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钟嵘序”辨伪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卞孝萱 参加讨论
发掘、利用古典文献,首先要鉴别真伪。如把伪文当作真迹,所做的研究工作就徒劳无功了。举一个例子:民国廿八年(1939)刊《河东柳氏宗谱》中有一篇署名柳宗元的《谱牒论》,有人写文章介绍它,说“该文为柳宗元所写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证,指出是伪作。(详见《文献》2006年第4期)最近,《许昌学院学报》谢文学同志,从泰和三塘《钟氏族谱》中看到一篇署名钟嵘撰的序,复印邮示,请我鉴别真伪。钟嵘不比普通文人,序文的真伪问题,至为重要。故将答谢同志函,在《国学》版上公开发表,供大家参考。
    钟氏是名门望族,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颖川郡七姓”中有钟氏一姓。颖川是钟氏郡望。南开大学藏清钞本《颖川郡钟氏族谱》卷首所载《颖川郡钟氏族谱源流总序》明言:“裔等追继家谱纂于南宋。”怎样解读这句重要的话?《宋史·刘烨传》:“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通志·氏族略》:“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宋史》、《通志》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唐末五代时家谱散佚的原因。钟氏家谱纂于南宋,可见原有家谱散佚了。假设钟氏旧谱中有钟嵘序言,也一同散佚了。绝无家谱散佚而序言独存之理!泰和三塘《钟氏族谱》中的钟嵘序言,来历不明,不能轻信。下面揭示这篇序言的伪造痕迹。
    序文署:“梁大通二年岁次戊申嗣孙嵘序”。钟嵘生于何年?学者虽有不同的考证,约在泰始三年至七年(466—471)之间,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意见。卒于何年?约在天监十七年(518),没有分岐的说法。卒后十年为大通二年(528)。《钟氏族谱》所载大通二年之序,与钟嵘生平不合。
    序文说“传至伯州犁仕楚为大夫”。据《元和姓纂》:“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伯宗子州犁仕楚”。《钟氏族谱》所载之序,将伯宗、州犁父子二人误为“伯州犁”一人。序文又说:“因地受氏,则钟离昧也”。据《姓纂》、《新表》,钟离眛为项羽将,《钟氏族谱》将眛误为“昧”。这都与钟嵘家世不合。
    序文说:“其间为儒、为宦、为士大夫、为素封者,累今相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素封”对封君而言。有封邑的贵族,称为封君;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产,与封君一样富有者,称为“素封”。南北朝重视门第,虽有钱而无官爵封邑,社会地位很低。举一例子:据《陈书》记载,太原晋阳人王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寡母依舅氏往临淮郡,“郡土豪刘,资财巨万,欲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王元规哭着对母亲说:“岂得……辄昏非类?”母感其言而止。一个流落异乡的书生,尚且不屑与资财巨万的庶族之女结婚,从这个故事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至于钟嵘本人,非常重视门第,据《南史》记载,天监初,钟嵘上言:“臣愚谓永元诸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浇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若侨杂伧楚,应在绥抚,正宜严断禄力,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看出他把士、庶的界限划分得多么清楚。《钟氏族谱》所载之序文,列举钟氏祖先,将素封与儒、宦、士大夫相提并论,不符合钟嵘的思想实际。如序文是钟嵘手笔,必不以祖先“素封”为荣。
    序文说:“其与子寿、道济之通谱,盖同符而合辙矣。彼元振之妄拜,正伦之求附,又焉可同言而语哉!”据两《唐书》,张九龄字子寿,张说字道济,元振姓郭,正伦姓杜。所谓“通谱”,张九龄家于始兴,为曲江人;张说之先为范阳人,世居河东,徒家洛阳。张九龄、张说同姓而不同宗,“张说谪岭南,一见(张九龄)厚遇之”。(据《新唐书》)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两个人认本家了。所谓“求附”,杜正伦是相州洹水人,与京兆杜氏、襄阳杜氏,同姓而不同宗。“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据《新唐书》)暂且不说《钟氏族谱》所载之序,运用这几个典故,妥当与否;四位唐朝人,怎么可能出现在钟嵘的笔下?
    以上指出,这篇论文,与钟嵘之生平、家世、思想皆不合,还运用了钟嵘绝不可能知道的后世的典故,足以说明它是冒名之伪作。至于文笔拙陋,大大玷污了钟嵘,我就不多说了。
    原载:《光明日报》2007-04-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