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是古人注解常用方式之一。《吕氏春秋》高诱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考引用古书。高氏在注《吕氏春秋》时,力求做到“信而有征”,因此他博采群书,佐证其说。据笔者统计,《吕氏春秋》高诱注解共计4906条,而明言征引群书者394条,约占全部注文条数8%。我们通过考察高注中所引书目,可以蠡测高诱给《吕氏春秋》作注时,东汉那个时代的著书及其流传情况,探求其在文献学上的价值。 一、高注中所见书目 所见书目是根据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书局《诸子集成》排印本进行统计,并参以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以及王念孙、蒋维乔等学者的意见而得出。高注中能明辨大名(书名)小名(篇名)的,简表中于篇名则标明之。所见书目根据其性质按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的体例编排,即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增加“其他”一类以收录那些不能辨别大名、小名的。其余没有明言引何书者不予罗列。此外,并将《吕氏春秋》高注所见书目逐一与《汉志》进行对照分析,考察当时文献著录流传情况。 高注中引用在两次以上(包括两次)者,但注明“首见于某卷某篇,凡若干见”;一次者,皆注明“仅见某卷某篇”之下。 (一)六艺略 《易》 首见《孟夏纪·诬徒》,凡5见。案:《汉志》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连山》《归藏》《周易》 仅见《孟冬纪·孟冬》。案:《汉志》载:《易》传周氏二篇。《连山》、《归藏》未著录。 《诗》 首见《孟春纪·孟春》,凡73见。案:《汉志》载:《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 《周礼》 首见《孟春纪·孟春》,凡43见。案:《汉志》载:《周官经》六篇。 《酒正》(篇名) 仅见《孟春纪·重己》。 《月令》(篇名) 仅见《季秋纪·季秋》。 《礼记》 仅见《孝行览·本味》。案:《汉志》载:《周官传》四篇。 《礼》 首见《孟春纪·贵公》,凡2见。案:《汉志》载:《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 《记》 仅见《仲春纪·仲春》。案:《汉志》载:“《记》百三十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疑即此《记》,著于《六艺略·礼》。 《书》 首见《孟春纪·贵公》,凡7见。 《尚书》 首见《仲春纪·仲春》,凡2见。案:《汉志》载《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又云:经二十九卷。笔者据引文高氏当今、古文尚书皆有所引用。 《虞书》(篇名) 首见《季春纪·先己》,凡2见。 《周书》(篇名) 首见《慎大览·慎大》,凡3见。案:《汉志》载:《周书》七十一篇。 逸《书》 首见《有始览·谕大》,凡2见。案:据陈奇猷当指伪古文《尚书》。 《春秋经》 仅见《审应览·精谕》。案:《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 《春秋》 仅见《恃君览·召类》。 《经》 仅见《先识览·察微》。案:此《经》、《春秋》皆指《春秋经》。 《左传》 仅见《先识览·乐成》。案:《汉志》载:《左氏传》三十卷。 《春秋传》 首见《季夏纪·季夏》,凡3见。 《传》 首见《孟春纪·去私》,凡78见。案:笔者据引文认为此《传》和《春秋传》都是指《左氏传》,异名同实。 《榖梁传》 仅见《先识览·悔过》。案:《汉志》载:《榖梁传》十一卷。 《公羊传》 首见《孟春纪·贵公》,凡5见。案:《汉志》载:《公羊传》十一卷 《史记》 仅见《先识览·先识》。案:《汉志》载:太史公百三十篇。 《魏王世家》(篇名) 仅见《先识览·乐成》。 《鲁世家》(篇名) 仅见《离俗览·适威》。 《卫世家》(篇名) 仅见《似顺论·慎小》。 《论语》 首见《孟春纪·孟春》,凡25见。案:《汉志》载:《论语》古二十一篇。 《语》 首见《仲春纪·贵生》,凡5见。案:即《论语》也。但陈奇猷以为此《语》上当脱一“论”字,当作《论语》。笔者以为不然,古书有异名实属正常,再者高氏注文曰《语》者凡五例,当非一讹再讹。 《国语》 首见《孟春纪·孟春》,凡3见。案:《汉志》载:《国语》二十一篇。又《新国语》五十四篇。 《孝经》 首见《孟春纪·贵公》,凡8见。案:《汉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又《孝经》一篇。 《尔雅》 首见《孟夏纪·重己》,凡6见。案:《汉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 《五行传》 首见《季夏纪·明理》,凡6见。案:《五行传》系《尚书纬书》之一,今已亡。明孙瑴《古微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均有辑本。《汉志》著录: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此《五行传》不明谁作。 《洪范五行》 首见《仲秋纪·仲秋》,凡3见。案: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洪范与五行》云:凡汉人说洪范者,以五行傅会人事,曰《洪范五行传》。引《汉书·五行志》:“刘向治《谷梁春秋传》,数其祸福,传以《洪范》……向子歆言《五行传》,又颇不同。”[1](P83) 《河图》 仅见《季夏纪·明理》。案:最早见于《尚书·顾命》:“河图在东序”。柳诒徵认为:汉代学者始将其同《易》联系起来,把《河图》作为八卦之源,引刘歆曰:“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1](P83)认为系《易》之源,又引《礼纬·含文嘉》云:“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数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以作《易》。”[1](P85)故将此纬书其归《六艺略》。 《谥法》 首见《慎大览·贵因》,凡2见。 《战国策》 仅见《慎行览·无义》。案:《汉志》著录三十篇。注曰:记春秋后,故归入春秋小类,属六艺略。 (二)诸子略 《孟子》 首见《孟春纪·去私》,凡11见。案:《汉志》载:《孟子》十一篇。《孟子》在汉朝尚未成为儒家经典。 《老子》 首见《孟春纪·本生》,凡7见。案:《汉志》载:《老子邻氏经》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然无《老子》经著录。 《淮南记》 首见《仲春纪·贵生》,凡19见。案:《汉志》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 《庄子》 首见《孟冬纪·节丧》,凡2见。案:《汉志》载:《庄子》五十二篇。 《孙子》 仅见《慎大览·贵因》。案:《汉志》著录:《孙子》十六篇。系道家著作。又《汉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作者孙武,系兵家著作。据引文此《孙子》为兵家著作。 《名书》 仅见《先识览·正名》。案:据高注疑似《汉志》载《尹文子》一篇。《汉志》不录。 《志》 仅见《不苟论·贵当》。案:陈奇猷据引文内容疑为阴阳家言,即阴阳家典籍。《汉志》不录。 《法书》 仅见《审分览·慎势》。案:《汉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并注云:名到。先申曹、申韩称之。高诱注云:慎子名到,作《法书》四十一篇。疑即是此书。 《道书》 首见《审分览·不二》,凡3见。案:据高注,一云关尹作,凡9篇;一云田骈所作,凡25篇;田骈、陈骈实为一人。关尹、田骈所作皆著于《汉志》。 《上至经》 仅见《审分览·不二》。案:据高注,《上至经》即《道德经》,亦为《老子》,著于《汉志》。 (三)诗赋略 《幽通记》 首见《仲春纪·情欲》,凡4见。案:据毕沅、陈奇猷考证,即班固《幽通赋》,高诱例称《幽通赋》为《幽通记》。班固《汉志》不著己书,不明何因。 (四)兵书略 《司马法》 首见《孟秋纪·禁塞》,凡2见。案:《汉志·兵书略·序》云:“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曾提及此书。《汉志·六艺略》著录:《军礼司马法》百五十篇。不知二者是否是同一书也。 《谋》 仅见《审分览·不二》。案:据高注作者为孙膑,《汉志》著录孙膑著作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当是。 《兵谋》 仅见《审分览·不二》。案:据高注著者系兒良,《汉志》载:“《兒良》一篇。”当是。 《兵法》 仅见《离俗览·上德》。案:此《兵法》据高诱注文,亦当是《汉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 (五)数术略:阙 (六)方技略:阙 (七)其 他 《尧戒》 仅见《孟春纪·本生》。 《朝歌》(乐名) 仅见《孟春纪·本生》。 《北鄙》(乐名) 仅见《孟春纪·本生》。 《咸池》(乐名) 仅见《仲夏纪·古乐》。 《招》《列》《英》(乐名) 《仲夏纪·古乐》。 《大護》《晨露》《九招》《六列》(乐名) 仅见《仲夏纪·古乐》。 《大武》(乐名) 仅见《仲夏纪·古乐》。案:有学者认为《诗经》中保存了《大武》和《大護》的歌词,又有学者指出《商颂·那》和《烈祖》都是《大護》的歌词。[2] 《三象》(乐名) 仅见《仲夏纪·古乐》。 二、高注引书的流传情况及其价值 高注引用古书达394条,涉及70种(篇)古籍。笔者根据高注提供的引书信息,如书名(或篇名)、作者、篇目数或引文内容,与比高诱早一个多世纪的班固所著的《汉志》逐一进行对照,考察高氏注文中所见书在班固《汉志》里的著录情况。最后,发现有22种(篇)古籍《汉志》里没有著录,它们分别是:逸《书》、《连山》、《归藏》、《洪范五行》、《河图》、《谥法》、《志》、《名书》、《幽通记》、《尧戒》以及其他类里收的12乐篇。它们其中绝大部分《隋书·经籍志》也没有著录,仅有《归藏》一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在目。 通过这样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22种(篇)古籍,可能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古籍同书异名,即《汉志》已经著录在目,但是以别名著录的,如:《不二》篇引《谋》、《兵谋》,《汉志》里著录的书名就跟高氏所见不同,分别为《齐孙子》和《兒良》,又《不二》篇所引《上至经》即《道德经》,又名《老子》;二是高氏引书只称篇名,但是古籍亡佚严重,仅据篇名很难考证其是出自哪部古籍;三是班固未见,高氏后见,但又失传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它们对考察《汉志》与《隋志》之间的著作情况以及古籍流传都极具价值,此外还具有相当重要辑佚价值。当然,《汉志》已经著录在目的高注引书同样也有它们价值,如考察异文、古书的异名同实和流传等情况,对于今天的古籍整理仍具有参考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是古书的古书单篇别行。古书单篇别行是(先秦)古典文献流传于世主要形式。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卷41中说:“古人著书原多以一二篇单行,《尚书》或只用《禹贡》《洪范》,《仪礼》或只用《丧服》《大戴礼》或只用《夏时》,即《礼记》云四十九篇,或以《曲礼》或以《檀弓》,或以《乐记》,固未尝不以专本也”。这种现象在汉末仍然存在,我们从高注引书篇目可以看出来。如:《重己》篇高注引《酒正》,《季秋》篇高注引《月令》,分别系《周礼》和《礼记》篇名,又《先己》篇高注引《虞书》,《慎大》篇高注引《周书》,此二例征引皆系《尚书》篇名。高氏注书征引别书,一般只引书名,不言篇名,但上数例却明言篇名,只能说明高氏所见可能是《周礼》、《礼记》、《尚书》的单篇别行本。 古书的单篇别行,带来的问题是同书异名。因为古人著书多不题写书名篇名,后人可能根据其内容或性质,自行题名,这样古书的异名同实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从高注引书来看,就明显地可以看出这种现象。此外,同名异实也是一个问题,高注中同样存在。如《慎大》篇所引《孙子》一书,跟《汉志》著录的《孙子》16篇,就不是同一本书,前者属兵家,后者属道家。这两个问题都极易引起后人混淆,需要细加分析方能甄别。 此外,通过对高注所见书的整理,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汉学中有名的经今古文之争中高诱的学术倾向。“春秋三传”在高诱注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是《左传》,有82次之多;其次是《公羊传》,凡5次;最少的是《谷梁传》,仅1次。“三传”在高诱心目中地位如何,由此可见一斑。在后汉,《左传》属古文经学,《谷梁传》、《公羊传》属今文经学,由此可见高诱在经今古文之争中其立场显然是倾向注重字词训诂的经古文学派的。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03. [作者简介] 徐志林(1975- ),男,安徽庐江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广东广州510303 原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