隐皆为交契,而叙‘五虎’事颇无恕辞,可知其持论之公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近代以还,本书更为时人所重,谢国桢称此书“为记隆武、永历两朝最直接之资料,堪备南明史事之征”(《增订晚明史籍考》卷十一)。一些涉及南明的史书,如孟森《明清史讲义》、钱海岳《南明史》,乃至《剑桥中国明代史》等都将《所知录》列为权威性征引书目。对此书的评价,也有少数持异议的,如全祖望,他曾说:“梨洲先生亟称《所知录》之可信,然录中多袒‘五虎’,盖田间翁与刘湘客厚,尤与金堡厚也。”(《鲒埼亭集外编•题〈所知录〉》)当时永历小朝廷内斗激烈,朝臣分吴、楚两党,朝政一度主要由楚党掌握。所谓“五虎”,指楚党的丁时魁、蒙正发、金堡(字道隐)、刘湘客、袁彭年。对全氏的责难,傅以礼和李慈铭都有辩驳。傅以礼认为:钱澄之“平居论及‘五虎’,屡著微词,录中备载其说,岂全氏独未检及乎?至桂林之陷,录但云初拟道隐必死,已而别山(指张同敞)死而道隐僧,颇讶之。已,见其《上定南王书》,请收留守(指瞿式耜)及张司马尸,词气慷慨,乃信其非惧死而逃于僧者也。并未如全氏所云,更不解何以误记。”进而言词激烈地驳道:“钱氏人品学术,久经论定,国史列入《儒林》,洵足当之无愧;设有贤智之过,为世口实,犹当众恶必察,况仅出一家私志,别无佐证,即为推波助澜,坐以结党营私罪案,毋乃厚诬前哲乎?”(《华延年室题跋•所知录》)当然,该书也有缺点,由于书稿撰写于那样动荡的时期,书中有少数地方记载失实。如唐王朱聿键父名“器墭”,误作名“义”;隆武朝通政使马思理于福州城陷时遁走,而误作缢死,等等。傅以礼在题跋中言之甚详,不赘。
    本书在钱澄之生前未能刊刻成书。钱氏去世后,随着文网渐密,此书因触碍甚多,愈加无刊刻的可能了。从此,该书只能以抄本的形式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据全祖望言,连作《田间先生墓表》的方苞“似亦未见此书”。康、雍以降,寻之史籍,已罕有人提及此书了。直到道光时《荆驼逸史》本刊出,尤其到咸、同后文禁已弛,此书始渐多抄本浮出,并为治南明史者所重视。然而这些抄本,“第二百年来,辗转传抄,不能悉依原书,体例遂致凌杂失次,眉目不清,加之任意刊落,信手夺伪,传本互异,端由于此”。傅氏《华延年室题跋》的这段话,道出了《所知录》一书抄本各异的状况和原因。
    笔者数年来负责《钱澄之全集》的编刊,因而对包括《所知录》在内的钱氏著作多有访查,多有盘桓,据所知见,该书至少有以下版本:
    1.清抄本 六卷 藏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本)
    2.清抄本 六卷 藏南开大学图书馆(简称南开本)
    3.清抄本 六卷 藏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4.清末新学会社排印本 六卷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简称新学本)
    5.清是亦轩抄本 五卷 藏上海图书馆(简称是抄本)
    6.清抄本 三卷附录一卷 藏上海图书馆
    7.清光绪傅氏华延年室抄本 傅以礼校并跋 三卷附录一卷 藏上海图书馆(简称傅校本)
    8.清抄本 三卷 藏江苏省常熟市文管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称常抄本)
    9.清抄本 二卷附录一卷 藏国家图书馆
    10.清道光活字印刷《荆驼逸史》本 伦明校 三卷 藏国家图书馆(简称《荆》本)
    11.清乾隆十六年黄宗昊抄本 不分卷 藏上海图书馆(简称黄抄本)
    12.清抄本 傅以礼跋 不分卷 藏上海图书馆
    13.清抄本 不分卷 藏辽宁省图书馆
    14.清抄本 三册二卷 嘉业堂所藏
    15.清宣统间抄本 二卷 藏上海图书馆
    另据傅以礼题跋,同、光时武进人庄士敏(字仲求)、长乐人谢章铤(字枚如)亦藏有《所知录》抄本。两家抄本“均不分卷。庄本附录完具,诗则全删。谢本载诗特备,惜卷首阙《例言》,附录中少《阮大铖小纪》”(《华延年室题跋•所知录》)。再,与钱氏同籍桐城的晚清著名学者萧穆(字敬孚)或亦藏有传抄本。
    以上所列抄本,大多已载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抄本正如傅以礼所言,皆“辗转传抄,不能悉依原书”,相互间差异亦多,很难判定何本最为接近钱氏原稿,更不能皮相地认为六卷本必较三卷、二卷或不分卷本为完本。笔者浅陋,对如此抄本众多且相互差异甚大之书,尚未多见,而其校勘之繁难则亦可想见。
    《所知录》诸本卷帙、体例、文字、格式各有差异,亦各有特点。如“南开本”,单页10行,行多21字,除避讳外,与“国图本”甚为接近。“傅校本”校录最精,不愧名家手眼,一些避讳字(如弘、虏等)亦多回改本字。“黄抄本”与“常抄本”颇同,想皆缘自乾隆时所抄。“是抄本”,1册,绿格,单页10行,行多22字,版心下标“是亦轩”,扉页书名下标“澄之钱秉镫辑,乙未春楼桐君贻”13字;无凡例,无文中小字注。该本甚怪,凡异于“国图本”处亦多与别本有异,恐多系妄改所致。国图三卷本,单页9行,行多22字,扉页书名下标“世赞堂”三字。新学本则接近南开本。至于《荆》本,夺讹最多,文中诗篇亦悉数删去。需要说明的是,各本卷帙虽异,内容则相差不大,所谓五卷本,或四卷附录一卷本,与六卷本同,只是将六卷本的五、六两卷合为一卷或合为附录。三卷本或二卷本则与六卷本前四卷同。总之,各本卷数上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南渡三疑案》和《阮大铖本末小纪》。其实,此两卷(实为两篇)本有别于专记隆武、永历两朝的内容,笔者倒相信,《所知录》最初的稿本未必含有这两“卷”。
    本书作为七卷本《钱澄之全集》的最后一本,即将由黄山书社出版。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