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学的历史中,由于父权制文化的主导地位,男性文学家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浪漫主义文学以前的时代是清一色的男性文学。传统的文学史是一个由一个个的“文学经典”汇成的男性文学的历史,这些经典将男性文本和男性经验作为中心,处处显露出对女性的歧视,甚至憎恨。妇女虽然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但相对于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它实在是太短、太不被重视,也太难以引起重视了。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我们才看到妇女的写作。从简·奥斯汀到勃郎特姐妹到乔治·爱略特我们才看到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文学的长河中只是疏星散见。因此对女作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传统的对女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采用“男性中心文化”的男性视角展开的,并用男性的标准对之加以衡量。这样阐释和衡量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的文学经典标准得到更进一步的确立,男性文学的中心地位也更加牢固,女性作品被排斥到边缘。 女性作家能克服重重困难、拿起笔来进行创作这本身就是对大一统的男性文化的冲击;女作家的创作,一方面是女性经验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既有颠覆性又有包容性的写作,它是在父权中心文化内部对之进行颠覆的写作,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常常是不自觉流露出来的。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拿起笔,以手写心、以文达志。因此,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对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可谓方兴未艾。 对西方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是伴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而开始的。“批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内容;二是含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即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批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女性写作当作一种颠覆性的、抗拒旧有文化和性政治秩序的力量来看待的。可以说,没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地位的确立就谈不上对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个高潮的结果,是政治运动深化到文化领域的产物。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博士论文《性政治》的出版,展示了文学批评的一个新视角,标志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批评方式的形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现有的文学批评和文学传统,是带有严重的性别倾向的。所谓无性别的中性语言和批评标准,实际上是单一的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意识是排斥。在西方对此课题的研究中,最初阶段,被称之为“女权批评”。关涉的是作为读者的妇女,即作为男人创造的文学作品的消费者。这种批评方法注重对作品进行社会历史分析,致力于从男性作家的文本中揭示出性别压迫的历史真相,以期引导妇女读者在了解真相后认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妇女觉悟。但这种批评方法是面向男性的,是针对男性作品和男性批评的,只是研究了在男人心目中的妇女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女性视角将男性的文本作为靶子,强调妇女从自身经验出发的阅读的合理性,清算了男性文本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的歧视,解构了男性文本中虚假的女性形象,并力图在这样的颠覆性阅读中,提高女性自身觉悟,使妇女选择一条自主的生活方式。但这种面向男性的批评方式,却无法了解女人的真实感受。因此,女权主义批评家们很快从对男性文本的颠覆性阅读转向了对妇女文学创作的研究和妇女文学传统的寻找上。8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被称之为“女性批评”。关涉的是作为作者的妇女,即研究作为生产者的妇女,研究由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创造性的心理动力学,语言学和妇女语言的有关问题,个别女作家或女作家集团文学生涯的轨迹,文学史,当然也包括特定作家作品的研究。这种批评方法奠基于女性亚文化群的假设,是以研究妇女写作及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为中心的,回到女作家本人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践中,以期发掘其中的女性意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女性批评才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所在。自20世纪末至今,女性批评占主导地位,学者们对18到20世纪的英、美、法的女作家作品的研究基本在这个层面上展开的,而且主要基于四种模式:生物学的、语言学的、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每一种模式都代表了女性中心的女权主义文论的一种派别,各有其看重的文本、风格和方法。它们交错重叠,可大体说来又先后连贯,每一种模式都纳入在它之前的那一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批评不但有自己特有的批评方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借鉴其它文学批评的方法,使之更趋向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其中运用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方法以及解构主义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运用阶级和种族的观念,对妇女所受的压迫进行分析,关注这种压迫在妇女形象和妇女创作上的表现;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文论运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分析妇女创作中的女性欲望的无意识表现,探索女性欲望的被压制状况;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则以一种抗拒的面目出现,致力于以“他性”代替“缺乏”,以多元论代替二元对立。 我国女性文学研究在80年代主要做的是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评论文章几乎没有踪迹。进入90年代由于我国当代女作家创作的进一步繁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广泛传播,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起到的催化作用,女性文学研究成为热点,评论文章大量出现,并能与国外学者研究基本保持同步。但时至今日,大多数学者依然把目光集中在我国当代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上,研究西方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科研论文却少之又少。而这些研究又都把目光放在了著名的女作家身上,比如简·奥斯汀、勃郎特姐妹、乔治·爱略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艾米莉·狄金森、斯托夫人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对西方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上存在着或隐或显的缺憾,因此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西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在当今时代依然十分有学术价值。“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是妇女文学研究的中心观念,也是妇女文学的批评标准。它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这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国内外的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的标准和尺度,是界定女性文学的最重要依据。 时代进入21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已成为当今文学批评和理论界一只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代表了一种将性别因素引入文学理论的方法。它的出现对于揭露当今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它的存在也说明女性问题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女作家不是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上只作个陪衬角色,她们实际上开创风气,引领新的创作母题,但男权中心的批评策略导致一大批女作家的作品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难以进入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学经典殿堂。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女性依然把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对自己所受的压迫没有意识或麻木不仁,特别是有的女作家的作品也在不自觉的配合男权文化传统的复归。因此,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男权中心的文学传统中阅读女性作品,寻找女性被压抑、被对象化的事实,从女性文学作品中织缀出真正属于女性的想象与女性的历史;寻回文本中那个女性的声音;发掘或深或浅地隐匿于文本中的女性意识;从而摆脱男性文学和文化加诸女性身上的种种压抑,提高女性自觉意识,同男性一样思想,同男性一起生活于这个属于两性的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岩冰.女性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原载:《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