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构筑学术平台 演绎女性精彩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文学研究”专栏成果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瑞 参加讨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作为国内第一家以研究和探索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关注女性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自1996年起开设的女性文学研究专栏,在不断的发展中,于2001年成为学报固定栏目,每期刊载相关研究论文2篇,成为国内唯一常年开设女性文学研究专栏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自1989年创刊至2009年第6期止,累积刊发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研究成果107篇,内容涉及当代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女性文学研究开辟出一个可供交流探讨的平台。
    一、“女性文学研究”专栏的形成
    相对于西方理论界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文艺界的影响而言,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出现比较晚。虽然早在“五四”时期就出现过一批女性作家及有影响的创作,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学批评界,即使对女性作家作品有所涉及,也只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他们进行评价分析,很少有人从女性的角度审视其创作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因此,从学科意义上讲,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女作家及创作才被视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其存在的特殊意义方才得到学界的肯定。随着文学界女性文学研究度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期”,进入90年代的“发展期”及21世纪以来的“成熟期”之后,对于1989年创刊的学报来讲,由于它坚持以女性为关注核心,立足妇女教育,站在时代前沿,突出女性特色的办刊宗旨,在女性主义进入文学领域,并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经由学界的努力不断改变着文学创作及研究的面《貌之际,开始登载相关研究文章,属自然而然的。
    由于女性文学研究只是女性相关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也处于初创期,因此,虽然学报创刊于1989年,但最初3年,并未刊发女性文学相关论文。直到1992年第3期,学报才登载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室陈祖美所撰写的《再译李清照的内心隐秘———从一种方法谈起兼及其赴莱、居莱之诗词》一文。只是当时并未设置专门的栏目对此类论文加以分类,女性文学研究的出现尚处于散在状态。但以此为开端,女性文学研究论文以逐年递增的趋势出现在学报上(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学报初创之时还没有以栏目来区分各个研究领域的意识,从1996年起,开始给刊发的文章按不同的学科领域区分栏目加以命名。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学报按所刊发文章的具体的学科方向,曾分别命名为“女性形象”“、妇女文学”和“妇女文学研究”等栏目名称,此后几年,又分别用过“妇女文学史研究”“、女性文学史”“、妇女与文学”“、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探讨”“、女性文学探析”、“女性文学述评”“、女性文学作家研究”“、女性作品与作家研究”“、女性作家与文学研究”等名称。综合来看,这些名称有的失之宽泛,如“女性与文学”;有的则失之褊狭,如“妇女文学史研究”,只概括了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直至2002年,栏目的命名开始相对固定为“女性文学研究”,与当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学科发展趋势相一致。命名的固定,显示出作为女子学院的学报,对自身所关注的核心学科领域分支学科认识的逐渐科学化与系统化。
    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自2001年起,女性文学研究作为常规栏目开设出来,几乎每期都登载有两篇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此举说明学报有意识地将女性文学研究作为关注重点之一,努力承担起构建女性文学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的责任。时至今日,女性文学研究已经在学报作为常设栏目存在了9年,实践证明,它作为女性文学研究者发表成果、交流意见的平台已经成功地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女性文学研究”专栏学术成果概述
    就已经发表的107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各个论题,本文拟将其分为女性形象批评、重写文学史和理论探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
    (一)  女性形象批评
    女性形象批评是批评者基于对女性的关注与同情,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评论焦点,分析其特征及意义的一种研究。从不同的批评立场出发,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在具体情况下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出于对女性的关注,以我国传统人物形象批评为基本方法,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批评;第二种是在评论者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以真实的女性经验为参照来审视既往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形成的批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女性形象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的一种批评形态,它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直接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从女性主体经验出发,来揭示作品中出现的男性话语特征。但在中国,情况并非如此,不少文学研究者以历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多数是从同情女性、关注女性的角度出发。虽然这样的研究常常无法清楚地展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却可以在书写女性的文本资料方面作出初步的整理分析,以引起读者大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由于这种关注的研究方法是传统文学研究最擅长的社会历史与美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其成果的数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永远的象征———白先勇笔下的奇女子尹雪艳形象分析》《〈风〉〈骚〉“弃妇情结”发微———以〈氓〉〈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以及《中国古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元明清几部戏曲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探析》等文。从学报发表的文章情况看,这类研究论文涉及的女性形象,纵向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女性形象,横向涉及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些经典形象,如,安娜·卡列尼娜、康妮等,研究的广度是相当惊人的。
    女性形象批评的第二种类型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形象研究”范畴。学报所登载的这类研究论文相对前一类型在数量上较少,却具有犀利的批评视角,能一针见血地看清传统文学形象由男性标准塑造的实情。例如,发表于2003年第1期左怀建撰写的《不同文本不同声音———20世纪40年代男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以20世纪40年代,中国作家笔下的新女性形象为关注中心,比较男性作家笔下的形象与女性作家笔下形象的差别后,发现“:同是女性对个人的坚执,男作家看来是自私、残忍,女作家看来则为对自我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同是女性对欲望的狂炽,男作家看来是淫荡,女作家看来则是自我生命成熟的标志,自我生命意识的张扬。男作家看来,如此,女性解放走上了反面,女作家看来,如此仍不够,仍不足以撼动男性中心世界的根基;男作家的创作有一股郁结之气,女作家创作则让人感到世界荒凉。对于人们进一步思考男权社会里女性处境、地位和命运不无启发意义。”[1]
    以上这一类论文由于研究者需要从既已觉醒的女性意识出发,审视既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中分辨出属于男性的标准及其对这一标准的运作方式,因此有一种鲜明的性别政治色彩。同时,相比前一类型,这类研究对于批评方法也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就学报所登载的文章看,除了上述例文中所采用的对比方法之外,还采用了社会历史、心理分析、叙事理论等批评方法。
    (二)  重建文学史
    文学史作为一种被建构的话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都被男性掌握着话语主导权,言说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种种体验,女性只是被言说的对象。这种现象一直到现当代仍然在继续。因此,女性文学作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文学现象,要求被公正地言说,或者由自己来言说,也就是以女性为主体来重新审视并建构整个文学的历史,就成为这个时代女性文学研究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进入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
    从女性角度出发来重新整理文学史的研究,以不同的侧重点来看,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类:首先,是对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其次,是从女性的角度重新解读传统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第三,是对某个特定时段或区域内女性写作整体面貌作一整体性的描述。这三个方面恰好可以看做是重建文学史工作的三个步骤,学报所登载的女性文学研究成果在这些方面均有所涉及。
    文学史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性别倾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心人会发现被选入文学史的女性作家寥寥无几,即使是被选入的作家,也往往只是那个时代文学主流的点缀而已,所占的地位极其有限。这是一种男性话语霸权的经典叙述方式,要打破它,让曾经存在过的广大女性发出声音,首先必须要重新发掘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女性作家,重新解读其作品的社会与艺术价值,确定他们的文学史地位。因此,从总体上看,以女性作家及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的文章,在所有类别中,是数量最多的,共计29篇。探讨的女性作家作品跨度也非常之大,从中国古代先秦时代的许穆夫人,到当代中西方作家。如《略论中国古代妇女的刚健诗歌》《池莉“人生三部曲”的男性形象和女性意识》《诗与自白———评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等文章。研究者多从一个侧面来阐明作者及作品的某方面的深义,以便为其进入新的文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写文学史,除了分析定位女作家的作品,还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学史上经典男性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在从女性视角出发建构的文学史上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和意义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这类文章中,有的作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评价既往经典作品。如载于2007年第5期刘丽文的《洪升历史剧爱情观的进步性及男权色彩》一文,就理性客观地分析了清代戏剧家洪升的创作,认可他创作中体现出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爱色彩和平等意识的婚恋观念,但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剧中所设计的“新型”夫妻关系,归根结底仍然是从男性希望提高自身爱情质量角度提出的要求,带有相当浓厚的男权自私色彩。还有作者审视传统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性别倾向,如宋珂君的《从〈西游记〉看佛教对女性信仰问题的态度》,从古代佛教对女性信仰问题的态度这一视角,探讨在变幻雄奇的西游世界里,人们丧失了对女性信仰的最起码的关注热情与客观态度,从而表现出对女性佛教徒的背离客观精神的尊崇与贬抑。
    同时,研究者们在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整理,形成对某个时期、某个区域内文学创作整体性的重新审视与讲述,本栏目也登载了若干篇这方面的成果。如《从〈青楼集〉看歌妓和元剧繁荣的关系》一文,作者通过详细可信的资料分析,认为元剧的繁荣,是文人和以女性为主的艺人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结论改写了以往文学史在讲到杂剧时,主要以男性剧作家为主角的面貌。此外还有《女性身份的书写与重构———试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的身份书写》《由“闺阁”走向社会———试论抗战期间“闺阁”作家创作的转变》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重塑着文学史的面貌,属于这类的论文总计约15篇,在重建女性主义文学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  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
    在这部分中,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大致也可以分为对女性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对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比较研究。
    一般来讲,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女权批评”和“女性批评”两大类。[2]37前者是指用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对男性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批判,后者是指研究评价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点及发展轨迹,因此,如何更好地对我国的文学现象作出理性的分析评判,需要讨论以往成果的得失,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及原则。学报所登载的文章中,属于这方面的成果约有12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女性文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多样的探讨。如刊载于2003年第6期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兼论女性主体的研究》,作者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历程和流派作了回顾式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吸取其中合理性因素,提出应当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理论资源放进女性主义原有的政治规划,在理论的互动中构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判断。也有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分析的文章,如2005年第1期任一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一文,认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背后有着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多重文化背景的叠影,是由中国女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性别境遇的中国本土特色所决定的,是由中国特定历史情景所提供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时代可能性决定的,是由世界女性主义的共同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必然有自己的目标与方法。[3]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还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倾向,比如,对影视传媒等文化现象,运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加以审视。将文学研究的方法扩展到新兴的影视传媒等文化现象之上,被称为“文化诗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研究潮流之一。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同样也存在结合新兴文化现象进行评论分析的可能。体现在本刊登载的如下文章中:《文化英雄与性别叙事———对李连杰电影〈霍元甲〉的一种女性主义解读》《肥皂剧的魅力———女性主义的解读》《电视剧〈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得失》《向警予报刊革命实践活动述评》等。还有论者有意识地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作品共同放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进行比较,如,《中英女性文学的差异与趋同》《“自我书写”中的性意识———浅析大陆和台湾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简论20世纪30年代中韩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等文章,此类文章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都及时体现了女性文学研究中新兴领域的可贵尝试与开拓。
    三、“女性文学研究”专栏取得的成就与展望
    自1992起至2009年第6期,本刊共登载的女性文学研究论文107篇,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到男性作家女性形象研究,从个体的女性作家作品研究到一个阶段、一个地域的女性作家总体面貌概述,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到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从新媒介的女性主义批评到跨文化文本的女性视角比较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可以说是我国女性文学研究全貌一个具体而微的体现。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发现,自创刊以来刊发的百余篇论文,至2010年7月31日,被各类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入库硕博士论文引用共计117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1.09次。说明在当前国内的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学报发表的女性文学研究论文已被相关阅读者接受,并就某些问题继续进行着更深的探讨。
    在国内人文科学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枝后起之秀,不仅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研究专家、研究成果,同时,也作为学科进入了高校课堂,并已经以此为专业方向,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并无一种专门的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期刊,各高校学报等综合性学术期刊也仅仅是偶尔在某一期中集中刊登数篇相关成果,类似学报这样以专栏的形式长年每期刊登2篇女性文学研究论文的学术刊物,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多年来,学报默默地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耕耘着一块定期刊发成果的学术平台,成为对研究工作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在学术论文数字化传播的当下,期刊级别与传播效应之间的关联逐渐变得不那么紧密,作为全国学术期刊中唯一常设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在学科成果发表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优势。虽然目前学界在如何界定女性文学这个问题上存有争议,但其边界至少应该是学界共识———“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学”[4]103,只要在这个范围内,积极邀请相关研究者踊跃投稿,组织有关专家做好审稿工作,进一步提升刊发稿件的学术质量,本栏目的社会影响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策略上,可以考虑今后多与各级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合作,定期召开成果研讨会,联系国内有影响的学者,使这个平台更加广为人知,在研究领域内占据代表最新成果的前沿地位。
    纵观学报十几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园地,可以看到学报人持续不断的关注与努力。虽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块园地经过长期的耕耘,已逐渐成熟了起来;十几年的积累,也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相信学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有影响的成果刊发。
    【参考文献】
    [1]左怀建.不同文本不同声音———20世纪40年代男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
    [2]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
    [4]邓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原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