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金振邦 参加讨论

    
    随着电脑网络的延伸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由于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前沿性和复杂性,它那扑朔迷离的形态,在人们的眼中仍似雾里看花。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的网络文学是随着全球电脑网络及其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有人认为,网络汉语文学发源于北美,出于当地网络文化的领先优势和游离于汉语母体游子的强烈依恋。中国内地网络文学的兴起,离不开1997年网易公司免费个人主页空间提供的广阔天地,从此,网络汉语文学回到了它辽阔深厚的母体,蓬勃壮大起来。中国国内较早的网络文学刊物是1996年由笨狸(Banly)创办的《无梦岛周报》,后改名《激流》。还有杭州的《西湖评论》,创刊于1998年8月。另一份是南京的《六朝评论》,创刊于1999年6月。有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出现了像《新语丝》、《橄榄树》这样严肃的文学刊物,拥有一批有艺术追求的作者之后,才真正诞生的。目前刊登原创或转载作品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除了上述刊物之外,还有《清韵书院》、《暗地书》、《随花园》、《重庆文学》、《花招》、《女作家文库》、《华夏文库》、《黄金书屋》、《亦凡书库》、《文学老家》、《文学天地》、《嘉星文学网》、《世界文学》等。目前,随着我国网民的大幅度增长,网络文学正以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呢?现在对网络文学的理解还是视角各异、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生存于电脑网络上的文学。离开了网络这个新的信息媒体,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即丧失了部分创作,要完整地欣赏它,只能在网上。网络可资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的也只有同一个版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是随时可以更动的,可以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有‘互动性’,根据不同的日期、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版本,也可以由众人集体创作。”“除了增强艺术表现力之外,多媒体对某些文学题材也是颇具有实用价值的,比如对游记而言,相片、音乐、电影都可成为内容的一部分。”[1]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在线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古清生在网文《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认为:一是网络原创文学必须是在线写作;二是网络原创文学必须是文学,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三是网络原创文学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一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工具的变迁,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或曰信息等等。只要是在网络上发表并流传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算作网络文学。这个“发表”当然是指首发,即“原创”了。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接近“新写实主义”风格,有利于培养文学新人。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K差不多,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现今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热衷于对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东西的极力描述渲染,因为曲高难免和寡。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不矫情。从文学角度看,网络小说虽然略逊于随笔、散文,但这些大多属于“新写实主义”的网络小说以“流水帐”式的叙事手法接近和还原了生活的原生状态,而且作者边写边贴,在创作中能直接收到读者的阅读反馈,这对创作本身有相当益处。网络培养了新一代文学青年,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是个好现象。[2]
    有人认为,只有体现出作家才情和灵气的文学个性,能从文学角度进行欣赏的,才算是真正的网络文学作品。从维熙在网文《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中则认为:“我不想把这些作品感情化地拔高,因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生的第一次的微笑和第一次站立行走,总是带有稚嫩的胎气,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文学所以称之为文学,是有它自身的音乐旋律的。“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所以说上这么多并非文学的废话,意在对网上一些自认为是天才的轻狂之言,送上一个界定文学与非文学的罗盘。”信息时代大门打开了,地球上的经纬线已不复存在。它意味着不仅是速度,还标志着人类的樊篱已无法再构成界河。从文学角度去感受这些网络作品,使人联想起游弋于天宇之间的自由星群,其意义大于网络文学评奖本身。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概括了网络文学的特征。著名网虫笨狸将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归结于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其中自由又分为技巧的和内容的两种。写作技巧的自由表现为多媒体艺术展示,也表现在网络文化所特有的语句构成。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大量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当然,网络文学的起因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更是为了自身体验的表达,个体情感的渲泄,所以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网络浏览的特性注定了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速食文化,而幽默作为一种吸引浏览的行为,无论是大师式的笑中见泪,还是胡闹式的搞笑,都为网民所喜欢。人们在衡量此类作品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功效。网络文学正日益成为现代文化景观中璀璨的一页。[3]在1996年7月多伦多“电脑网络与中国文化”会议上,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的一部分。在题为《在网络上流放》的演讲中认为,这些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一是怀旧,回忆在国内时候或苦或甜的生活;二是描写文化冲击,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抒发在居住国的感受。在形式上,多采用散文、随笔、诗歌这种便于直抒情怀、短小随意的形式。在质量上与常规文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他还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另类”,只具有实验意义,并不具有多大的欣赏意义,它们对创作者的价值远比读者大。“所谓‘网络化的文学’也就只能是网络文学中被忽略的一个变种,如果有人要对之大力提倡,恐怕也只能是徒劳的。毕竟,对文学而言,个性化的文字才是最根本的。”[1]
    网络文学在文化艺术空间的定位,对于认识网络文学的本质十分重要。网络文学最根本的必须具有文学特征。我们知道,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也称语言艺术。它不同于科学之处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上,前者通过具体形象及形象体系,后者则形成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与非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篇章结构的独特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以及突出的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4]。这种文学的本质特征应该像基因那样植入网络文学的机体,成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通点。网络文学应该理解为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也可以说它是生存于网络这个信息媒体上的文学形态。它不仅指运用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手段创作的作品,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形态。如现在上网的中国古代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子化形态,以及传统文学杂志《山花》、《雨花》、《钟山》、《作家》、《佛山文艺》、《萌芽》等的网络版。传统文学作品一旦网络化,其文学的艺术功能、社会价值和接受方式,都将发生质的重大变化。网络文学是文学与电脑网络技术杂交、联姻的产物。它正在不断地侵蚀、消解其他学科的边界,拓展着文学新的生存空间。也可以说网络文学是21世纪文学裂变的产物,是网络时代的崭新文学。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更新与重构,挑战与超越,并将最终取代传统文学的主体地位。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重大的差别。它根源于两者信息媒体的不同。前者属于比特形态,后者属于原子形态。信息媒体由电子化的比特取代传统的原子形态,是社会的一场重大革命。比特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子的性质: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比特可无限复制,超越时空障碍,不存在任何边界和疆域。它是一种新的“DNA”突变基因,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并创造出全新的观念和社会。电脑网络是信息时代全新观念的基石和生发点。莱茵戈德的《思想工具》(1984)对信息革命作了形象比喻:毛毛虫要蜕变为蝴蝶之前,须经历独特的生理变化。成虫细胞和毛毛虫细胞几乎完全不同,它们在蛹体里制造菌体。毛毛虫的细胞随之死亡,新生菌群连接起来形成了蝴蝶的身体构造。就在某一刻,过去在地面上爬的毛毛虫,经细胞蜕变之后重新组合,从蛹中飞升起来,成了春天空中五彩缤纷的蝴蝶。人类接纳新知的过程和蛹蜕变为蝴蝶的变化极为相似。事实上,希腊文中,蝴蝶和灵魂都被称为“psyche”。[5](P239)网络文学就是从传统文学这个“蛹体”中飞出来的一只缤纷灿烂的“蝴蝶”。
    那么,网络文学具有哪些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呢?
    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只有一条宽窄不等、昏暗模糊的地带。传统文学一旦上网,就改变了本身的性质,具有了网络文学的色彩;网络文学下载到传统的刊物上,那就是传统文学的形态,两者可以相互转化。2·网络文学同其他艺术形式和电脑技术的渗透和结合。网络文学仍然以语言媒介为主体,或配上背景音乐,或配上照片和图画,加上美观的字体、符号,艺术的排版和构图,大大增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超文本的技术,使网络文学的艺术形象呈现立体叠合,并为读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3·网络文学的作者超越了传统文学专业作家的圈子。由于网络提供了平等的文本发表机会,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为网络所激活,并得到了空前的才华展示和能量释放。网络文学已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权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
    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的单媒体,读者通过文字符号去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是采用包含文字在内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它意味着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路径。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认为:“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6](P91)“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不管这种差异有多少是人为的)。刚刚萌芽的多媒体很可能像有些学科———比如建筑学———一样,在这些领域之间架起桥梁。”[6](P100)就网络文学而言,所谓多媒体是以文字媒体为主,包括声音媒体和图像媒体(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
    然而,多媒体手段也有不足之处。多种媒体的通道有时会相互干扰和妨碍,它留下的想象空间十分有限。由于其表现方式过于具体、形象,因此难于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相反,单一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阅读传统小说时,是读者赋予它形象、声音、颜色和动感。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化”的意义,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多媒体作品如果越生动、形象、具体,其艺术想象创造的空间就越小。在这个含义上说,传统文学媒介往往能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而网络作品就略逊一筹。但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手段,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
    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传统文学作品在情节叙述上,本质上是线性的。它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叙述的顺序性。它不仅指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而且还包括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叙述,甚至没有时空顺序的意识流片段叙述。不管属于上述哪种情况,这类作品印刷在报刊或书籍上以后,其情节叙述的顺序是固化的、线性的。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一页页读下去。而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叙述,是一种非线性的待组合形态。它采用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顺序,就像是一个全息的、多维的、几重时空的重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功利目的,对情节进行独特的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为人类思维的大脑本身就是一种网络结构,其信息的存储无法用时空坐标进行定位,它存在着多种路径,不同的联想导致不同的检索结果。
    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当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超文本是含有热单词、热短语或热图形的文本,是一种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它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传统书籍物理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辨明。读者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超文本可以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结构和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超文本的这种全息辐射功能,使得网络文学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的、无限的开放状态。网络文学的这种开放性结构,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然而,传统文学文本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是一种互补结构,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传统文本的结构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超文本结构虽然能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助于拓宽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但却会削弱定向性的思考深度。
    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就文本自身来说,传统文学属于一种单维平面、自足封闭性结构。尽管作者有时留下了情节空白,提供了艺术想象的天地,但它仍属扁平的静态结构,缺乏厚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其信息的流动有终极的边界。网络文学,尤其是它的超文本形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它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它的解读还允许自由选择的节点放大,从而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网络文学可以进行网络化或接力式的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写其中的情节和结局。集体创作的电子文本,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不会有终极的形态。网络将更加重视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展现其最后的成品。
    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在读者的美学欣赏中,才能得到比较完美的实现。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美国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因此也较深入)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全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5](P243)
    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或特点,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文学作品也应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从网络上得到的回报,主要的不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作品的版权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作者应该具有是否在网上发表作品的决定权。文学资源共享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经原创作者同意而上网的作品,二是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它们都将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的权利在网络上将逐渐趋于淡化。作者和读者的界线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作为一个网络成员,不仅应该具有无偿奉献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享有免费获取信息的权利和待遇。目前国内出现的几起关于网络传播传统文学作品侵权的官司,就可以看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实际上的冲突,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应有相通之处。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作者的权益,一方面又要能促进网络发展和信息流通。著作权的实质是保护作者在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在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作品,需要征得作者同意,同时每一个作者也有义务向网络无偿提供信息。当然,在网络上使用他人的作品,也必须维护原作者的署名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整合和提升,体现了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规则。在网络规则中起作用的不是特定的地域性法律和制度,常常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良知和正义。
    
    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21世纪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网络文学已经越出了传统文学的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现象。关于网络文学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比如网络文学的科学内涵和艺术范畴,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网络文学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协作攻关。它将开辟出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新的研究领域,给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它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学中的版权纠纷、剽窃他人创作成果、散发垃圾信息等现象。然而,无序常常是有序的根源,有序会从无序中产生。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从无序到有序。伊·普里戈金在《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中认为:“在所有层次上,无论是宏观的物理学的层次,涨落的层次,或是微观的层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使‘有序从混沌中产生’。”[7](P342)他还引用皮尔斯的话说,“力从长远看来是耗散的;机遇从长远看来是聚集的。能量按正规的自然规律耗散着,也正是按这些规律,伴随着越来越有利于它靠机遇而重新聚集的环境条件。”[7](P361)现实世界的绝大部分不是有序的、稳定的和平衡的,而是充满着变化、无序、多样性和过程的沸腾世界。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墒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它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至少在非平衡条件下,墒不会削弱而是会产生有序和组织———进而会产生革命。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从而展示出一个像蝴蝶般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
    [参考文献]:
    [1]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N]·北京青年报, 1999-11-08·
    [2]陈村·网络文学如同卡拉OK [N]·广州日报·1999-11-17·
    [3]陈方·文学精神的网上回归[N]·光明日报.1999-10-27·
    [4] [美]韦勒克·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 [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7] [比]伊·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基金项目(JS023A)。
    [作者简介]金振邦(1948-),男,浙江杭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24)
    原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No·1 2001总第189期】
    
    原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No·1 2001总第18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