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马季 参加讨论
今天话题的关键词是文学,不过我们想知道的是,文学在网络里表现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网络文学”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用汉字抒情和叙事,仍然是提供给读者阅读和审美,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传统文学”去孤立地审视它。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两者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将它们做一些比较研究,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事情。
    当我们打开中国文学史的时候,看到汉代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看到文学沿着世纪的轨道发展,很规整的样子。事实不是这样。有些作家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是历史逐渐把他推到前台的。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在当时名气很大,后来却慢慢被人忘记了。在这一点上历史上不做假的。中国古代只有“文选”,也就是作品选这个形式,没有文学史,但20世纪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文学史不仅开始评价古人,而且对当代的作品也有了评判。在创作实践中,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在20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没有文学和作家的概念,只有文人和文章的概念。读过书的人就是文人,帮亲戚朋友代笔写书信也能算是写文章。图书、期刊、报纸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初期,也就是一百年前出现的,文学和作家的概念也是由这些新兴的媒体建立起来的。20世纪之前,文学只是个人的事情,除了皇亲国戚、富商巨贾出于个人爱好供养几个文人之外,以写作为生是不可能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职业。媒体出现之后,文化有了商品属性、形成市场,以写作为生才成为可能。可以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最大的变革,在传播方式和价值体系上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出现了职业作家。20世纪末,“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写作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的可能性几乎被放大到了无限。和经济社会的巨变一样,这一百年中国文学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每个家庭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作家”。
    一、“传统文学”一直在往纵向发展
    相对于“网络文学”,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直接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20世纪的中国,就文化而言,最大的变革当属“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使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文化的变革必然滞后于思想的变革,换句话说,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文学始终在这一巨大的洪涛之中起伏。经历了被列强瓜分、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本来有横向发展的机会,但小的波折一次次出现,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反思苦难、颠覆价值的阶段徘徊。我将这一阶段的小说称为“阶级斗争”的复调叙事。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终究没有能够跳出来,进入更广泛的空间。王小波为什么受欢迎?他或许是少数跳出来的人,他看到了另外的东西,这是很不简单的。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却为什么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中国文学有“纵”的深度,却缺乏“横”的宽度,由此而产生的作品格局小,视野窄,不足以表达普世价值观,难以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当然,也有新的景象产生。80年代出现的先锋文学和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个人化写作,应该是传统文学“纵”的主干上伸出来的枝蔓,你说它模仿西方也好,你说它自说自话也罢,它必然是中国式的对文学价值的修正,它提醒人们:文学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如果和“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等,包括近年的“底层文学”、“生存状态文学”相比较,先锋文学和个人化写作或许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这不是一个文本技术类别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重新认识文学世界的问题。当然,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有伟大的地方,它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在艺术表现力和技法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只是针对我们民族自身而言,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大国,应该为世界文学作出更大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跨出这一步我们期待了整整三十年,面对网络文学这一新生力量,我们预见它有另类美景,希望它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网络文学”具有横向发展的特征
    20世纪的一百年特别是后来的50年,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的改变具有了可能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觉得“网络文学”是“横”的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
    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
    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网络写作对于那些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来说,却是一片神圣的领域,他们在这里耕耘、播种,当然希望获得相应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横向发展的力量之源。
    文学的游戏精神也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学那里出了问题,被卡住了。我不得不说,当代中国文学强调的现实主义是对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曲解,以致于出现了“伪造”苦难,对“生存”的低俗表现等问题。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主权利。
    可以拿《悟空传》来举个例子。小说的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现代港片《大话西游》。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关系、渊源,提取了后者的叙事方式、语言,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以《悟空传》为题目有两重含义:第一可以解释为“关于孙悟空的传记”;第二是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感悟虚空”。
    《悟空传》将原著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时空转换,让古典名著里一心朝佛的取经师徒脱胎换骨,变成了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诠释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勾得我们笑、深思,被感动。一篇网上评论说:“我们生活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一切神佛都被我们打破了。所以只有我们这一代会对这一作品流泪。”然而感动“我们这一代”就已经很难得了,这是多么难被感动的一代。《悟空传》的现实意义与它的神话背景完美结合,与网络世界的“虚拟的真实”相得益彰,一经贴出便获得了网友一致推崇,并引起网友竞相效仿。
    《西游记》是无数中国人心中难忘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更希望能看到它对现实社会的寓意所在。深刻的“西游”情节,可塑性极强的人物形象,终于使勇敢者萌发了重写“西游”的念头。首先出头的是周星驰的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它彻底颠覆了一个如来佛只掌遮天的世界,让人痛快不已。影片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它的话语方式,它一度使得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产生了欢愉的改变,直至青少年纷纷群起效仿。《西游记》和《大话西游》对《悟空传》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可以说是它的母体。《悟空传》借助原著的人物关系和“西游”主线再创作,情节与人物形象已是“天翻地覆”。它设置了多重的故事发生环境,“造”出了天界与万灵之森。表面上看神的家园天界祥和安宁,妖的老巢万灵之森充斥着阴森恐怖,但其实天界诸神的伪善与专横掩盖在神圣的表面下,构成了其虚伪奸诈的内核,与万灵之森竟有着相同的“恶”的实质。花果山是超脱的净土,是理想的天堂,是孙悟空心里永远的美丽家园,寄托着作者对纯粹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寻。小说同时继承并发扬了已经深入人心的《大话西游》的典型情节和语言特色,但内容又远比其深刻丰富复杂得多。
    另外,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它通过不断的尝试,海量的更新,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之中加入个人评论,获得了网民的追捧,出版后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观念和方式与传统写作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的《流血的仕途》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去表达,这在传统文学中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犯忌的,但要真的写好了写妙了,写出空间来了,读者同样是能够接受的。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及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也是在讲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去运用?敢不敢运用?我认为,网络文学是走在前面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我愿意为他们鼓掌!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对抗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表现形式上的互补。如果说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是立体的。这个说法包含着两种涵义:一是指作者和读者的立体交融,他们互相感知,互相交流,甚至共同创作,使网络文学的表达更加透彻有力;二是指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使之强化、突出、延伸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
    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氛围。网友们在网上虽然彼此见不到面,但冥冥之中依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存在。这种阅读,比起一个人独居斗室,伴着一盏孤灯静静阅读,更有人情味,也更有趣得多。对于写作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
    网络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网络做依托而直接印刷成书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了。网络文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以传播和发表媒介来命名,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之一,同时也正证明和显示了它的脆弱,如果失去特定的媒介,它将没有被讨论的意义,但这并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失去其锋芒与自身特点的理由。
    雷立刚的代表作《秦盈》的创作过程也是个很好的例证。雷立刚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信心不足,一位名为鲍可庾的网友这样鼓励他,并给出真诚的建议:“雷立刚怕是天涯创作态度最严肃的作者。……他把自己目前的个人遭遇,不自觉地给‘文学化’了。把自己的身份给‘作家化’了。说出来残酷,但必须指出,目前的失业也好,失去婚姻也好,并不就必然构成写作的素质。如果这些就构成了你目前的写作动力,那么你的作品很可能就失之浅薄。而你个人的理想和先天的气质,又决定着你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代人’这样宏大话语的题材。”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当中,雷立刚获得了写下去的勇气、信心和信念,获得了新的启迪和更深的感悟。如果说是读者与他共同成就了《秦盈》这部作品的话,一点也不过分。这种情况如果在传统写作中也能够出现的话,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思想内容上的互补。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就小说一项就有如下形式: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讽刺小说、戏谑小说、冷幽默小说等。应该说,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前进过程中的外部要求。作为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与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相对应的是,接受群体需求的日益丰富,即接受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在网络文学走过的短短十年时间里,随着网络写手队伍的急剧壮大,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多彩起来。事实证明,网络文学能够引发关注和讨论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它全新的写作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受,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场景图片、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等融入作品的超文本写作等。网络文学形式上的这种创新,是由网络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那么关于表现形式方面的各种实验,就可以说是写手们超越现实与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随着创作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写手们所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娴熟,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最重要的一点我放到后面来讲。网络文学使新一代人以不同过去的方式产生了新时期的“理想”。我们的传统文学现在很少有表达理想的力量,是怕人笑话,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理想?但是,网络文学是有勇气讲的,当然,不是过去的讲法,也可能是叹着气讲的,也可能是在传奇故事里讲的,也可能是在超自然的环境中讲的。我是感觉到的。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需要理想的,没有理想,人活着总是低一层的。理想当然不是现实,文学再不去表达它,它就真的快灭绝了。前一阵李安导演的《色戒》引发争议,使我更明确的感受到这一点,电影当然是商业化的,或者说是最商业化的艺术。《色戒》走好莱坞的路子,拍了脱戏,也没什么错,但它关键是讲到了理想,它讲得实在是很巧妙啊。有个朋友说得很好,他说,现在身体已经不是我们的隐私了,理想才是我们的隐私,我们不敢,我们羞于说出自己的理想。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文明的悲哀。这一点被李安敏锐的捕捉到了,他还是高明的。
    因此,作家陈村用“前途无量”来描述网络文学的前景。他相信,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会更加丰富,创作目的也会由单纯追求阅读快感向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转化。将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可能与今日报纸与杂志的关系相类似。谢冕教授在任中国网络文学奖评委时这样说:“传统文学重艺术性,审美感受是首要的,其内容有意义、有深度,给人启发,有一定深刻性。而通俗文学接近人,被人很快接受,语言方面平易近人、平常,与严肃文学不同。从这些方面讲,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相通之处,因而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虽然也用平时所熟悉的标准,但也会与网上形式相联系,考虑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别。”
    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二,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四、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存在问题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学毕竟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由于网络写手大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过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生活,严肃创作,再加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应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写作的多种风格和多元结构,以及追求个人价值感的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的心理关怀。因此,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总体上看,网络文学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易读好懂,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与理性。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由,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问题还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来看看一位年轻网友发表在博客上的阅读心得:今天看了《猫灵》,很感动,觉得这个女的很奇妙,的确,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着对灵异事件的兴趣与某些神奇的力量,虽然并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样,但是,却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是从前的我,大概对这类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却爱上这个故事,爱上这个故事充满神秘、妖媚、死亡的气氛,充满神秘的罂粟花,会流血的雕花镜子,半夜会自动发出声响的洗衣机,那红红的血水滚动着……母亲的自杀,好友的梦游……很精彩的故事,不过,似乎有一点还是挺新鲜的,有恋父情结的女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女生?大概吧,没接触过……可是,看到最后,自己也想有种冲动,真的不知道,那冰凉的刀片触碰到静脉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猫灵和主人的性生活?只是因为恨吗??
    这段文字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它说明,阅读在某些时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因为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期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其中女读者比例远大于男读者。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网络恶搞的罪责虽然不应该记在网络文学的头上,但它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发泄情绪,营造一场话语狂欢只是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2006年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搞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问题本来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网络以其特殊手段把它捅破了。
    网上的热闹还是无法遮盖网络文学自身的问题,青年的写手们在写作过程中过于轻率和随便的态度时有显露,诸如题材重复、文本结构简单、叙述技法粗糙等,使读者降低了阅读期待,人气骤降,导致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读者对其失望,长此以往,必将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所谓的“叛逆”精神,它火暴登台,在得着了机会之后,大有竭力招摇之势。一部分网络写手把文学视为纯粹个人情绪的排遣或文字游戏,以完全的调侃毫无选择地冲刷生存的严肃性,化责任为笑料,把传统歌颂的“神圣”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对“崇高”的反讽也毫无思想依托;还有些作品大肆张扬媚俗情欲,使文学活动成了“欲望的狂欢”,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在他们手里遭到异化和断裂;宏大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在消解情绪的支配下荡然无存。然而,呈一时之快盲目地与传统对抗,使它迅速尝到了强大反弹力的苦果。当然,我说的是一部分,是一方面,但它也确是一种事实存在。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今非昔比。网络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对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感知和要求。高速和爆炸的信息是数码时代的特征,是现代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学是应当自豪的,它的高速生产和流通使它成为时代的宠儿。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节奏快并不等于质量差,这个时代的检验标准是双重的,是严格的,是不近人情的,它既要求网络文学超速度,又要求它高质量,否则就要对它有所蔑视,这恐怕是网络文学面临的又一个尴尬。
    从传统文学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落地传播渠道方面的严重缺失。这就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网络文学是不是必须要借助传统的出版发行给自己正名?二是网络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商务本身的特质获得生存的空间?就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出版发行更能满足网络写作者的心理需求。但海量的网络作品能成书的毕竟只是少数。这样一来,网络写作者就必然要自我消化认同感的问题。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就有了疑问。也有过度自信的作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于“你不认我,我也不认你”的心理,干脆与传统文学唱起对台戏,甚至在网上故意挑起事端,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网络环境。
    其实问题并不可怕,不要说网络文学,就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诸多的问题。在调查考察中我发现,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时间而自我调整和修复,毕竟我国的网络文学才经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当然,也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犹如一条“没有航标的宽阔河流”,这条河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有可能创造文学的巨流大浪,也有可能破坏文学的良田美景。过度的管制将扼杀它的生命力,而任其自流难免事与愿违。
    五、博客写作给网络文学注入了活力
    博客写作的出现,使网络文学这条河流形成了一个洪峰,并且开始分流,一部分传统作家有机会进入网络文学的领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网络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博客写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公开面向大众,是能够及时得到阅读者反馈的写作。这个特征使博客成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博客写作已经不是传统写作那样的个人创作行为,而是由一定圈子的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大众开放式写作。博客是以公开性、交互性和可追溯性为其最基本特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博客写作对传统传媒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的出现使受到时空、传播速度、传播范围、言论实际权益等方面限制的传媒向大众敞开大门。是民众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形式。这一形式使传统作家看到了网络的巨大魅力。
    那么博客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形式上,博客实现了人们筑造网上个人空间的梦想。博客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博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发表文学作品、思想见解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达自己。在发表作品方面,博客跟BBS方式有所不同。博客是以“个人专栏”的形式对文章按照发布的日期进行排列,而BBS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以往的网络文学都是以单篇作品为流传单位,以致于很多BBS原创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谁。而在博客世界里,作品只是个人的一种表现形式。博客赋予个人以能量,博客世界是个人在网络里全面最大化的世界,文学只是它的一部分。博客里的文学是一种“个人化”写作,它以展示、释放、推介自己为目的,文学本身反而隐身其后。比如余华,在自己的博客上连载长篇小说《兄弟》,我们似乎不能因此称《兄弟》为博客文学,余华在小说出版的同时把作品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也许只是一种宣传、一种促销手段。更多的博客加盟者是文学爱好者,他们的文学博客是一种潜在的传播力量,使这一形式更加自主、开放。他们中的一些人,写到后来也出了书,成为被文学界认可的文学作品。但他们在写作之初,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博客中把自己的经历,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写下来,满足自己表达的需要。可以说博客既成就了社会精英,也成就了无数草根。它使网络文学既有大众参与这根线,又有清晰的个人观点这个点,在感性的潮汐中翻动着理性的浪花,不由令人生出美好的向往。
    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文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相信,不用多久,我们现在讨论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这两个概念会逐步重叠,因为它们将会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感受到解放自身的乐趣。
    结束语
    十年的网络写作才是起步,网络文学在横向发展上,波及的面虽然很广,但深度明显不够,但将其作为传统文学的参照,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发展是积极有利的。其实,传统文学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新的力量来激活。如果我们暂且把当下的网络文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和储存方式、新的书籍、书橱、书店甚至图书馆,或者把它视为文学讲习所和研讨会,是不是就能对它多些理解和关怀?因为网络文学良莠不齐的现状光靠排斥是改变不了的,而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氛围,才是提升它的水准的有效办法。既然不可能拒绝它,就应该让它美好与强大。在时代的浪潮声中,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喧闹终会渐渐隐去,那时候文学仍然是文学;当我们不再把网络作为话题讨论的时候,文学依然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原载:在首届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上的演讲
    
    原载:在首届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