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籍编目向何处去 近年来,图书馆界同仁致力于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对文献管理和利用的计算机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成绩斐然,开创了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大好局面。如北京图书馆发行的中文机读数据、国家教委组织的高校中文书目合作回溯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成果,标志着我国文献检索系统的新发展,为实现国内及国际的资源共享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比之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则显得举步维艰。从1989年国内几个单位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RLG)联合进行的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编目项目至今,已历时八载,其间虽有善本专家撰文讨论并提倡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也有过对建库的实际尝试,但至今未见有影响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的问世,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古籍书目数据库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不少颇有价值的古籍流传海外,为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广泛利用。美国借助先进的技术,率先建立起古籍数据库,如著名的联机系统OCLC和RLIN。1995年初RLG通过Internet在北大图书馆设立的工作站的运行,向我们展示了在联机环境下中文善本书的检索与编目,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但仅就著录而言,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这是在所难免的。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单纯的“拿来主义”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从道理上和感情上都是如此。 一方面,国内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国外中文善本书书目数据库日趋成熟。我国古籍编目走数据库的道路已是唯一的选择。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较之西文书目数据库和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有其困难的一面,这是由古籍的特点、较小的读者群、较低的利用率及某些技术的原因造成的。但是,纵有千般困难,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都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2建库的观念与方针 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虽然起步晚,却有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条件,使其一开始就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少走或不走弯路。 古籍的数量不再增多,内容及形式亦不会再有变化。这无疑给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带来了便利,减少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可以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会受到人的认识、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人的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数据库。若仅“胸怀祖国”,只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只有“放眼世界”,才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正确的认识,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技术的条件;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技术及其他方面的浪费。 所以,我们必须就建库的观念和方针策略达成共识,避免盲目建库,使古籍书目数据库得以顺利健康地发展。 2.1协调统一,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虽然涉及所有收藏古籍的单位,但不要求其中所有有能力的单位都要各起炉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相反,集中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库,方可避免重复与浪费。这里所说的协调统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意味垄断,不排斥竞争。只有在协调的基础上竞争,才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产生质量较高的数据库。有些地区和国家在数据库建设的初期,过分重视竞争,较少顾及数据库之间的整体协调发展,给日后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困难。当这些困难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着手解决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无论是统一硬件、软件,还是维持现状、不采取任何措施,都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我们必须深刻地记取这一教训。 2.2分库还是合库。几乎在所有图书馆中,古籍都是单独典藏,单独管理的。然而,就建设书目数据库而言,古籍与普通图书分别建库弊大于利。从图书的内容看,古籍与普通图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割断;从检索的角度看,分库会给检索带来不便。例如,《春秋左氏传》自汉朝以来注疏本很多,清人沈钦韩有《春秋左氏传补注》,今人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若分库,势必将有密切联系的著作分置两处,而且极易造成漏检。可以说,古籍与普通图书合库,有利于反映我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选择的可能。当然,其中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2.3建设与利用。在数据库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宣传与推广。古籍的读者本来就不多,争取读者,尤为重要。争取读者的措施之一就是读者培训。由于古籍读者群年令偏大、计算机知识不足等特点,在读者培训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读者熟悉了数据库,掌握了使用方法,才能反馈使用中的意见、感想和体会,从而参与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2.4维修与服务。数据入库以后,并非万事大吉了。对数据的维护是一项艰苦和琐碎的工作。没有维护,久而久之,数据库就会失去信誉,必然影响服务的质量。 3古籍书目数据的特点 从甲骨刻辞到雕版文献,古籍的文字形态,编排体例、载体形态和装帧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积累,给古籍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却给古籍的编目带来繁重的任务。对古籍的描述性编目,除了要反映古籍与普通图书具有共性的部分外(如书名、著者等),还需反映古籍自身的特色。 与普通图书一样,古籍的题名、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等著录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均由古籍本身提供。但是,普通图书的题名页、版权页多能集这些著录要素于一身,向编目员提供统一的、可靠的信息源。而古籍则不同,这些著录要素往往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分,使编目员对数据的选取无法可依。古籍的题名可以出现在书签、封面、目次、凡例、序、卷端、版心等处,而且形式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同一书的各卷的卷端题名也不相同;古籍的责任者和责任方式往往出现在卷端,除责任者的姓名外,还有籍贯及字号;责任方式也易混淆,如用“学”、“述”等表示“著”;古籍的出版地和出版年多由牌记或序跋反映,但有的古籍原本就没有牌记,或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序跋散佚了。凡此种种,都给古籍著录的标准化带来一定的难度。 古籍书目数据要实现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必须摆脱传统编目方式方法的束缚,向国家和国际标准靠拢,这就要求我们将国际上通行的编目思想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古籍的编目。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先进的编目方法的介入,并不等于古籍编目的盲目西化。相反,借助于现代方法的使用,突出反映古籍的特点,是我们的任务所在。 3.1反映古籍的版本。版本是古籍的一个重要方面。版本的先后、优劣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古籍的价值。同一著作由不同的字体、记录方式和载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被表达出来,形成不同的版本。可见古籍版本的著录必须包括如下几个要素(在可以考证的情况下):出版地点、时间、记录方式、出版者字号或其室名。用USMARC格式举例如下: 260 $a常熟:$b毛晋 汲古阁,$c明 崇祯4年[1631] 又如: 250 $a三色套印本。 必要时,对版本的考证要在附注项说明。 3.2反映古籍的文物价值。古籍的内容固然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科技水平和社会状况,但它的形式和载体也不是孤立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而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文化发展、社会状况息息相关。这就是古籍的文物价值。古籍的这一特点,是时光的流逝使然,不容忽视,用USMARC格式举例如下: 250 $a蝴蝶装 又如: 500 $a框19.3×13.6公分,9行18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双边,单线鱼尾。版心上刻“味经堂”,中刻“诗辑”,下刻“一”。 3.3反映古籍的流传情况。今天所见的古籍,只是古代浩瀚群书中的一部分,许多古籍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亡佚。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必然带上历史的烙印。如藏书者所盖的藏书印,可以照录于附注项,必要时,为其作附加款目标目。它是版本鉴定的依据之一。 编目不同于考据和校雠,也不是对所编文献面面具到的描绘。但古籍之所以为古籍,是由其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是客观存在,理应在书目数据中予以反映。再者,古籍有其特定的读者群,他们往往有特定的需求。如某一读者想查阅元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而不是明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在这种情况下,书目数据对古籍的准确描述,可以提供比对版本的可能,并使检索一步到位。 4古籍书目数据的规范控制 数据的规范控制是数据库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而且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对封闭的单个的数据库而言,非规范化的数据会造成漏检,误检;对开放的联机系统而言,非规范化的数据可以进而影响数据的交换和资源共享。可以说,对数据进行规范控制是数据库最起码的要求。 规范控制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标目选取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事物、名称或概念经过规范控制,就会形成一个既有规范形式,又有非规范形式和相应的参照体系的检索系统,从而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可见,凡是提供检索入口的项目,都是规范控制的对象。因此,主题词也在规范控制的范围之内。不难看出,规范控制的两种类型一是名称规范(包括人名、统一题名和丛编题名),二是主题规范。标目形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著录条例和所用的MARC格式及主题词表。 4.1名称规范控制: A)人名。古代人除了本名之外,一般还有字、号,别号;帝王有姓名、年号,去世后还有谥号、庙号;有的人皈依佛、道教后,还要另起法名。一般应选最为人熟知的名称为规范形式,为非规范形式建立相应参照。 B)统一题名。统一题名的作用是将目录中具有不同正题名的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和译本集中在一起。它虽然不是必备的著录项目,但对古籍编目的意义不可低估。古籍在漫长流传过程中,经过各代学者的注、疏与从各个视角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诠释,以致一版再版,题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拥有不同题名的情况不在少数。设立统一题名,可以更好地发挥目录的汇集功能。 C)丛编题名。古籍中丛编不少。《中国丛书综录》共著录有2797种。丛编规范的建立,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入口。 4.2主题规范控制: 目前尚无专供古籍使用的主题词表。OCLC和RLIN使用四部分类法作为标引系统,但都只是权宜之计,适合古籍标引的主题词表有待我们去开发。 5结语 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远不是图书馆自动化的目的。书目数据库仅限于提供书目信息,在资源共享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够的。尤其是古籍,由于复本量小,读者掌握了书目信息,却见不着文献本身,只有望洋兴叹。所以,古籍书目数据库只是迈向自动化的第一步,开发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是进一步满足读者需要的必由之路。可见,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大有可为,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目前,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图书馆的热门话题,它将对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计划涉及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务必找准自己在这一计划中的位置,在接收外来信息的同时,必须积极组织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上网。否则,就会成为别国倾销信息的场所,变成所谓“信息盆地”。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应该紧紧抓住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契机,争取早日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的“中国号”货车。 参考文献: [1] 褚青.中文文献数据库的构建理念.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4,(3-4):15-20 [2] Cataloging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Chinese Rare Book Records in Machine-readable Form. RLG International Union Catalog of Chinese Rare Books Project. [3] 黄铁军.警惕我国成为 信息盆地 .光明日报,1996.6.24(6) [周秦:北京大学图书馆。] 原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