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异类到文学常态 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态度经历了从喊“狼来了”到“与狼共舞”的变化,而网络文学似乎经历了从文学异类到文学常态的转换,这不是网络文学进入传统文学或者被传统文学收纳的问题,而是网络文学自身融合网上与网下、精致与粗俗、文学与娱乐的问题。 怎么看网络文学存在基本的文学理念差异,它终归要涉及到:什么是文学、文学怎么样和怎么去看文学的问题。网络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一方面意味着文学的非文学化,一方面意味着另一个文学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文学生态和发表方式决定文学的品质与命运。一个基本点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文学本质的区别吗?没有,网络文学就是文学,网络不过是一个文学发表的平台,如同期刊是所谓传统文学的发表平台一样,而网络平台变成了一种资本控制力量。 因此,文学理念差异不是根本的,根本之处在于:怎么看待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面对新兴文学状态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学的文化资本面对新兴文学的文化资本挑战的问题。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在表面上经历了从文学异类到文学常态的转换,在骨子里是一种文化资本的转换,它带来了文学生态的转换。而现在,需要从网络文学作为“非正常文学”与“正常文学”的关系来解释网络文学,而不是从网络文学作为非文学与文学的关系来限定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是问题的根本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如果从文学本质看,两者没有区别,从不同的文化资本看才有区别:传统文学由文学期刊推动,网络文学由网络资本推动,只不过,资本对网络文学的介入、投入和控制非常强大广泛,以至于资本控制的区别似乎变成了文学本质的区别,但从根本上,资本的区别并不完全决定文学的区别。如果从文学系统内部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在于由谁判断是文学:是由编辑还是由读者筛选和决定是否是文学。当由读者筛选时,文学的根本问题就穿越了专业编辑而直接回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就是说,文学变成了作者给予什么和读者需要什么,他们是相互直接给予的。 于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品质与情趣怎么样,进一步说就是: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是否将网络作品看做文学以及怎么样看做文学;另一方面,也是所谓传统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以至专门的编辑和批评家是否将网络文学作品当做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统根基与反传统意识 流行在当代中国文学状态中的一般看法是,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离,虽然现在出现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重新打量,但那一般仍然是站在传统文学高于网络文学的立场来收编网络文学。这是因为,网络文学以前被认为是文学异类,现在网络文学的影响强大到足以侵占所谓传统文学的领域而不得不被传统文学重视,所以,这样的文学立场通常都会以传统文学怎么样、而网络文学又怎么样的比较口吻来谈论网络文学,严格地看,这里包含着一些不自主的轻视和界限:你是你,我是我。 但是,这里忽视了: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而不是现在才变成文学,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文学,而不是现在它被承认是文学才是文学。真正要面对的,是它会怎么样,而不是它是什么。 表面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似乎是相互断开的,实际上,两者具有一致的现实传统,只是在文学感受和美学传统方面有所区别。如果不将网络文学看作一种强行介入正常文学领域的媒介现象,如果不将网络文学作为被迫承认的一种文学形态,而是从一种更加深入文学传统和现实意识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那就会发现网络文学的出现是有文学本身以及现实的连续性的。 网络文学的主要意义是对文学进行机制释放——自由写作和自由发表,由此解放了写作活力,开拓了文学空间。 一方面,这与网络文学来自民间而又作为民间化文学时尚的表现有关,它隐含着中国文学自身自由写作的传统渊源,这来源于中国民间文学自由写作传统的当代变化——中国古代民间的自由写作与网络的自由写作有一种形态上的和集体无意识的传统联系,山海经、古诗经、唐传奇、宋话本、明小说最早都是由民间自由写作开始的,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因生活媒介化而对中国古典民间文学自由写作传统的现代放大。 另一方面,这来源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中隐含的某些自由写作的因素。网络文学的一些写作意识实际上是从90年代的文学写作意识中延伸而来,将90年代被命名的底层、身体、私人、女性、欲望等文学类群聚拢而来,会发现它们有两方面的共同意识:一是写作个人性的自由敞开;二是与现实生存意识的对应。网络文学延伸并扩展了个人自由写作的空间,将文学写作由有限的纸质印刷变为无限的网络空间。同时,网络文学更加快速和及时地与现实生活情绪相对应,并由此开辟网络文学社会而与社会意识对应。 同时,网络文学和90年代文学一样,具有现实意识的根基和传统,而90年代文学与市场化意识形态一致,网络文学则与幸福感意识形态一致,这主要是指娱乐和享受的幸福感,是文学随着生活而发生的主题变化,只不过,在网络文学中更加自由地展开被现实所注重的娱乐和享受的想象性空间。 但是,虽然网络文学部分地来自90年代的文学传统,却又与90年代的文学有重要区别:90年代的文学反抗宏大叙事传统,网络文学不但反抗宏大叙事,而且反抗90年代文学的庄重与精致,与文学的庄重传统发生了断裂。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相互穿越 网络文学的发生是因为网络成为了文学的媒介和平台,由此得到的提示是:如果网络文学主要作为发表方式而存在,那么,在全媒体时代的生活与文学情境中,很多文学作品都可能先在网络发表,然后再印刷出版,网络起到了一种筛选作用,而这种筛选作用需要逐步完善和成熟。只不过,在网络文学发生之前,筛选作品的机制是人工的,最终印刷出版也不经过网络中继,一步到位。 在这个意义上,既然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发表,任何在网络发表的作品都可能成为较为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那么,网络文学精品就可能去掉网络二个字,网络文学这个称谓就并不限定文学的品质怎么样,传统文学也不代表文学的品质一定怎么样。即是说,传统文学不意味着一定出优秀文学作品,不出劣质品,网络文学也不意味着一定不出精品;同时,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出精英,网络文学不出精英。 这里的相关问题是:网络文学的精品怎样变成较为纯粹意义的、美学意义的文学作品,变成一种精英意识的美学表现,而不仅仅是大众化、娱乐化的粗糙文化产品。社会、历史、文学、艺术,都需要精英意识来带动,而传统的文学精英意识正在垮掉,网络文学中可能也应该培养、成长起新的文学精英意识。进一步相关的是,网络作者怎样变成网络精英,进而由网络精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精英,在此之前,网络精英并不代表文学精英。 至于网络文学的美学层次和写作问题则另当别论,但这并不影响它仍然是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精品并不一定比所谓传统文学中的较好作品差,而传统文学的一些作品也可能不如网络文学中的精品。例如说,最近几部很受欢迎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多多婚事》《佳期如梦》都是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 网络文学的非网络倾向与“脱网”可能 网络文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并且随着这个时代而嵌入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无论文学还是生活都无法排除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一开始就隐含着非网或“脱网”的倾向,它们随时都可能转化为脱网形式,我们应该为网络文学作品的最终脱网有所准备。 这种脱网可能来源于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媒介化生活方式的瞬间性与不稳定性,这就是媒介化生活、全媒体时代或E时代的特点。当我们意识到一种生活方式、文学方式在生活中普遍来临时,它已经开始悄然转变为另一种事物,而这种转变的可能之一是向经典的回归。 网络文学的这种脱网倾向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学本身不是严格的文学概念,它既非题材,又非主题,既非内容,又非形式,它只是借用了网络这个概念,其中非文学的网络概念占据更大成分,它必然会向某种非网络概念的文学专门领域靠拢。二、文学作品借助了网络这个平台去发表,由于发表的任意性,文学也具有了任意性。网络提供的是发表平台和阅读空间,但并未对文学本身有所解释,要对文学以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出解释不是网络能解决的。三、网络文学具有随时可以抹去、丢失或改变的非物质文化性质,而文学的最终留存主要还要依靠物质文化的留存,即出版印刷的留存。四、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家都倾向于最终的纸质出版和直接印刷,有条件的作者已经在这样做,除非作者不想让文学最终承认自己。五、对于阅读,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感受和情趣会大不一样,网络阅读感受的主要性质是“动”,而纸质阅读的感受性质主要是“静”。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