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宋代文献学研究》三家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乃和 王绍曾  参加讨论
刘乃和序
    近年来,文献学的研究有所发展,也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包括通论和专科的文献学,但比较细致深入的断代文献学研究,还很少有专著。
    张富祥同志撰写的《宋代文献学》是一部专写宋朝的综合性的文献学专著。书中分述历史编纂学、方志编纂学和类书、丛书的编纂等等。论述内容,包括书籍文献和金石文献。全书着重对文献学中的目录、校勘、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版本等诸多方面,以及与文献学密切相关的文字学和图谱学,都分类进行探讨。
    写作方法,是用断代研究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总结宋人的文献工作,展示两宋时期古典文献学的多方面的成就,弥补了过去文献学研究的某些空白。
    作者注意到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和理论性说明,每章开始都有对相关学术起源和发展情况的简论;大部分篇章在最后都有对前人文献学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学术性较强。每类的探讨,都注意吸收並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並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比前人的研究多有提高。
    全书体例完整,线索分明,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分析深邃,文笔流畅,是对宋代文献学的较全面叙述和总结,並有所创新,确实难能可贵。
    宋代文献学继承汉唐,开启明清,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有了这部较完善的《宋代文献学》,对中国文献学的全面研究和探索,能起重要作用。确实是一部有价值的专著,今特为推荐,请予考虑。
    刘乃和 1995年5月22日
    【附记】此序原为先师刘乃和先生为本书初稿所写的推荐意见,原题《对张富祥同志<宋代文献学>的推荐书》。先生生前曾有意主编一套中国文献学史,拟断代为书,分工撰写,由先生总其成,并已作过一些初步的筹划。蒙先生信任,本书初稿亦得预列其中,并多得先生赐教。后因经费等困难,全编撰写工作未能展开,本书遂亦失去出版机会。事隔十年,掇拾旧稿,重加删补,书名及内容均已有所变化。遗憾的是,值本书最后定稿之日,先生已归道山七年零五个月,思之怆然。后学不敏,谨将先生推荐书原文移录于此,称序以志思念,并以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张富祥2005年10月16日于泉城
    王绍曾序
    宋代是我国文献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上逾汉唐,下启明清,在学术史、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张富祥同志的《宋代文献学研究》全面系统地概括一代的成就,加以细密的讨论和总结,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对张富祥同志的这部书稿,总的印象是叙次全面,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眉目清楚。文献学的范围本来就很宽泛,我所想到的各个方面,书稿中都作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目录、校勘、版本、考证、辨伪、辑佚等各个领域,传统上视为校雠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作者都作了重点处理,并突出宋代的特点,是非常恰当的。宋儒的经典注释之学,大不同于汉唐,这也影响到史注、诸子注和诗文集注。与经典注释关系密切的小学,宋代则已分化出《说文》学、六书学、今音、古音、等韵学等不同的流派,使学问愈来愈细密。金石学在宋代还是一门崭新的学问,图谱学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作者都各辟专章作了较系统的阐发,都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文献学事实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术,采用断代与分类相结合的办法,把各项知识和技能统于一编,相信会对各方面学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从事古汉语和古代文献学教学多年,并熟悉宋代的历史和文化。从谋篇布局到具体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不但学风扎实,功夫深厚,而且在整理有关史料、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理论性和方法论的说明。由于作者先已对宋代文献大家郑樵、朱熹、王应麟等的成就和贡献,作过一定深度的专门研究,发表了一部分成果,这就为本书的结撰准备了条件。鉴于目前在古代文献学的研究上,还缺少较为细致的断代性专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中青年学者从事国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工作,所以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书。希望学术界在此之后,写出其他朝代的断代文献学,为中国文献学史研究开一新局面。
    王绍曾2005年9月12日
    吴怀祺序
    说起来,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1993年,当时,张富祥同志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文献学,学有所得,特别是在宋代文献学领域内,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他将其所论,结集成《宋代文献学散论》一书,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论文涉及文献学的各个领域,显示出作者在文献学上的功底和见识,为他的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了他寄来的书,引发了一些想法,后来又为他计划撰写的宋代文献学书稿写了一些意见。现在富祥同志写出了《宋代文献学研究》一书,他执着的学术探索,我很受感动。
    我先前看过本书的一部分初稿,现在又仔细阅读了定稿的《绪论》部分和其他一些重点内容,知道作者已对初稿作了不少删补和改动。因历时多年,作者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所以这本书不是旧论重编,而是有新的思考;同时在材料的组织和体例上,现稿也比初稿有很大改善,更为条理了。这里先对作者的研究谈几点感受。
    一、在整个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过程中,确立宋代文献学的地位。其《散论》已指出,两宋时期是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时期,认为这一时期的文献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散论》所收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这篇文章把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分成先秦、秦汉至唐初、中唐至明中叶和明中叶至清中叶几个阶段;对于近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归纳为“新史学”与近现代文献研究、“新考据学”与古籍整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文献研究的理论指导等几个专题,展开讨论。现在的《宋代文献学研究》一书,开篇便是中国文献学的“先宋源流”,从中国古代文明产生谈起,进而分析“文献”、“文献学”等问题,认为古典文献学溯源于孔子,在历代文化学术变动过程中向前发展。由于是概括的叙述,所以没有完全沿用以前的分期方法,而大致按朝代顺序略作说明。作者说:“大致说来,传统文献学以校雠为主,在隋唐以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而到了宋代,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开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由此把宋代文献学与整个传统文献学发展史联系起来,在为宋代文献学作定位后,进而阐明宋代文献学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研究显示宋代文献学发展的规模与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脉络,这一思路是清楚的,符合学术研究的一般要求。
    二、拓展视野,力求从文化史、学术史研究的层面和高度上,理解、看待和研讨断代文献学史。在这方面,作者的研究取径突出了这样几点:一是从宋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宋代文献学发展的有关问题,强调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文献事业的影响;二是从汉唐文化和两宋文化的变动、互动,以及汉、宋、清三个时代学术主流的比较观察,论述宋代文献学的特点和成就;三是总体的研究与分类的研究相结合,在看到宋代文献学研究“多向度、多层次”展开的同时,又注意到文献学内部各门类之间变化的相互影响,并认为宋代文献学的发展又成为“促进文献事业发展的内在学术依据和基础”;四是文献学的理论、方法的探索与文献具体的成就分析相结合,特别注意到从学术流变思考文献学的发生、发展,看到文献学在不同流派上反映出思想上的分别。这样以联系的观点作综合性的研究,可以把宋代文献学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其中有一些问题,如作者在《散论》中曾谈到,朱熹的文献之学“是围绕他的理学而展开的”(60页),但当时只是提出问题,没有展开论说。今书增加学术史内容,看到宋代的儒学转变、理学与新学的变动,引发出辨伪的思潮,从而使宋代辨伪的广度、深度都超过前代,这便有助于从文献学的角度加深对宋学的理解。
    三、关于文献学自身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这方面的研究一向较为薄弱。如作者所说,有一种看法值得商榷,即在一些人看来,文献学似乎只是古籍整理层面上问题,技术多、思想少,处在学术史的边缘。因此本书把文献学作为涉及所有学术领域的一大门类来研究,提出了一些文献学中的理论问题,并能作出独立的思考。作者在这方面的基本思路,我以为是对的。作者说,这本书的研究不可能完全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定义传统的文献学,所以大体依据通行的理解,以过去所称校雠学的内容为主。富祥在考察近代学人对文献学的理解时,指出:可以说是古代尚无所谓文献学,然质之古人实有的学问,实寓于校雠之中的文献之学是发达的。我以为,在这里他涉及一个重大问题,即:20世纪的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近代学科,与古代的传统学科不能等同,因此,在研究史学以及相关的学问时,要十分注意其中的差别,以免削足适履。我在讨论20世纪的史学时曾谈到这个问题。这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富祥有自己的思考,可谓好学深思之士。
    《宋代文献学研究》是断代的文献学研究,但全书研究中的每一个大类都有一个历史的视角,论及目录学、校勘学、注释学、辨伪学、考证学、金石学、图谱学、辑佚学、版本学以及有关的小学问题,注意分析源流与特点,可以看作是对宋代文献学的一次全面总结。作者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囿于成说,并重视对文献资料的考订。本书初稿原有编纂学的部分,叙及宋代史学文献、方志文献、科技文献、宗教文献及类书、丛书、文集、笔记的整理和编纂等,且篇幅较多。现在富祥出于体例等方面的考虑,都撤去了,只在《绪论》中举要式地提及相关文献。其实这一类内容还是很需要深入研究的。如宋代的科技文献,富祥是作为宋代文献的一大宗来认识的,又注意到文献与一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关系。英国的科技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科技发展的焦点在宋代,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宋代。宋代科技进展对宋代文献的影响,富祥深有体察,所以他在谈到宋代文献事业兴盛的条件时说到,“印刷术的发明和流行对于文化的普及功德无量”。希望富祥不要舍弃这部分旧稿,今后继续研究,增润加工,相信还会出新的成果。
    本书在学术方法论问题上,也有自己的思考,采用了“分类论述的方法”,《绪论》中有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他又特别提出要以史学的方法来研究文献学,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在分类论述的前面,对宋代文献学变化有一个总体的思考,分成若干阶段,还是有好处。北宋以仁宗庆历之际来划分前后期;南宋以高孝光宁四朝为前期,此后为后期。这样划分,对认识宋代文献学的变化也许有帮助。这只能作为参考意见,不一定对。
    在通论、概述、专项、专科式的文献学研究有较大进展情况下,如《宋代文献学研究》这样断代式的文献学研究,颇有特色,所以我愿写上几句感言,作为文献学讨论中的一次发言。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文献学研究的园地又添新枝。
    吴怀祺 2005年10月
    作者简介:刘乃和(1918-1998),男,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王绍曾(1911-),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怀祺(1938-),男,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