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敦煌诗歌疑难俗词考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魏景波魏耕原 参加讨论

     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叙录辑校敦煌诗集诗钞及散见于经头卷尾零散诗篇,凡1925首(句),这是目前所能见到收录最全的敦煌诗歌集。本文以此为文本,仅就其中疑难口语俗词,考释其难词疑义。凡敦煌诗均先标明该书页码,凡作者佚名者则空缺,并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唐人笔记、变文等佐证其义。
     1.认,比喻动词,犹言似、如,好像的意思。
     页423李翔《涉道诗·秋日过龙兴观墨池》:“独登仙馆欲从谁? 闻者(有)王君旧墨池,苔藓已侵行履迹,洼坳犹是古来规。竹稍声认挥毫日,殿角阴疑洗砚时。”“竹稍”二句说:龙兴观竹子摇动的窸窣声,就像王君当年纸上挥毫时的声音;宫观殿角阴凉处,就像当年王君洗砚时的光景。“疑”有似、如义,两句“认”与“疑”对举,其义亦当相同。“疑”的似义,如页220无名氏《寒食篇》:“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来疑神女,即来似神女。时贤考证,李翔为9世纪前中期人,即晚唐时代。而用作似、如义的“认”,则出现于中唐,为流行口语俗词。
     如孟郊《听琴》:“前溪忽调琴……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诗写“听琴”,所谓“宫徵声”非指琴声,而是微风吹衣的声音所引起听觉上的错位,故用“亦”给予指示:也好像宫徵声,即琴声。李绅《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海使迷奔辙,江涛认暗雷。疾飘风作驭,轻集霰为媒。”这几句写波浪及风雪大作,后三句均为比喻,次句言江涛的轰响好像“暗雷”——即海神使者奔驰的车轮声。
     “认”的“好像”义,在中唐只是偶或出现。到了晚唐,使用就广泛得多了。见于杜牧、许浑、薛逢、许裳、方干、罗绍威、罗虬、周朴、韩惺、李中、归仁、崔橹、高骈诗中,此不赘。鱼玄机《代人悼亡》:“曾睹天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娥眉。”前句中的“想”,与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想”同义,均为“似”义。“娥眉”借指亡妻,次句谓柳叶似亡妻的蛾眉。这两句把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一句化为两句。《鱼玄机诗编年译注》85页说是“看见盛开的桃花就想起美好的容姿,看见迎风的杨柳就认识细长的蛾眉”,则不明“认”有似、如义。“想”与“认”对文,其义亦同。
     “认”之“似”、“如”义,在文献上出现较晚。就目前调查看,出现至晚当在中唐。“认”字此义,未见于各辞书。“认”的常义,有认为、看作的意思。据《汉语大词典》所引词例,似乎最早出现于南宋。其“看作”义当从“如”、“似”义引申而出。综上所析:《全唐诗》凡用“认”字共235例。“认”之似、如义,中唐仅出现5例,晚唐增加到20例。若从这一个案的发展轨迹来看, 晚唐诗在使用口语词方面,显然有了大幅度的增强,似乎与中唐有所区别,而与盛唐就迥然悬隔。
     2.认,犹言寻,寻找的意思。
     页458张祜《答柳宗言秀才》:“南下天台厌绝溟,五湖波上泛如萍。 沙鸥自戏为踪迹,野鹿多惊是性灵。任子偶垂沧海钓,戴逵虚认少微星。”少微星,一名隐士星。后指称隐居之士。如唐人牟融《送沈翔》:“清朝尽道无遗逸,当路谁曾访少微。”张祜诗的“少微”亦为此义,而此句似用“雪夜访戴”事,经宿而至,造门不前,所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事见《世说新语·任诞》。造访者为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而戴逵则为被访。倘若此言不谬,则此诗人物误倒,“少微”应指戴逵,他是当时著名的终身不仕的处士。而“虚认”者则为王子猷,是他空跑了一趟,而非戴逵。“虚认”,犹言空寻,白白地寻访。此二句说,柳秀才偶然去钓鱼,我寻访未遇。故谓之“虚认”——白跑了一趟。若把“认”当作一般义,看为“白白地认识”,则对柳秀才大为不恭了。“认”的寻访义,大概亦始见于中唐。
     《敦煌变文集》卷5《维摩诘经讲经文(三)》:“直须认取速行行, 不请无端恋意情。”“认取”犹寻取、寻找。《云谣集·柳青娘》:“青丝髻绾脸边芳,淡红衫子掩酥胸,出门斜拈同心弄。意恛惶,故使横波认玉郎。”观其过片“叵耐不知何处去”,则知“认玉朗”,即寻意中人。
     “认”的寻觅义在初、盛唐未见,当开始出现于中唐,晚唐应用更为广泛。由此可以看出,中晚唐诗歌更具口语化趋向。这一个案特性,也显示出近代汉语其所以从中晚唐肇始的原由,“认”的本义为认识、辨别,寻觅义当从本义引申出来。
     3.都来,犹言向来、从来。
     页853阙题四首其三:“都来人身极难求,中就尼僧不解羞。 直至爱他[□]钱汉,被他奔逐□自尤。”其四:“都来不是爱他汉,直至如今不相看。早晚归到清净处,且是前生业缘牵。”页942阙题:“请得二人交勘经,都来不肯意专精。 斋时趁食着行坐,喫了身心乱东西。”以上三诗的“都来”显为唐人口语。关于“都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页394该条释为“统统”、“不过”、“算来”,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页450释为“总共,总是或完全;算来”,《汉语大词典》和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均同两家之说。施之以上三例,前二例均不协,只有后例“都来不肯”,可看作总是不肯,或者是不肯,亦可看作从来不肯。
     “都来”,有向来、从来义。前两例其三“都来人身极难求”,言向来人身极难求,意谓向来极难了解人的本心。其四的“都来不是爱他汉”,言向来不是爱他汉。“都来”此义亦见于《全唐诗》,如秦韬玉《寄李处士》:“世途必竟皆应定,人事都来不在忙。”言向来不在忙,或从来不在忙。又《问古》:“大底荣枯各自行,兼疑阴隲也难明……都来总向人间看,直到皇天可是平!”两句意谓向来人间不公平。卷769无名氏佚句:“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言向来消帝力。
     另外,《敦煌变文校注》页975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自家缝绽由(犹)嫌拙,阿那个门兰肯索伊。慈母意,总恩怜,护惜都来一例看。”言呵护得向来同等看,或总是一例看。页1103《金刚丑女因缘》:“争那就中容貌羞,交(教)奴耻见国朝臣。心知是朕亲生女,丑差都来不似人。”言丑陋得向来不如人,或总是不如人。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页450页释为“算来”, 因文中描摹此女其丑无比,不存在“算来算去”问题;仅就此句看,其义置之句中亦勉强欠稳,不如向来、从来义长。
     4.与,似,如,好像的意思。
     页682《寓兴》:“心与浮云去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汤(荡),吹向南山又北山。”“心与浮云”的“与”,看作连词亦可,此视为心如浮云,又似更长。页707《青海卧疾之作》:“数日穹庐卧疾时,百万投药力将微。 惊魂漫漫迷山路,怯魄悠悠傍海涯。旋知命与浮云合,可叹身同朝露晞。”“旋知”句的“与”字,看作连词则语意阻涩不通。“同”有似义,对文的“与”义当亦相同。唐人此类对偶不少,如岑参《寄青城龙谿奂道人》:“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两句谓身心如同白云清溪一样淡泊清静。又《太白胡僧歌》:“心将流水同清静,身与浮云无是非。”陈铁民等《岑参集校注》394页注14说:“将,犹‘与’。这两句说,胡僧超脱于尘世之外,身心如流水一般清净,像浮云一样无所谓是非。”其“与”字单用者,如王维《汉江临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113页注4谓此两句说:“襄阳风景好,愿与山翁一起,留在这里酣饮。”于作者可称“留醉”,称当地山翁则不顺,此不明其有“似”义所致。此当言可在襄阳留醉,如晋人山简那样自由自在。杜甫《洗兵马》:“司马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萧涤非《杜甫诗选注》108页注16说:“气与秋天杳,气概和秋天一样的高远,形容为人开朗。”聂石樵《杜甫选集》116页注9则说:“言其气度如秋空之明朗高远。”后者似更稳切。又《八哀诗·故司空王公司礼》:“千秋汾阳间,事与云水白。”《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685页注29:谓其人“宜有显绩,历千年如云水之白矣”。即释“与”为“如”。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与”、“如”对文义同,其似、如义最为显豁。
     “与”之如义训见《广雅》。《经传释词》卷1 例举《墨子·兼爱篇》:“若大国之攻小国也……此天下之大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此天下之害也。”以为“又与”,犹“又如”也。孙诒让《墨子间诂》亦采其说。《汇释》431该条,唐诗仅举韦应物《郡内闲居》“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一例,“与”一作“如”,以为“与”为如义。说此二句“言身虽为郡使,心则如庐山之缁流也”,所言甚是。
     5.何假,犹言岂劳、何用,表示不用、用不上的意思。
     页707《青海卧疾之作》:“旋知命与浮云合,可叹身同朝露晞。男儿到此须甘分,何假含啼枕上悲。”言不用含啼以悲。
     此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却每见于唐诗中。如李峤《马》:“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言不用唐成公。崔颢《相逢行》:“使君何假问,夫婿大长秋。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何假问,犹不用问。卢象《青雀歌》:“啾啾青雀儿,飞来飞去仰天池。逍遥饮啄安涯分,何假扶摇九万为!”“何假”谓何用,哪里用得上。杜甫《信行远修水筒》:“讵要方士符,何假将军盖?”“讵要”与“何假”对举义明,义同上。白居易《春日闲居》:“岂徒畅肢体,兼欲遗耳目。便可傲松乔,何假杯中渌。”言用不上酒来解闷。李德裕《伊川晚眺》:“桑叶初黄梨叶红,伊川落日尽无风。汉储何假终南客,角里先生在谷中。”言立太子用不上商山四皓。王梵志《隐去来》(359首):“对镜息贪痴, 何假求高士。”项楚《王梵志诗校注》838页注5云:“何假:勿须,不必……《北史·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其义亦同上。
     6.转,犹言渐、稍,逐渐稍稍的意思。此与益、更义有别。
     页106《咏白露八月节》:“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言天气逐渐天高气爽。页110虞世南《怨歌行》:“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转”、 “稍”对文义同,“恨转深”言恨渐深或恨稍深。页206 魏奉古《长门怨》起首二句:“长门桂殿倚空城,每至黄昏愁转盈。”言愁渐多。“转”释作“更”、“益”,则与上文失去照应。页709《秋夜望月》:“皎皎山头月欲低,月厌(压)羁愁睡转迷。”谓睡更迷,则不通,只能释作睡渐迷。页712《晚秋羁情》:“自怜销瘦衣渐宽,谁念恓惶心转窄。”“转”、“渐”对文义同,此言心渐窄,或心更压抑。页724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八拍》:“当初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学他刺血作得书,书上千重万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煞无远近。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阶达方寸。”言雁渐怕人。
     其义源渊有自,在南朝诗中便可看到端倪。如谢腆《后斋迥望》:“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转成惟,秋荐渐如盖。”中唐用例渐广,仅元稹诗便可多次见到。如《生春》其十八:“何处生春早,春生老病中……又添新一岁,衰白转成丛。”言白发渐多。又《大觜乌》:“巫言此乌至,财产日丰宜。主人一心惑,诱引不知疲。转见乌来集,自言家转孳。”言渐见乌鸦来多,自以为家财会更加滋增。末二句两“转”字,义当有别。又《遣兴》其三:“孤竹进荒园,误与蓬麻列……严霜荡群秽,蓬断麻亦折。独立转亭亭,心期凤凰别(识别)。”言孤竹渐高,亭亭独立。又《月三十韵》:“上弦何汲汲,佳色转依依。”言上弦月色逐渐依依可人。
     《汉语大词典》把“渐渐;更加”混合,所举书证《百喻经》和韩愈诗,均可释为“更加”,而不能释为“渐渐”。
     7.许,犹言一样、一般,和……一样、和……一般的意思。
     页417李翔《涉道诗·顶湖》:“万仞峰头凿一湖, 更谁来此用功夫……往往风波闻下界,时时花雨护仙都。碧莲洞口人偷说,知似车轮许大无?”言山顶小湖谁能知道像车轮一样大吗?页731刘长卿《高兴歌》:“有胆浑论天许大, 太山团著小于心。”天许大,犹言天一样的大,天一般的大,即和天一样大。杜甫《野人送樱桃》:“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汇释》342 页释为“这样”或“如此”,《唐五代语言词典》亦同。依乎此,杜诗的“讶许同”,即谓惊讶如此相同,虽不失诗意,却欠些圆融。此似应言面对万颗樱桃,惊讶它们一样的大小。“许同”正是对“匀圆”的赞美。把“许同”释作如此相同,未免带些“模糊性”。
     《唐五代语言辞典》396页谓刘长卿诗“天许大”的“许”,为“助词。 用于名词之后,表示比况”,即谓像天一样大,而“一样”则为代词,有实际含义,并非为无义的“助词”。其所证另两例,亦可作如是观;《旧唐书·侯君集传》(第8册第2513页):“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快。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以见排?’‘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来,逢屋许大嗔,何能仰排!’”言遇到像屋子一般大的嗔怒。《祖堂集》卷13“招庆和尚”;“我若将一法如微尘许与汝受持,则不得绝。”“如微尘许”,言如微尘一样。均为复指代词,而非助词。
     8.向来,犹言近来,指相隔不久。
     页103《卢相公咏廿四气诗·咏小满四月中》:“小满气全时, 如何靡草衰……杏麦修镰钐,锄苽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此写初夏,言田间近来只有苦菜开花。
     此义已见于《汇释》408页该条,凡举两证:“杨万里《次昌英主簿叔雪》诗:‘向来一雪亦草草,天知诗人眼未饱。相传南风为雪骨,此言未试吾不晓。昨日忽惊冬作春,暖气吹人软欲倒。’此向来与昨日不远,当为近来义。《阳春白雪》三,万俟雅言《木兰花慢》词:‘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此亦相距无多日之意,亦当为近来义。”万俟咏,字雅言,活动于南北宋之际,早于杨万里。而“向来”的“近来”义,其实在300多年前的盛唐就已出现。
     “向来”还有过去义,可分两类。一类是指从过去到现在,犹言从来、一向,如王翰《飞燕篇》:“歌舞向来人不贵,一旦逢君感君意。”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别》:“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向来乘时士,亦有能奋飞。”此类与今语无异,无用备举。另一类是专指过去、从前,不包括现在。张籍《逢故人》:“山东一十馀年别,今日相逢在上都。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言说尽过去无限事。吴融《从祠》:“何必向来曾识面,拂尘看字亦凄然。”言何必过去曾认识。韦庄《北原闲眺》:“欲问向来陵谷事,野桃无语泪花红。”这类“向来”,与“从来”、“一向”义有别,均为“过去”、“从前”义。
     《汉语大词典》谓“向来”有5义:刚才、立时、后来、从来、从前。 其前两义即采之《汇释》,其“近来”义未被采录者,或因其书证不足。看来,“近来”义于唐宋诗词中不绝如缕,似当补入。
     9.长头,即长长,犹言常常;或者为长久的意思。
     页703《咏物诗十六首·石人》:“长头叉手李陵边,直疑将心尽百年。 不避雷风及白雨,唯愁红(洪)水有(又)韬(滔)天。”此诗带有拟人化写法,“长头”释为“常常”,似比“长久”义更有意味。
     李颀《魏仓曹东堂柽树》:“爱君双柽一树奇,千叶齐生万叶垂。长头拂石带烟雨,独立空山人莫知。”长头拂石,言常常拂石。王建《织锦曲》:“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徐澄宇《张王乐府》103页注说:“长头,丝头。”未确。《汉语大词典》释为“领先的人”, 《唐诗大词典》释为“唐代的一种工头”。此四句一气读下,均就“大女”而言。而且观其下文“回花侧叶与人别”,则“起样”应为“大女”事。此当言大女常常新起花样。王梵志《家中渐渐贫》(38首):“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长头爱床坐,饱吃没娑肚。”言常常爱在床上坐。项楚《王梵志诗校注》156页注2:“长头,长时,久久。”稍欠稳。又《吾死不须哭》(261首):“只愿长头醉, 作伴唤刘伶。”言只愿常常醉。又《你道生胜死》(262首):“长头饥欲死,肚似破穷坑。”言常常饥得要命。又《富儿少男女》(272首):“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著,长头草里蹲。”义同上。项楚《敦煌文学丛考·王楚志诗释词》624页“老头”条,谓以上王建、王楚志诗的“长头”,“皆为长时义,‘头’亦为词尾,不为义,与‘老头’的‘头’相同”,似可商。
     10.端居,犹言独居。
     页406高适《秋日言怀》:“端居值秋节,此日益愁新。寂寞无一事, 蒿莱通四邻。闲(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此诗起首即言独居遇秋节,观其寂寞无事,闭门闲居,则“端居”为独居义无疑。
     其“独居”义见于《全唐诗》者,如张九龄《听筝》:“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观其“无绪”,则“端居”犹言独居。又《登荆州城楼》:“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言独处时便登楼面对山林。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又《远使海曲春夜多怀》:“长啸三春晚,端居百虑盈。”以上两例“独居”义尤显明。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陈铁民《王维集校注》434页注2:“端居:平居,犹言平时、平素。”亦通,但似未若“独居”义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62页注4:“下句便直率地表明这样平居闲处,有负当前‘圣明’之世。”《汉语大词典》释为“端居”为“平常居处”。还有释为“平居”或“安居”。此当谓独居,指隐居闲处。高适《秋日作》:“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此言独居愁辛。故“值秋节”则“更愁辛”。韦应物《朝请后还邑,寄诸友生》;“闲閤寡喧讼,端居结幽情。”又《沣上寄幼遐》:“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均谓独居、独处。李山甫《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义同上。
     其“端居”之独居、独处义见于先唐文者,如《梁书·傅昭传》:“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其见于唐人小说者,如《太平广记》卷452沈既济《任氏》:“任氏不欲往,曰:‘旬月同行,不足以为欢,请计给粮饩,端居以迟(等待)归。’”又卷487蒋防《霍小玉传》:“其后年春, 生以书判拔萃登科,授郑县主簿。至四月,将之官……因谓玉曰:‘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固请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
     11.里许,犹言里边、当中、其中。
     页704《咏物诗十六首·钱》:“兄弟四人同一椁,各自别房安置着。 里许有个古人名,万代流传皆不恶。”言里边有个古人名——孔方兄。
     其义见于《全唐诗》有两例,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旁边醉客来。”言秋风里边杏花开。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136页注2:“里许,犹吴语之‘里厢’。许,语助词。”里厢,即里边的意思。许,非为语助词,当为表处所方位名词。温庭筠《南歌子词》:“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言里边原来别有人。以上里边均亦可看作“其中”、“当中”义。
     《敦煌变文集》卷3《燕子赋》:“随便里许坐,爱护得劳藏。”言随便里边坐。
     “里许”当始见于中唐,《唐五代语言词典》首例证以温庭筠词,看来应向前推进一个世纪还多。《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当补入。
     12.谁谓,犹言岂料,哪里料的意思。
     页409高适《与崔二有别》:“大国多任士,明时遗此人……逸足望千里, 商歌悲四邻。谁谓多才富,却令家道贫。”言岂料多才却家贫。
     谁谓,不是谁个认为,亦非哪能认为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唐五代语言词典》均未收此词,其至晚在初唐就已出现,而且在唐诗中屡见。
     卢照邻《酬张少府京之》:“谁谓青衣道,还叹白头吟。”青衣道,指蜀中道。此言哪料在蜀中道上,还有白头人之叹。王勃《秋江送别》:“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谁谓(一作“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言哪料独自含愁却无人能见。“谁谓”比“谁为”义长。张九龄《荆州作》:“谁谓诚不尽,知穷力亦殚!”李白《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杜甫《绝句漫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萧涤非《杜甫诗选注》169页注11:“谁谓,犹哪知道。”又《相逢歌赠严二别驾》:“黄昏始扣主人门,准谓俄顷胶在漆。”白居易《紫藤》:“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张祜《悲纳铁》;“长闻为政古诸侯,使佩刀人尽佩牛。谁谓今来正耕垦,却销农器作戈矛!”胡曾《咏史诗·故宜城》:“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其义均同。
     13.何劳,犹言何必劳驾,不劳,用不上的意思。
     页545释玄觉《又真觉(和尚)偈》:“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何劳向外夸精进。”
     《汉语大词典》释其义为“犹言何须烦劳,用不着”,证以《三国演义》和李渔戏文,其词其义其实在唐代就出现了。杜甫《寄司山人十二韵》:“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言头发已经稀少,就用不上变白了。
     14.查,第一人称代词,犹言咱。今关中东部和北部,以及陕北方言均谓我为“查”。
     页383宋家娘子《闺情为落殊蕃陈上相知人》:“自从沦落到天涯, 一片真心恋着查。憔悴不缘思旧国,行沛(啼)只是为冤家。”恋着查,言恋着咱,恋着我。
     今陕西方言“咱”和“我”有区别,前者带有自夸自耀意味。此诗的“查”,亦复如是。《汉语大词典》证“查”为第一人称代词义,例举章太炎文,时太晚。
     15.常日,犹言往年、当年。非平时义。
     页393高适《答侯大少府》:“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常日”与“晚年”对举,相反见义,言往年爱好读书。
     苏颋《先是新昌小园……》:“斗蚁闻常日,歌龙值此辰。”闻常日,犹言闻往日,观次句“值此辰”自明。高适《答侯少府》:“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常日”、“晚年”对举,则言昔日好读书。权德舆《李韶州著书常论释氏之理……》:“常日区中暇,时闻象外言。”义同上。又《中书送敕赐斋馔戏酬》:“常日每齐眉,今朝共解颐。”观次句“今朝”,则“常日”为往日义。白居易《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作者时为河南尹,故自谓“老尹”。既“知之久”,则“常日”谓昔日,且与“今秋”对举。姚合《送李传秀才归宣州》:“常日登楼望,今日送客行。”“常日”亦与“今日”对举,义同上。崔液《上元诗》:“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李商隐《漫成五章》:“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言尽管往日多轻薄。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32页该条,唐诗仅举中唐一例:白居易《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看来此义,至晚从盛唐就已出现。
     16.要时,犹言需时,指需要的时候。
     页462苟鹤《菊》:“锄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辛苦避兰荪。也销造化无多事, 未休阳和一点恩。生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近金樽。”言需时还允许进酒杯,指喝菊花酒。
     17.解没,犹言定不、会不。
     页744《奉答》:“纵使千金与万金,不如人意与人心。欲知贱妾相思处, 碧海清江解没深。”言碧海清江会不深,或定不深。
     18.言将,犹言以为。“将”为词缀,无义。
     页744《思佳人率然成咏》:“直为烦怨不出门,言将白日是黄昏。朝夕上(尚)犹都不觉,秋冬谁更辨寒温!”言只为相思烦怨不出门,所以把白日当作是黄昏。
     刘肃《大唐新语》卷6:“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
     19.争得,犹言赢得。
     页649《宫词》:“不出闺闱三四年,卷廉(帘)唯见四时天。 如今歌舞浑新去(法),争得军(君)王换(唤)眼前。”言赢得在君王前献舞。
     20.随,犹言满,尽。
     页718《逢故人之作》:“故人相见泪龙钟,总为情怀昔日浓,随头尽见新白发,何曾有个旧颜容!”随头,犹言满头。
     21.殊未,犹言犹未、尚未,还没有的意思。
     页225《春日相饯一首》:“相送至河良(梁),相思殊未央。”言送至河梁,别情还未尽。页395高适《涟上别王秀才》:“飘摇经远道,客思满穷秋。 浩荡对长涟,君行殊未休。”言君行还未止。又页411 《奉寄平原颜太守并序》:“赋诗感知己,独立争愚蒙。金石谁不仰,波澜殊未穷。”页683 女道士元淳《闲居寄杨女冠》:“仙府寥寥殊未传,白云尽日对纱轩。”695页岑参《寄宇文判官》:“如(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22.般般,犹言种种、样样。
     页296苏癿《青(清)明日登张女郎神》:“寒食尽,青(清)明旦,远迎香车来不断……公子王孙一队队,管弦歌舞几般般。”言管弦歌舞几样样。页381 《十二月诗》:“十二月仲冬冬雪寒,戎衣造得数般般。”言军衣做得数种种。
    原载:《敦煌研究》2006/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