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三家《南唐书》传本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杨恒平 参加讨论
《南唐书》有胡恢、马令和陆游三家,胡书传本甚稀,唯马、陆二书盛行于世。今人对《南唐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南唐史事,对其文献价值的研究较少。因而,对之考镜源流,探索其流传及版本情况,有助于人们对三家《南唐书》的深入了解。
    一、胡恢《南唐书》的流传情况
    胡恢《南唐书》今不存,据史料所载,仍不难发现胡书流传的潜伏踪迹。与胡恢同时期的苏颂曾见过胡书,但未见全帙,仅论及胡书之凡例不妥处,对胡书的史料来源及卷数等没有记载。 马令《南唐书》中只字未提胡书,当未见胡书。陆游《烈祖本纪叙论》所论直引苏颂观点,亦当未见。或胡恢一生穷困僚倒,疑其书仅有稿本传世。
    元人戚光校陆游《南唐书》并作《音释》,未见一处引用胡书,疑亦未见。元张铉《新旧志引用古今书目》云:“《南唐书》,宋胡恢、陆游。” 依此,新、旧志所引《南唐书》非胡即陆,即必有引自胡书者。所谓旧志,包括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等。今《景定建康志》称引自《南唐书》者有六处,《景定建康志》所引除有一条见于陆书外,余者皆不见于陆书;《至大金陵新志》称引自《南唐书》者有四处,所引皆见于陆书。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南唐书》:‘杨行密据宣州,孙儒围之,五月不解。行密将台蒙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军得不困,卒破孙儒。’”
    案:此引文与马书、陆书皆不同。马书卷二十九《马殷传》载:“殷初为儒禆将,儒杀宗衡,自将其兵,取高邮,逐杨行密。行密走宣州,儒以兵围之,久不克。遣殷与建峰掠食旁县,儒战败死。”考古人虽多有意引之例,该段文字行文与马书不合,当非意引,疑乃胡书原文。
    《景定建康志》卷十九:
    “《南唐书》云:‘汪台符上书陈民间利病十余条,烈祖善之,而宋齐丘疾其才,因使亲信诱台符痛饮,推沈石城蚵蚾矶下。’”
    案:马书卷十四《汪台符传》载:“台符上书陈民间利害十余条,大率以富国阜民为务。烈祖善之,而宋齐丘疾其才高,屡为诋訾。台符由是不平,齐丘始字超回,台符贻书诮之曰:‘闻足下齐大圣以为名,超亚圣以称字。’齐丘大惭,改字子嵩,因使亲信诱台符乘舟痛饮,推沉石城蚵蚾矶下。”马书较《景定建康志》所引为详,此引疑非出自马书。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
    “《南唐书》云:‘先主建号,即金陵府为宫,惟加鸱尾栏槛而已,终不改作。’”
    案:此处引《南唐书》乃陆游所撰,见陆书卷一《烈祖本纪》,不同之处仅陆书云“金陵府”谓“金陵治所”。此当引自陆书。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
    《南唐书》云:‘升元阁因山为基,高可十丈,平旦阁影半江。’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
    “《南唐书》:‘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
    “《南唐书》云:‘梅颐岗相接处即谢安墓。’”
    案:上述三引,皆可在马书中找到相同或相近文字,分别见于卷五《后主书》、卷二十三《朱弼传论》和卷十三《韩熙载传》,然张氏《新旧志引用古今书目》中无马书,仅云胡、陆二书,胡书又先于马书,文字记述相同或相近并不奇怪,疑《景定建康志》所引乃胡书。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五载:“宋胡恢《南唐书》。”可知胡书在明时似仍有踪迹。明末清初,王士祯《居易录》、《池北偶谈》和《香祖笔记》也有关于胡书存世的记载。另徐乾学《读礼通考》卷八十四引《南唐书·李建勋传》:
    “建勋病且死,戒家人曰:‘时事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听人耕种于其上,免为他日开发之标。’及江南之亡也,诸贵人高大之冢无不发者,唯建勋冢莫知其处。”
    案:陆书本传:“疾革,遗令曰:‘时事如此,吾得全归,幸矣!勿封树立碑,贻他日毁断之禂。’保大十年五月卒,赠太保,谥曰靖。及南唐亡,公卿冢墓鲜不发者,惟建勋不知葬所。”马书本传:“临卒,顾谓门人曰:‘吾死,敛以布素旷野深痊,任民耕僻,不须封树。’暨甲戍之役,公卿莹域越人发掘殆尽,而独建勋以不知葬所获免。”今马、陆二书所载皆与之异,徐乾学本人“传是楼藏书甲于当代”, 疑徐书所引另有所据,或为胡书。
    可以推断,胡书在明末清初已罕传世,或酷爱藏书者奉为珍奇,不予示人,亦未可知。
    二、马令、陆游《南唐书》的刊刻情况
    三家《南唐书》,胡书不存,马令、陆游二书盛传于世,后人又将马、陆二书合刻,使得二书同放光彩。
    (一)马、陆单行本刊刻情况
    1、马令《南唐书》
    据马令自序,该书成于宋徽宗崇宁四年,《直斋书录解题》有著录,《文献通考》直袭陈说,应未见原书,《宋史·艺文志》则没有著录,然宋人诗话、笔乘如《诗话总龟》、《渔隐丛话》、《野客丛书》诸书多有引用,这说明马书在当时流传较广。现存世较早的本子乃明初刊本、嘉靖二十年姚咨抄本和明嘉靖二十九年顾汝达刻本及汲古阁旧藏明抄本。
    (1)明初刊本。
    该刊本为今见最早本子,现存国家图书馆,四册,清人单学傅旧藏。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版心题“南唐书”,书口题刻工姓名。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注文双行,遇“太祖”、“皇朝”等涉及宋室之词,空格或提行。钤印较多,有“项圣谟”、“小琅嬛福地张氏藏”等。该书字体是元刊本通行的赵体,书口所题刻工姓名,可考者如“范彦从”、“江子名”、“詹现”、“刘伯安”、“朱宗文”、“六晏”、“景舟”等,其中“范彦从”、“江子名”、“詹现”、“刘伯安”在元代中叶就开始刻书,且共同刻印过《北史》、《五朝言行录》诸书。方若蘅、单学傅认为此乃“元锲善本”,而国家图书馆著录为“明初刻本”。事实上,明初刻书亦多有用赵体者,且“朱宗文”、“六晏”、“景舟”等是明初刻工。 因而,判定此书为明初刻本较为允当。此书已非完书,所缺序目和第一卷为后人抄补。
    (2)明嘉靖二十年姚咨手抄本。
    国家图书馆有藏,二册,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注文双行,版心题“南唐书”,书口题“茶梦斋抄”。钤印“茶梦斋”等。姚咨自跋云:“正德辛已,余闻江阴叶潜夫云靖江朱生藏有宋刻马令《南唐书》,许借未往,迄今二十余年。余恒往来于怀。今年春,得主洛川张君家塾。暇日,乃出马令《南唐书》观之,云是从先公官闽时所录。余曰:‘此余二十年前求之未获者也。’遂抱疾录一过,藏诸箧笥。”傅增湘认为“所据则过校宋本也”, 书中遇“太祖”、“皇朝”等涉宋之词,空格或提行,亦犹宋刻旧式。此书卷十三《儒者传》前两页有残缺,缺二百二十四字。
    (3)明嘉靖二十九年顾汝达刊本。
    国家图书馆藏有三,一为明叶恭焕家藏本,四册,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注文双行。此书有批校,卷末有姚昭跋、叶恭焕跋,叶跋云:“予旧买上海新出版,纸精印妙,乃为贼奴所窃。隆庆壬申三月,复买以藏。”钤印“箓竹堂印”。卷末校语云:“此的系明上海椠本,‘箓竹堂印’亦不伪,惟跋语字迹恶劣耳,为昆山叶文庄公五世孙北堂。”一为周叔弢所捐,三册,白棉纸,原书半页版框高一八九毫米,宽一二四毫米,版式同上,卷末有姚昭跋,钤印有“颐志斋藏书记”、“山阳丁晏藏书”等;一为清丁丙八千卷楼旧藏,二册,卷末无姚昭跋,丁丙跋云:“明嘉靖庚戌刻本有姚昭一跋,此本脱云。”原书缺卷二十一《党与传》第一页,为丁氏抄补。钤印有“八千卷楼”等。
    (4)汲古阁旧藏明抄本。
    国家图书馆藏,朱笔批校,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无界栏。钤印有“毛晋私印”、“汲古主人”等。毛氏刻有陆书,而不刻马书,或因已有刻本在先也。
    (5)明读书坊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有二,一封面题“《南唐书》,读书坊藏校。诸名家点次,附《南唐近事》。”卷首马序皆为抄补,末题“钱塘潘之淙书”。每卷首皆题“宋马令编,明陈继儒订”,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卷末有姚昭跋。该刻本卷一、卷四、卷五卷末注文所引“徐铉曰”皆误作正文内容。书中有句读,卷十四传主名下皆有“陆作召”、卷十六末有“陆作彦卿”、卷十九有夹签“陆附晖后”等校语;另一部亦有句读,有朱笔批校,有界栏,卷末有“乾隆庚申孟秋海宁陈光键跋”。
    (6)清刻本。
    清刻本以墨海金壶本、清嘉庆十八年刻本较常见。
    墨海金壶本,乃张海鹏于嘉庆十四年校梓,马令二序后有《南唐书提要》,题为“守瓶书屋藏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黑口,无鱼尾。
    清嘉庆十八年刻本,国家图书馆存有两部,皆啸园沈氏藏版,一为黄纸本,一为白纸本,版式皆同,半页九行,行二十三字,注文双行,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卷首附《四库全书马氏南唐书提要》,卷一、卷四、卷五卷末所引“徐铉曰”亦误为正文。白纸本钤“双剑楼珍藏印”。卷末有《考异》、赵泰跋。赵跋云:“岁癸酉之杪,十峰沈君复有活字板宋马令《南唐书》之役,出其所藏影宋明刻本及近日襄平蒋氏马陆合刻本属相参校,文义显谬者改之,两可者并存之,爰为《考异》一通,以附于后。”据《考异》所引影宋明刻本与顾汝达氏刊本相校,多相合,疑二本同源。
    2、陆游《南唐书》
    陆游《南唐书》在宋时已有传本, 《宋史·艺文志》载有“《新修南唐书》十五卷”,却无撰者姓名,卷次亦与陆书不同。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云:“大名门人成文昭,字周卜,相国曾孙也。寄陆务观《南唐书》,宋椠本也,凡十五卷,与今刻十八卷编次小异。” 所云卷次与《宋史·艺文志》同,疑为一书。元天历初年,金陵戚光因纂辑《金陵志》,访得陆书,因而为之音释,博士程塾等校之,锓板与诸史并行,乃今存陆书之祖本。
    (1)明钱榖手抄本。
    钱榖手录王谷祥抄本为今存最早本子,国家图书馆藏。《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双鱼尾。钤印有“毛晋私印”、“汲古主人”等。王谷祥跋云:“余尝阅宋马令《南唐书》,未及见陆放翁书也。闻陆子虡家藏宋刻本,借而读之,夏日课农田舍,携之箧笥,因手录一帙,计百五十有六页,昉五月十三日迄六月十三日,间尝还家数日,置而不录,实二十日而告成。”书中涉宋室用字如“太祖”、“国朝”等均空格。
    (2)明《秘册汇函》本。
    沈士龙、胡震亨校刊之《秘册汇函》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注文双行,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卷十四、卷十五有墨笔批校,原书缺赵世延序及卷首题辞、卷四第七页、卷十第十一页、卷十六第十六页及卷十三第五页“开崇文”下至第七页“若辕下驹”句,多以汲古阁刻本及钱谷抄本补配。毛晋汲古阁刊本自跋云:“放翁书一十八卷,仅见于盐官胡孝辕《秘册函》中,又半烬于武林之火。庚午夏仲,购其焚馀板一百有奇,断蚀不能读,因简家藏钞本订正。”可知毛氏汲古阁刻本源于此。
    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明抄本,二册,附元戚光《音释》,题为“贞介堂录藏”,卷首为沈、胡《南唐书题辞》,胡文至“小长老”,后皆缺如。无赵世延序。半页八行,行十八字。目录下有“萧江书库”书牌一枚,卷一有“光绪十二年朔三十日”江标牌记,钤印有“万宜楼藏善本书印”、“涵芬楼藏”等。依其版式,当与《秘册汇函》同版。
    另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藏有明天启三年鲍山刻本,皆未见。后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所藏,共四册,存十八卷,本纪三卷,列传十五卷,中卷十三(列传第十)第五页“开崇文”起至第七页“若辕下驹”缺,疑亦源于《秘册汇函》本。
    (3)明毛氏汲古阁刻本。
    毛氏汲古阁刻本为今通行本。毛晋将胡震亨《秘册汇函》本残板编入汲古阁《津逮秘书》中,是为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原书六册,半页八行,行十八字,白口,无鱼尾。毛晋自跋认为陆书“独遒迈,得史迁家法”,故“因简家藏抄本订正附梓于全集逸稿之末”。该书经陆贻典、黄丕烈校并附有题跋。赵世延序、戚光《音释》及卷十六《弘茂传》“善诗歌格调……”至卷末皆为冯武抄补,目录全部校改一过,钤印有“铁琴铜剑楼”、“海虞冯武”。台湾中央图书馆亦有藏,著录为“明崇祯庚午海虞毛氏汲古阁刊《陆放翁全集》本”,有清黄丕烈、顾广圻跋,顾跋乃其手写原件。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亦藏有一部,著录为“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钤印有“长兴朱承杰聃父图书”。
    毛氏汲古阁覆刻本,即虞山诗礼堂据汲古阁刻版覆刻本,今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皆藏有此书。二册,版式与汲古阁刻本同。
    关于汲古阁刻本,清时有初刻、再刻之说。黄丕烈自跋云:“顾涧宾云:‘汲古阁初刻陆氏《南唐书》,舛误特甚,此再刻者已多所改正。’……唯是涧宾所云有初刻、再刻之别,今会两本观之,盖同是一版,初刻者未修,再刻者已修也。”黄说甚是,据笔者所见,凡题为“汲古阁”本版式皆同,字间有相异者,当为再版时剜改,实无初刻与再刻之别。
    (二)马、陆二书合刻本的刊刻情况
    明末清初,多有合刻马﹑陆二书者。合刻有两种情况,一以其中一种或两种为主,以他书参注,如明人李清和清人周在浚等;一仅将二书简单地放在一起合刊,如清人蒋国祥兄弟、刘晚荣等。
    1、明李清《南唐书合订》二十五卷本。李清(1602-1683),字心水,明南直隶兴化人。其著《南唐书合订》“取马、陆二氏之撰为经,别作《南唐书》,而杂采《江南野史》、《钓矶立谈》、《玉壶清话》诸书为纬,殊为有见。” 该书本收入《四库全书》,后因李清《诸史同异录》犯文字狱被撤毁,《提要》亦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剔除,故刊本罕见,仅见四库传抄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为“四库馆写进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六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每册首卷钤“古稀天子之宝”,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并签署总校官编修及校对监生名氏,全本为蓝绸封面。2000年海南出版社据之影印,为《故宫珍本丛刊》之一种。2005年王钟翰主编的《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亦有收录。今国家图书馆还藏有文澜阁《四库全书》本残卷,二册,仅有四卷(卷一至卷四),版式与上同,亦钤印“古稀天子之宝”。
    2、清周在浚笺注本。周在浚,字雪客,河南祥符人。所著《南唐书注》十八卷,后附戚光《唐年世总释》、马令《南唐书建国谱》、吴非《三唐传国编年图》、杨维贞《正统辨》、李清《南唐书年世总释前论》、邱钟仁《南唐承唐统论》、前列赵世延序、沈士龙和胡震亨题辞。该书以陆书为主,参以马书及诸史。今存世者有清乾隆吴氏拜经楼抄本、东莞莫氏旧藏清抄本、陈鳣抄校本、民国四年嘉业堂刻本等。
    清乾隆吴氏拜经楼抄本,乃涵芬楼旧藏,今藏于国家图书馆,中有吴骞、周广业跋语,乃吴骞、朱允达、陈鳣合校。后周广业借阅,粘附校签数百条于书中。该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双行,左右双边,无鱼尾,钤印有“海盐张元济经考”、“红药山房”等。
    东莞莫氏旧藏清抄本,亦藏国家图书馆,十二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单鱼尾,钤印“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东莞莫氏五十万卷楼劫复珠还之”等。
     陈鳣抄校本,为叶景葵旧藏,今藏于上海图书馆。叶自跋云:“张菊生先生示我《涵芬楼烬馀书录》底稿,《史部》载周雪客《南唐书笺注》十八卷,拜经楼抄本。朱耐园、吴免床合校,周耕厓借阅,粘附校签数百条,征引繁富,剪裁精当,正思借抄,和中书估寄来陈仲鱼抄校本三册,原四册,缺第二册,计缺第四至第八,凡五卷。乃借涵芬楼本抄补完全。”可知所谓“抄校本”亦源于吴氏拜经楼本。是本陈鳣所录朱允达、吴耕厓校亦有残缺,叶景葵皆以拜经楼本补写。叶景葵自跋又云“嘉业堂草草刊行,未见此本也”,则嘉业堂刻本与此本不同。
    民国四年嘉业堂刻本。乃刘承干家刻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据刘氏自跋可知,刘承干似未见拜经楼抄本,后又得汤运泰注本,但汤“未见雪客原书序例,并不知有雪客注,虽采取博赡而离之两伤”,且“后来续出《大典》诸书为先生(周在浚)所不见。”故刘氏作《南唐书补注》十八卷,附于周氏《南唐书注》后。
    3、清汤运泰笺注本。国家图书馆藏,是书以陆书为主,采据马书、《资治通签》《新旧五代史》《五国故事》《宋史》《辽史》《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江淮异人录》《稽神录》《玉壶清话》诸书,以及宋人说部文集、两江省志、府志,参校同异。其识语云:“是编仿《三国志》注例,专引时事及故实之关系南唐主臣者,有注有附《音释》则仍戚光之旧,余旧有《音释补》,兹与戚注并散附纪传句下,以省检查。至《唐年世总释》、《州军总音释》并将疏证,总附于后。”汤注遵《四库提要》之议,将《后妃诸王传》置《诸臣传》之前,《杂艺方士传》列《节义传》之后。是本乃道光二年汤氏绿签山房家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双行,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钤印“延古堂李氏珍藏”。卷首有门人陈以谦序、自序、门下士周郁滨序、子显榦序,后附《南唐书音释》。国家图书馆还藏有钤印“会稽李氏困学楼藏书印”者,亦为绿签山房藏版,中有朱笔圈点。
    4、蒋国祥合刊本。清蒋国祥、蒋国祚辑。郎廷极序云:“马氏《南唐书》三十卷,陆氏《南唐书》十八卷,元明以来,旧版浸废,卒无善本。近者梅中蒋氏刻之于吴门,都为一集,俾读者参观而得之,庶几一朝事迹,粲然可考,诚学古之盛心也。”国家图书馆有藏,书名页题“陆马氏二书合编”,乃振鹭堂藏版,中有朱笔校。卷首有蒋国祥序、郎廷极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黑口,双鱼尾。钤印有“会稽李氏困学楼藏书印”等。卷一和卷五卷末注引“徐铉曰”皆误入正文。国家图书馆亦藏有傅增湘旧藏本,版式同上,于陆书,题跋并临陆贻典校跋、黄丕烈题识;于马书,录姚咨题识,校勘并以墨笔书于卷端,名之曰“考异”,其跋云:“嘉庆癸酉啸园沈氏排印本以墨笔校录卷端,沈本系影宋明刻及蒋本参合校订,附有《考异》一卷,其与姚抄符合者十七八,可称佳本。姚本亦从宋出,惜沈氏未获参读,今余合校之,而是书乃完全可读矣。”
    另有清同治十三年盱南蔡学苏三余书屋补刻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黑口,双鱼尾,注文双行,卷末有蔡学苏题跋。所谓补刻,乃补蒋氏残版刻之也,卷一第六页缺十七字,第九页“升元七年”至卷末全缺,乃以陆书补配。卷五末注引“徐铉曰”则误入正文。
    5、《述古丛钞》(藏修堂)刻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述古丛钞》刻本,刘晚荣辑,卷首附《四库提要》,半页九行,行二十字,黑口,单鱼尾,左右双边,书口题“藏修书屋”。
    翠琅玕馆丛书本,黄任恒辑。黄自叙云:“顺德冯氏辑刊翠琅玕馆丛书略行海内矣,后复购刘氏藏修堂书版合编十集,未及行而身亡,时当有清末年,其家中落,以书版偿债,予遂悉得之,因汰其考据繁琐之作,分经史子集,重编四部,存七十余种。”版式与藏修堂丛书本同,仅将《四库提要》移置赵世延序后,将其书口处原有“藏修书屋”剜去而已。
    今存世的马、陆《南唐书》对于后人研究南唐史功莫大焉,然迄今为止,无论是单行的马、陆二书,还是以陆书为底本的注本,都没有一个较好的整理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0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