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陆勇强 参加讨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著录的图书达一万多种,内容浩瀚纷杂,论及的作者繁多;且出于众手,“迫之以期限,绳之以考成,”[1](《序录》)纂修诸公,无暇从容研究,自不能无误。本文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论及的若干作者生平事迹、著述等疏漏之处,作了订误,以就教于读者方家。
    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1《集部·别集类存目八》云:
    《道山堂前集》四卷、《后集》七卷,国朝陈轼撰。轼字静机,侯官人,前明崇祯庚辰进士。入国朝,官至广西苍梧道。是编《前集》文一卷、诗三卷,诗余附之。《后集》文二卷、诗三卷、诗余二卷。
    按,此叙录有误,陈轼入清后并未出仕清廷。陈轼之挚友黎士弘在《道山堂集序》中云:
    先生早岁成进士,出宰剧县,政成报满,改官言路。继分宪岭表,晋摧卿寺。值鼎革归来,优游里巷之间者五十余年。当先生在岭表,久为四民爱戴,时年才遭三十,又四宇太平,使功名之念未销,不难濡足褰裳,冀用其所不足,而先生不尔。不则以先朝逋旧,易为名高,肆志微文,亦足附西山之高义,而先生又不尔。淳心道味,抱朴含贞,故其发为文章,大雅舂容,言也可思,歌也可咏,有合于古人不怨不伤之旨。
    这段序言,道光《福建通志》卷213《文苑传》曾征引,并据以记述陈轼之事迹:
    陈轼,……崇祯庚辰进士。淹贯博洽,诸体皆长。由知县入为御史,历广西苍梧道参议。解组归,葺道山故居,著书一室以终。又云:“《广西通志·职官表·苍梧道》,明至国朝均无轼名,则轼入国朝后未尝登仕籍明甚”,由此推测“其官苍梧道意在桂王时也。”
    可见,黎序中所言的“分宪岭表,晋擢卿寺,”当指陈轼追随桂王、任广西苍梧道参议之事。陈轼曾自言己“前后宦粤十年,”[2](《后集》卷l《黄协先诗序》)其第一次入粤,在祟祯十三年(1640)成进士后,同治《番禺县志》卷8《职官表一·知县》“崇祯朝”载:“陈轼,福建侯官人,十五年任。饶元璜,江西南昌人,举人,十七年任。”其同年进士、挚友黄周星亦云:“是科竟不选庶常,余廷对虽精楷合格,读卷者拟奏名第二已。三日至胪传时,乃抑置二甲,当授郎官,而静机则亦匆匆绾墨缓以去。”[3]即黎序中所谓“出宰剧县”也。陈轼在番禺为令时,常游当时名园—东皋。《道山堂前集》“五言古”有《过东皋》诗,序云:“东皋者,南海陈侍御园也,余为令时,常游此地。”同治《番禺县志》卷23《古迹一》云:“东皋在东门外,明御史陈子履建,池亭楼阁、山林陇亩悉具,为一时名园,今废。”
    自县令任上解组后,陈轼还闽。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与挚友黄周星再次相见,是时明朝已亡,二人同效力于唐王朱聿键幕下,任御史。黄周星《道山堂集序》云:
    乙酉(1644)秋,板荡间关,崎岖岭海,余乃复得与静机相见于榕城,榕城,固静机家乡也。余时以羁靮至,裋褐麻鞋,憔悴枯槁,而静机顾独踔厉飞扬,意气轩举,余睹之茫若有所失也。已复得追随后尘,左右槖弭,未逾期而板荡又见告矣。
    这段经历,在各方志小传中均未言及,黄序亦因碍于时忌而说得迷离恍惚,倒是陈轼说得明白一些。《道山堂后集》“文四”《黄九烟传》云:“余与九烟同官谏垣。”又云:
    九烟初仕户部主事,适中原鼎沸,二京沦没,麻鞋入闽,授礼科给事中。仙霞不守,九烟落拓无依,漂泊嘉禾松江之间,以卖文为活。
    “二京”即北京与南京。“仙霞”即仙霞关,位于浙江江山县,是由浙人闽的咽喉要道。《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310载:“仙霞关,在江山县南,仙霞岭上,有巡守戍守,旧名东山巡司。”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卷93亦云:仙霞岭,“岭长二十里,高三百六十级,有二十八曲。又南十里为大竿岭,又二十里为小竿岭,皆闽浙之襟要,行旅必由之道也。”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军度过仙霞关,擒杀唐王朱聿键于汀州,南明隆武政权自此覆灭,“仙霞不守”即指此,亦即黄序中所云“未逾期而板荡又见告矣。”
    隆武政权覆灭后,陈轼于“丙戌(1646)”再度入粤,过东皋时,昔日名园“已为墟矣,”作诗志感,“阔绝曾几时,物象已非故。瓦砾堆道旁,不见桥边树。踯躅试延伫,归鸦日欲暮”。[2](《前集》“五言古”《过东皋》)
    检陈轼本人的诗文集,其官永历政权的经历虽未明载,但一些自述还是留下了可供考察的痕迹,《道山堂后集》卷4《比部邓绪卿传》云:“余与比部邓绪卿(名尔缵)同寓粤峤五载,辛卯归里门。”而邓绪卿“乙酉,以征辟擢刑部河南司主事,是时国难方殷,时局草创。”后又“佐郡琼海,兼署儋、万诸州,复试新兴令。”解组归里后,陈轼以“邦之寿耈、世之遗民”视之,称其“数十年来安贫乐道,有如一日靖节之高卧北窗。”检道光《琼州府志》、道光《万州志》、民国《儋县志》、乾隆《新兴县志》,同知、通判、知州、县令等职官均无邓绪卿之名,邓“佐郡琼海”云云,当在南明永历时也。
    陈轼归里时,曾与永历重臣袁彭年惜别。《道山堂前集》“五言古”有《粤归别袁特邱,时特邱将归公安》,诗中说:
    百泓渰堤岸,横流没平原。独掌堙巨河,安能无倾翻。念昔侍黄门,左右同宫垣。连轸粤水滨,三载属槖鞬。七星北斗悬,弯窿穷天根。羚峡古战场,鱼龙互吞吐。山川骋游览,花晨常酒樽。……岭外秋云生,辞君归南园。濯足洪江流,隐几歌羲轩。思君苦无见,何繇共扳援。朝暮黄牛路,空岩啼夜猿。
    袁特邱即袁彭年,字述之,号特邱,湖北公安人,明代著名文人袁中道的长子。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曾任淮安府推官、礼部主事等职。永历时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楚党的核心成员,“五虎”(其他四人为金堡、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之一。此诗回忆了两人三年来在粤水之滨同官桂王时的密切交往,抒发了离别时的惆怅之情。据《道山堂后集》卷一《黄协先诗序》,陈轼“自辛卯(顺治八年,永历五年,1651)归闽,”其原因不明。据王夫子《永历实录》卷14、温睿临《南疆逸史》纪略三、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5的记载,顺治七年庚寅(1650)十二月,永历帝得知广州、桂林被清兵攻陷后,仓惶自梧州奔浔州(今广西桂平)。十六日,永历帝抵浔州,十八日到达南宁。百官逃散亡失,追随者仅严起恒、马吉翔、庞天寿数人而已。陈轼大约也是散失的官员之一,不得已自粤还乡。因此,陈轼在回顾一生仕历时曾自言“余通籍仕宦,适陵谷变迁,中历坎(左土右禀),长为山泽之癯。”[2](《后集》卷2《劬庵弟诗序》)
    陈、黄二人在隆武朝“同官谏垣”,后因清兵攻陷福建而再次“相失”。陈轼晚年流寓江、浙,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冬,在吴门忽与旧友相见,“噫!醒耶?梦耶?真耶?幻耶?相与拊手,一拜凄然,不知涕之何从也。”[3]
    另外,笔者所见的《道山堂集》康熙刻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庋藏),《前集》不分卷,卷首有黄周星序,文按说、书、论、传、序、志、记的顺序编排;诗按体编排,词附之。内文无“前集”二字,《道山堂前集文目》、《道山堂前集诗目》的字体与正文不同,很可能是后人刻后集时所加。后集十卷,卷首有黎士弘序,文五卷,前四卷为分类文,第五卷大都为寿序、颂序,首页《道山堂文集卷五》下有小字注:“俱代言”。诗集五卷,凡诗三卷、词二卷。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1《集部·别集类存目八》云:
    《彭省庐文集》七卷、《诗集》十卷,国朝彭师度撰。师度字古晋,号省庐,华亭人。崇祯戊寅,吴下诸人为千英之会,毕集于虎丘,师度年十五,即席成《虎丘夜宴同人序》,吴伟业有“江左三凤凰”之目,盖谓师度及吴兆骞、陈维崧也。
    按,《提要》于彭师度人清以后之遭际,未置一言。检康熙六十一年(1722)隆略堂刻本《彭省庐文集》、《诗集》,卷首有其子彭士超所撰的《家序》,则可补《提要》之阙,兹节引如次;无如才大数奇,淹蹇不遇,困顿棘闱,屡试报黜。是时先祖官汝宁司理,先君往来觐省,游览山川。……无何,先祖以病乞归。……先君措办药饵,躬侍朝夕,衣不解带、食不甘味者累月。而病势沉疴,竟致不起。……服除后,又以“奏销”事禁锢,先君年才三十余,壮岁放废,兼波及于武原同宗叔羡门。日为官事缠绵,遇日以蹇,家日以贫,遂上书长安当道。贵人争引捉刀,凡篇章作答,苟出一语,无不共相叹赏,推为绝才者。然先君之为人也,尚气谊,重然诺,忠厚慷慨有长者风,而径情率意,介节孤高,常若目空一世,以故不为人所容。是时辇毂贵人半属交盟,而绝鲜引援。值圣天子右文之时,开博学鸿词之科以收天下英俊异才,而先君无由自致明主之前。凡三上都门,逗留二十余载,终所不遇,老骥伏枥之悲,惟见之于诗章而已。辛酉岁(康熙二十年),以先祖妣春秋高,遂归里门。彩衣侍母,晨昏扶持,暇则著书以诗酒自娱。盖先君自少笃学,虽垂老犹手不释卷也。
    文中提到的“奏销事”,即“通粮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清圣祖实录》卷3载:
    (六月)庚辰,江宁巡抚朱国治疏言:苏、松、常、镇四府属并溧阳县未完钱粮文武绅衿共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名,应照例议处;衙役人等二百五十四名,应严提究拟。得旨,绅衿抗粮,殊为可恶,该部照定例严加议处。
    这就是所谓的“奏销案”。按当时条例,凡列名于逋欠之册的秀才、举人、进士,皆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员则降二级调用。“奏销一案,据参四府一县共欠条银五万余两,黜革绅衿一万三千余人。造册之后,乡绅一千九百二十四名,生员一万五千四十八名。”“叶编修芳蔼止欠一厘而降调,郡庠生程兆璧价册上开欠七丝而黜革。”[4](卷6《赋税》)“轩冕与杂犯同科,千金与一毫同罪”,“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仕籍、学校,为之一空。”[51(卷4)
    受彭师度波及的“羡门”,即彭孙遹,字骏孙,号羡门,浙江海宁人。负才名,风流儒雅,为一时之秀。本为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以“奏销案”斥革后,至康熙十八年(1679),再度参加考试,举博学鸿词科第一,始入翰林。《清史稿》卷489彭孙通传未载“奏销”事。
    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2《集部·别集类存目九》云:
    《饮和堂集》二十一卷,国朝姚夔撰。夔字胄师,号成菴,山阴人。顺治甲午举人,官安化县知县。
    按,姚夔其人事迹不显,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等均不载其小传。检《饮和堂文集》,卷6有《成奄自序》,这是笔者所见到的记述其事迹的最详尽的文献,中云:
    成庵以明天启甲子年九月下浣六日未时生于山阴之亭后。是年先大父嵩岳公以南昌卫幕致仕,自管墅迁居于此,喜得长孙,盛汤饼之会,命之日可咸,字皆生。后因应童子试以备卷见售,遂更名夔,字胄师,号成菴。……甲午(顺治十一年),登贤书第二十六名。……时年三十有一,未赴公车而先慈告变。……丁未(康熙六年),援乞恩例,考授教谕。……岁戊午(康熙十七年),除开化教谕。……戊辰(康熙二十七年)冬,量移贵州安化,琴鹤相随,清贫自守。……历掌思州、石阡、黎平、思南四府印务,无不民苗悦服,去后见思。……乙亥(康熙三十四年)之冬,量移曹州,文武官绅士民相送至三百里外,洒泪而别。丙子(康熙三十五年)四月,莅曹受事。……戊寅(康熙三十七年)之秋,以老疾解组,轻携双袖,归啸林泉。
    复检乾隆《曹州府志》,卷1l《职官志》载:“线缙,奉天人,曹州知州,顺治年任。……吕才,沧州人,康熙年任。……姚夔,山阴人,举人。”可见姚夔最后的官职是曹州知州。
    又,姚夔的著作,《提要》云:
    是集凡诗十三卷,曰《梅轩草》、《公车草》、《历游草》、《天都草》、《金溪草》、《金溪又草》、《叱驭草》、《思唐草》、《思唐又草》、《三草》、《四草》、《五草》、《东行草》,每一集为一卷;杂文八卷。
    而笔者所见的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比《提要》的著录本多出诗三卷,为《曹南草》、《曹南又草》、《曹南三草》各一卷。刻本的卷首有陈祚蕃序和包璿序。
    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4《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一》云:
    《云溪文集》五卷,国朝储掌文撰。掌文字日虞,一字越渔,宜兴人。康熙丁酉举人,官四川纳溪县知县。纳溪旧名云溪,故掌文以云溪自号。
    按,储掌文事迹尚有可补者,其人于纳溪任上解组后,犹留川三年,掌教锦江书院。储掌文之再从侄储麟趾所撰的《云溪公传》云:
    公解任后,俟水落归舟南下,行有日矣。制府檄下沪州,慰留公,令掌教锦江书院。公三辞不获命,奋曰:“吾素不习吏事,尚黾勉尽职,至造就学者,乃吾家本分事耳!何以辞为?”而蜀郡士闻公主讲席,辄望尘踊跃,执经断诵之徒,向学倍于曩昔。公前令纳时,闹中得士六人,高君辰尤著,于书院复得张君宏仁辈十余人。竟三载始归,凡沐公教泽者迄今津津乐道成效云。
    《云溪文集》今存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储氏在陆草堂刻本,笔者所见为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7册。该刊本卷末除上引的《云溪公传》外,还有吴华孙所撰的《储云溪先生传》,储掌文之子储其章、储天章、储宪章、储全章等合撰的《先府君云溪公行状》,这些传记文,均为研究储掌文的第一手文献资料。附带一提的是,这三篇传记文献,不仅前贤编辑的几部清人碑传文集,如钱仪吉的《碑传集》、阂尔昌的《碑传集补》、汪兆镛的《碑传集三编》未见收录,近人陈乃乾先生的《清代碑传文通检》(中华书局,1959年)、姜亮夫先生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1959年)以及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亦未见征引。
    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4《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一)云:
    《最古园二编》十八卷,国朝罗人琮撰。人琮字紫萝,湖南桃源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集人琮所自定,其云二编,以尚有初刻《最古园集》二十四卷也。然其初刻今未之见。
    按,罗人琮并非康熙辛丑进士,光绪《桃源县志》卷8《人物志上·选举考·进士》载:“顺治十八年辛丑马士俊榜,罗人琮。”同书同卷《仕绩考》亦云:
    罗人琮,行人其鼎子,字宗玉,号紫萝。十岁能文,有神童目。顺治十八年辛丑进士,除浙江宁波府推官。康熙丁未(1667)裁各路推官,改人琮陕西朝邑知县。……十五年,奉旨以御史用,引见乾清官门。十七年,补四川道监察御史,旋奉旨巡视北城。
    再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0年),罗人琮为顺治十八年辛丑 (1661)科三甲第二名进士,而“康熙辛丑”即康熙六十年(1721),《提要》的记载差了一个甲子。
    又,四库馆臣未曾获见的《最古园集》二十四卷,今尚存人间。据《清人别集总目》的著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康熙刊本,收《最古园诗》、《紫萝斋诗》、《陟古亭诗》、《九我堂诗》四种十五卷,文集九卷。
    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4《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一》云:
    《云在诗钞》九卷,国朝查祥撰。祥字星南,海宁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按,查祥的科第时间不确。乾隆《海宁县志》卷8《选举上·进士》载: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科,“查样,字星南,号谷斋,二甲三名,庶吉士,终编修。”乾隆《海宁州志》卷8《选举上·进士》的记载与此相同,同书卷11《文苑》亦云:
    查祥,……三岁丧母,哭仆地,人异之。读书不务章句,二十游京师,诗文词翰倾动一时。康熙戊戌成进士,入词馆,充政治典训编纂官。雍正元年,充实录馆幕修官,寻罢归。
    复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科一百六十三名进士中,并无查祥其人。
    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5《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二》云:
    《亦庐诗集》二十八卷,国朝汤斯祚撰。斯祚字衎之,号亦庐,南丰人,雍正中以岁贡生官江西新昌县训导。
    按,此著录不确。汤斯祚并非雍正年间贡生,任新昌训导也不是在雍正年间。《亦庐诗集》汤斯祚自序云:
    顾自念国家取士,循用前明制科,非时艺无由自致,困极欲奋,始俯首就帖括学。时过则勤苦百千不惮,靳于必成。凡六七年中间,吟诗辄割置,虑举业妨如是者,揣摩诸经传、各先正及国初文。至代于庠,十赴棘闱再荐,卒不省录于主司,于是乃自知命薄,始幡然。……思卒理先业,顾饥冻迫,环南北中州奔走,日为人应酬无少暇。会上御极前后诏举鸿博廉正,友人欲推余以应。窃自念家既瘠,又江湖日久,面目语言不足供有司录置,辄自止。至岁戊午倦游,适先孺人服阕。庚申,就岁荐,年已垂暮。二三宦游友人渐凋落,无可依,始游京师入太学,大司成鄂、崔两公,少司成陈稍录进。至乙丑报满,授新昌训导。教官冷员,训导又极冷,岁间月课诸生。或享关学政教谕,主掌吏书呈牒,署名押纸尾而已。……癸酉冬,上特命教官俸满引见。甲戌复入京,恭逢上驻跸热河,爰出塞,只见著回原任。是秋,复任新昌。
    据杭世骏《词科掌录》,清廷第二次开设博学鸿词科(第一次为康熙十八年己未),从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初八日下诏,到乾隆二年(1737)七月十五日万松龄等补试人员授职,历时四年多。雍正下诏之后,将近二年,而外省奏荐者寥寥无几,人才济济的江、浙两省,竟一个人也没有举荐。雍正非常恼火,诏责诸臣“观望迟回,任意延缓。”[6](《上谕》)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逝世。乾隆即位之后,于十一月又谕令京内大臣及各省督抚“悉心延访,速行保荐,定于一年之内,齐集京师,候旨廷试。”[6]( 《上谕》)此即汤斯祚序中所言“会上御极前后诏举鸿博廉正。”
    又,雍正一朝,并无“庚申”、“乙丑”的纪年,此“庚申”为乾隆五年(1740),“乙丑”为乾隆十年(1745)。汤斯祚任新昌训导,即从乙丑年始,《亦庐诗集》卷25《俸满草》有《新昌留别四章》,诗中自注云:“余乙丑秋七月莅学,时亢阳数月,邑宰久祈祷,是夕甘霖。”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汤斯祚以老病去职。《亦庐诗集》卷3《致仕草》有诗记之,以序代题云:“庚辰秋,余将去新昌,既辱诸公各诗文赠别。越中秋前三日,余舣舟江上,李子继武、元乃,蔡子长之、袭于兄弟,熊子信及复置酒。酒半,长之为弹琴一曲,余作歌敬答并致诸公。”
    据乾隆《新昌县志》卷9《职官》“国朝训导”的记载,接替汤斯祚的是周堂,“典安县人,岁贡,乾隆二十五年任。”
    又,笔者所见的《亦庐诗集》为三十卷,卷首有万承苍、邓牧序、自序,曹秀先题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庋藏,比《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本多出两卷。卷29为《宜丰后草》,卷30为《致仕草》。《致仕草》,《总目提要》未言及。
    据同治《南丰县志》卷33《艺文·书目》,汤斯祚的著述尚有:《文集》十二卷,《杂著》六卷,《尺犊》八卷,《识之录》十卷。
    参考文献: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陈轼.道山堂集[M].清康熙刻本.
    [3]黄周星.道山堂集序[C].道山堂前集[M].清康熙刻本.
    [4](清)叶梦珠.阅世编[M].上海掌故丛书本,上海:上海通志社,1935.
    [5](清)蓝含.三冈识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清)杭世骏.词科掌录[M].乾隆间道古堂刊本.
    [作者简介] 陆勇强(1954-),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文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
    原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11月第25卷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