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十年行程: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视域及其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欧阳文风李玲 参加讨论

    网络文学在我国兴起已经整整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网络文学由当初零散的心灵絮语变成了如今文字的汪洋大海,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也由当初的被人质疑成为了时下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十年,对浩瀚的文学史来说仅是弹指一挥间,而对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研究来说,却是很不平常、筚路蓝缕的十年。
    一、  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视域据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统计,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共有1082篇以“网络文学”为篇名的论文,有4932篇论文涉及到网络文学。出版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著作亦不少,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图书数据库进行统计,就有126部。纵观各类网络文学研究文献,大致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网络文学的内涵
    什么是网络文学?这是在网络文学研究初期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榕树下”主编朱威廉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1]网络写手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一文中说:“我认为它的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2]有学者借鉴了这一说法,从网络文学的诞生方式来进行阐释:“网络文学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民阅读的文学。”“在网上‘创作’的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文学。”[3]不过,已经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数据化后照搬上互联网,或者直接在互联网上“贴”出已经写好的所谓“原创作品”,这类作品与传统的纸媒文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4]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网络文学的特质不在用电脑写作,而在于它的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角色定位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模式都是由其传播和阅读的特定状态决定的……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特殊的网络文化内涵,网络文学应该定位于传统文学无法达到之处,即超文本文学样式。”[5]人们概念中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只是表达方式和载体不同,只有超文本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相比较而言,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的界定比较全面,他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有三种常见形态:一是传统纸介印刷文本电子化后上网传播的作品,这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传播媒介的不同;二是用电脑创作、在网上首发的原创性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与传统文学不仅有载体的区别,还有网民原创、网络首发的不同;第三类是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和Intemet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如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以及借助特定软件自动生成的‘机器之作’,这类作品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因而,这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的网络文学。”[6](P17)欧阳友权说,还可以从三个大的层次去考量网络文学:宏观看,也就是从传播媒介上,所有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中观看,网上原创,就是首先发表在网上的文学作品叫网络文学。微观看,网络文学指具有网络独特形式,脱离网络不能生存的文学如超文本、互动文学。目前网络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观的,即网上原创文学。如果以宏观的网络传播文学为对象,显然过于宽泛,与传统文学也没有了显著的差异;如果以狭隘的网络文学超文本为研究对象,则数量不够,因为这种样式现在终究较少,其样本不具代表性。[7]
    (二)  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符号化的特点。有论者从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论说:“网络写手年纪较轻,自我意识很强,又喜欢求新求异,他们常常会在作品中插入一些浅显易懂,又富有创意的全新的符号化的表达形式。比如:谐音字,3Q3Q(thank you),9494(就是就是);缩略语,WBD(王八蛋)、TMD(他妈的)、SB(傻B)、Back(马上就回来)、faint(晕了)、sigh(唉)、bf(男朋友)、gf(女朋友);纯符号,(:缀??(心都碎了)、:((心情不好)、^0^(笑脸)、:0(尖叫)等等。”[8]网络文学所用的语言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的典雅和文绉绉,而更多呈现出一种口语化的特点。在没有等级的网络虚拟世界,网民们是平等自由的,在这个世界,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情感,“写作者一般很少会去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而是要努力使他的作品从语言的风格、情节的发展等方面呈现快的节奏”,“加之网络的技术条件限制,在线创作的心态中的游戏心理、求快表现欲、流水线心态等,以及为适应阅读者在线快速浏览、跳跃浏览等阅读习惯,减轻在线阅读的困难(因为在线阅读小说是吃力的,在屏幕上阅读,跟在纸张上阅读是绝对不会一样的)。”[9]因而网络文学语言直白、简短的口语化特征非常明显。网络文学语言“虽然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再者上网族年龄的年幼化,自我化又使网络语言充满朝气,幽默,活泼,富于创新,出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如语言符号的交叉使用。”[10]
    网络文学创作中作者和读者具有交互性特征。“作者和读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和受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是网络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11]有学者用巴赫金的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在一个狂欢广场上,人们摆脱了平日里各种身份带来的束缚,宗教、政治、道德全都被抛在了脑后,人们可以尽情地僭越自己的身份,敞开自己,卷入狂欢的海洋。”[12]“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身性使来到这里的网民无拘无束,尽情狂欢。人们将利用网络叙写行为进行人格重塑和人际吸引,获得现实的补偿感。”[13]
    网络文学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起于民间俗众,是文学圈外无数漫游和聊天的网民,以游戏的心态,在赛伯空间晨光熹微的地平线上打造出来的一方蓊郁的园地,它的活动方式是全民参与的,它的姿态是平民化的,它的本性是大众化的。”“它革新了文学旧制,颠覆了文学主体的等级观念,彻底消除了‘贵族书写’,打破了传统作家对舆论工具的垄断,分享了社会精英、文化贵族的话语权力。”[14](P175)也有论者从语言风格、叙事特色、文化主题、审美特征四个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民间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随意轻松的网络语言风格体现了大众化的特点,传统线性的叙事方式最符合民间化的叙事特征,以食色为主的文化主题与民间文学的精神不谋而合,运动的、平面化的审美方式具有民间化的审美特点。[15]
    网络文学还有自由性的特征。“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点,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16](P147)当然,研究者也看到了网络文学自由性是有限的。“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的自由,是要跟自觉自律相结合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最大程度的抒发自由性灵。”[17](P162)“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同样也受到外部环境与个人素质的制约,网络的自由性也不能保证网络文学创作具有无功利特征,忽视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则不利于网络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18]
    此外,网络文学还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动感的超文本、挑战传统文学的交互式写作和宽容的文学性等三个方面。[19](P59)
    (三)  网络文学的文体
    关于超文本文学。“超文本是一种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据系统。所谓‘非线性’,指的是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20](P13)“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21]超文本的超链接性解构,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直线型,将众多的文本通过链接,“由线性结构转向网状结构,由刚型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22](P108)。同时,超文本形式多样化。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学的语言文字是一个表意的符号体系,文字的造型需要经过大脑的想象、联想等再加工,文学形象是含蓄的、间接的,而“超文本文学则能以多媒体的创作方法从根本上弥补这一不足。多媒体通常包括文字媒体、声音媒体(如音乐、语言)、图像媒体(图形、影像、视频、动画)。超文本文学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和色彩变化的文字,随着光标的移动,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触觉和味觉,不断接收到屏幕上各种新鲜的信息,让我们直接感觉与之相关的真实声音、人物的音容身姿及其生存环境等。”[23]
    关于网络诗歌。网络诗歌不是简单的“网络+诗歌”,而是在网络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它们“着眼于制作方式,利用电脑的多媒体技术所创作的数字式文本,这种文本使用了网络语言,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24]在结构形式上,它具有传统诗歌的显著特征,即押韵和分行,有论者说:“只要它还具备了押韵或者分行的形式,至少你在形式上就得承认它是诗,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哪怕你剥下了它分行的外衣,将文字‘拉直’了它就不再是诗——‘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但它穿上了分行的外套,就领到了步入诗坛的通行证,并且必然会使读者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以一种‘诗心’去解读他们。”[25]只是网络诗歌更淡化了固定语言格式和韵律限制。
    关于网络小说。它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小说新形式,新问题,是新一代的流行文学和大众文学。“青年受众是推动网络小说发展的不竭动力,网络写手写的多是青春生活,网络受众“网”的也多是青年学生。”[26]苏晓芳在《网络小说论》一书中,把网络小说分为言情类、想像类、解构类和文体探索类,每个类型都选取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进行“原生态”式的学术耕耘和探索。特别是对最能表现网络小说特征的网络游戏小说、短信小说、网络接龙小说这三种小说类型,作出了界定,阐明其各自的特性,解读它们的代表性作品,并指出这些小说存在的缺陷与流弊。开辟了网络小说眼睛的新途径。[27]网络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观念,如解构传统文学的精英意识、改变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方式,挑战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等。无论在文学观念还是在文学表现形式上,网络小说都打破了既往的陈规。同时带来了小说文体史上的变迁,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网络博客。博客的出现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许多文学爱好者甚至不少传统作家,纷纷利用博客这种便捷的方式作为自己创作、发表和交流文学作品的新途径。欧阳文风在《博客文学论》一书中指出,博客文学具有永远站在民众之间、私人空间的自由性、后现代的文学表征等美学特征,博客文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8]微博客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网络应用系统,也是继网络博客之后的一种多媒体迷你型博客。微博客的亚文学审美、高度个人性和多媒共享性彰显出它的质素。其所带来的新媒体文学变化,可能唤起公众技术化审美的自我意识,使网络文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四)  网络文学的价值
    “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类审美的艺术殿堂,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承担一份艺术责任,而这种内质的涵养是需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霸权的铁臂合围中。”[29]正如阎真指出,“电脑写作的出现不能看成一个文学事件,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则可以看成一个文学事件。电脑写作和传统写作的区别,是一种技术性的区别,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则是一种价值论的区别。”[30]因而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有自成体系的价值论意义。毋庸置疑,网络文学发源于技术的进步,同时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像面鲜明的旗帜标榜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显性的不同特点,具备着一些新的文学价值。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学的特质既是其内在的规定性,又是其价值论意义所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为自由性、大众性和游戏性三个方面。”[31]价值是主体与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网络文学创造出来供网民阅读,对人具有特殊意义,因而具有价值。传统文学对在有限的空间中传达高密度高层次的人生意蕴的追求,和为达到一种融汇古今的叙述效果在文本叙述结构上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在网络文学都不复存在。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特性彻底颠覆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结构,更为自由的表现或者宣泄人类的情感,网络的虚拟性使人类在文学中求得补偿的心理得到更完善的实现,正如网络名言道出的真谛: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从社会感官方面来说,网络文学真实地反映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复杂心理活动。[32]
    在我们为网络欢呼的同时,网络文学的隐患也在悄露端倪。有论者指出,网络文学的盛宴背后存在着审美价值的悖论。由于被放大了的写作自由,掀起一股大众写作的狂潮,主体道德感和责任感便被这股热流侵蚀,文学价值也随着沦陷。网络文学不仅解构了编辑者的话语权,同时也剥夺了写作者的权威,作家们无法为社会做个表率,写出成为一个社会文化表征的作品,引领人们树立崇高的信仰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这也是为何会有人斥骂网络文学是文化垃圾的原因。[33]在网络信息时代,人更应该诗意的栖居在网络上,让网络文学成为文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富含价值承载的历史转折点。有论者指出,这主要包括:“解决好‘文学性’匮乏的‘短板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34]通过市场机制和技术淘汰来提升网络写手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净化网络文学空间。
    (五)  网络文学的传播
    文学与网络的一见钟情,首先改变的是文学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纸介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E媒体(Electron Media电子媒体),从印刷文字的单媒介语言艺术转变为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艺术”。[35]“对文学来说,互联网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媒介,而是一个以文字符号为主兼容各种符号介质的传播栽体。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它不同于以往电子媒介,它几乎包容了所有形式的符号介质(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但以文字符号为主。”[36]传播方式的不同使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而独特存在,“以书面材料为载体的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一媒介一接收者”。而网络文学“则有双向交流的特征,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一媒介一接收者”。[37]网络用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方式给普通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38]“网民想要在网站上写作发表文章,只需要到网站上注册,成为用户后到所在的文学社区或者论坛选择相应的发表场所进行文学创作。它的最大的优势莫过于简单便捷的传播发表方式,即点击传送,仅需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发表工作。”[39]传播方式的改变使网络文学不存在传统文学发表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传统文学狭小的发表渠道,一瞬间就豁然开朗,更多的网络写手能够创造自己的文学梦想,为文学带来了一些新气象。这一传播媒介的嬗变引起的文学巨变,让学者们开始感叹:“这种夹杂着各种类型艺术,各种体裁风格和大众网络语言的东西,用传统的文学术语人们几乎无法为它准确命名。……它是文学吗?如果不是文学又是什么?”[40](P55)媒介具有影响文学的先天优势,同时文学也存在接受媒介影响的可能,二者的关系是相互的。
    (六)  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
    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技术改变了文学的思维方式,“机器化的符号规则代替汉字的结构规范的结果,便是数字操作颠覆铅字权威‘输入’代替‘书写’,其所形成的‘词思维’是对‘字思维’的替代。以及‘词思维’与‘图思维’的相互渗透,已经悄然置换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41]词思维输入法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高速度,因而网络写手大多是高产写手,网络作品太多鸿篇巨制也就不足为怪,同时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输入方式,客观上大大减少了网络写手在遣词造句上所下的工夫,作品语言给人的真和美的感觉就少了,更多的偏向口语化和通俗化。“‘词思维’的快捷与‘图思维’的直观在使表达提速的同时,却挤占了‘字思维’的理性过滤和思想沉淀,把文学创作的意义生成全部交给感觉的撒播,消弭了文字书写时的深思冥想和因表达‘延迟’而凝练的语言诗性.使得平面化、碎片化的文本消解文学深沉的意义维度和历史的纵深感。”[42]赖大仁也提出:“电信技术发展带来文化转型,文学面临其他文化形态的挤压和侵蚀,文学的旧式意义和历史地位将逐渐失落,整个文学风光无限的时代将不复存在。”[43]不过,有学者认为,网络科技尽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传播方式,但网络科技发展及兴起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相对于文学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还显得稚嫩。“对它的影响作用当然不能低估,但也不宜无限夸大。”[44]
    网络技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文学艺术性的欠缺。首先,网络技术用读屏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阅读模式。读屏更关注的是浏览,更关注的是、信息等,因而很少有沉下心来的思考,阅读更带有消遣、浮躁的意味。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阅读心态造就了在网络时代读者“接受屏幕”的差异,读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有一种主动性的理解和期待,这种期待为文学作品的问世以何种方式适应、超越、辜负或驳斥读者的期待视野奠定了评价标准。读屏模式影响读者的心态,读者的心态决定了阅读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深度。[45]其次,网络文学网站成为与传统文学图书、文学期刊一起构成当今中国“三分天下”的文学格局,电子技术已不再只是工具的作用,它所固有的多媒体特性及文学网站引进商业资本的经营模式、网络文学创作者与阅读者的及时甚至超前的互动关系,使网络很难产生高雅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46]“电子化文本的界面操作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问题成技术‘祛魅’的对象,传统审美方式及其价值基点开始淡出文艺学的思维视界。”[47]因此,数字化技术既可以为文学美容,也可以将文学毁容,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
    (七)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网络文学的勃发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不可小觑。网络文学在传播方式、写作主体、创作文本、内部构成和艺术形式和创作的目的和意义等诸多方面和传统文学都具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只是传播媒介上的区别,网络文学非线性、多媒体化传播和双向交流的特征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突破。[48]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某种优势比传统文学会更为普及,影响力会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不远的将来,网络文学的概念必将更为深入人心,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更能体现文学的社会性。[49]当然,也有论者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是共通共融的,其对于传统文学更多的是补充和发展。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原有的范式和元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0]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既有“趣味差异”和“话语交锋”,也有大交汇大融合,“从而生成新的文学样态的可能性”。[51]近年来,在官方、出版业、高校、文学网站和民间机构合力之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入全面融合期,“融合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创作上的频繁对话交流,以及产业上的创新拓展与进一步规范。两种写作之间出现最大公约数,即在对话的基础上相互有所认同,这无疑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利好因素。”[52]
    二、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与创作严重隔膜
    众所周知,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文学超越传统文学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徘徊与取舍,以一个虚拟的空间演绎了另一种虚拟的真实。欧阳友权指出,互动是虚拟真实的一个重大特点,人与他人在虚拟空间的互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表面看起来,似乎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阅读者或研究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互动更多了。其实不然,由于网络空间传播信息是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就比传统文学快很多,同时也造成了网络文学作品在保存上一个难以逾越的局限。另一方面,当写作者对作品进行编辑修改之后,系统自动用新文本将旧的覆盖代替,这样研究者就无法对比作品修改前后的变化。同时,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写作者发表作品多用的是网名,而且这个网名是可以随时更换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名的不稳定性,研究者大多数都不知道写作者的真实身份。[53]文学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当研究者连创作主体都无法确定的时候,又怎么谈得上对其进行研究呢。这种状况造成网络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严重隔膜,研究对象的单一,只有一些出名的网络写手,像安妮宝贝、蔡智恒、慕容雪村等能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而研究者关注的作品,也是那些很出名、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排名数一数二的作品,可谓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中,研究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二)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网络文学研究层出不穷,包罗万象,也不乏成就卓越者,但总体水平不佳。众多研究者用传统文学理论、后现代理论或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网络文学,未免有生搬硬套之嫌。用这些理论来武装,文章写的晦涩难懂,阅读者读的一头雾水。还有一种现象是用超文本的理念去研究传统文学,例如,从动态性理态分析刘勰所说的“质文代变”等。除了在理论运用上深度不够外,在研究具体对象时,也只停留在表面,且技术分析多过对文本的美学阐释,研究者多注重于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文学传播媒介的变迁,导致技术意味大大盖过审美意味,研究者在研究网络文学时,科学思维重过感性思维。
    (三)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如前所述,网络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严重隔膜,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全民化的现象走进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者更关注的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不是文学个案。纵观各种研究网络文学的论文,具体研究网络文学文本的,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是站在批评的角度,对网络文学作品做一些浮光掠影式的点评。很多出名的网络写手、网络作品都是最先进入大众的视野,然后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且还很少有研究者对此进行深刻的分析。文学研究者的作用是通过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作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从而引导读者阅读(帮助读者选择作品、指导审美欣赏、提高读者欣赏能力),启迪作家创作,同时促进理论建设,可以说研究者更应该起到带头引导作用。但如今的网络文学研究基本滞后于网络文学,或被网络文学牵着鼻子走,或跟在网络文学后面放烟雾弹,新的网络文学理论建设还需后继者添砖增瓦。
    参考文献:
    [1]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0-21:(8).
    [2]李寻欢.我的网络文学观[N].文学报,2000-02-17.
    [3][9]鲁捷,王粤欣.论网络文学的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15]陈定家.“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0045 2010年12月15日查询.
    [5][7]阎真.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全国研讨会综述.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3157 2010年12月15日.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8]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的四个特性[J].求索,2010,(6).
    [10]陈远.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1]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12][19]欧阳友权主编.人文前沿———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13]王琰.解读网络文学的狂欢化[J].科教信息,2008,(33).
    [14][16]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5]周丹.论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2).
    [17]欧阳文风.网络文学的民主化及其意义.人文前沿,2009年第2辑.
    [18]吴宝玲.网络文学创作自由性与无功利性之辨析[J].理论导刊,2008,(5).
    [20]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1]李玉平.超文本文学:向传统文学叫板[J].文艺评论,2002,(3).
    [2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J].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龙秋媛.超文本文学:网络与文学的新生儿[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2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杨雨.网络诗歌[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6]曾少武.网络小说发展现状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7]苏晓芳.网络小说论[J].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8]欧阳文风,王晓生.博客文学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9]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J].求是学刊,2005,(1).10云梦学刊2011年
    [30]阎真.网络文学价值论省思[J].文艺争鸣,2005,(2).
    [31]欧阳友权等.“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变异研究”(上)[J].文艺争鸣,2005,(4).
    [32][33][3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9,(8).
    [35]孔帅,卢婷婷.关于数字媒介技术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J].大理学院学报,2010,(7).
    [36]聂庆璞.传播媒介的嬗变与网络文学的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37]郭炎武.试论网络文学的特质及其对传统文学的超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8]严玥.网络文学的传播学特征分析[J].文学界,2010,(5).
    [39]戴菊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比较[J].文艺杂谈,2009,(11).
    [40]柏定国.网络传播与文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41][4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9,(8).
    [43]赖大仁.文学“因何而死”与“因何而生”[J].文艺争鸣,2009,(10).
    [44]袁国兴.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局限[J].文艺评论,2004,(6).
    [45]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5).
    [46]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11).
    [47]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J].河北学刊,2007,(2).
    [48]郭炎武.网络文学的特质及其对传统文学的超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9]紫竹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略见》,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5-22/2680615.shtml2010年12月25日.
    [50]杨剑虹.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补充与发展[J].新乡学院学报,2009,(4).
    [51]田忠辉.对立与融合:略论纸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互动[J].文艺争鸣,2010,(8).
    [52]马季.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J].文艺争鸣,2010,(1).
    [53]王浩,席云舒.网络时代:文学研究将重新选择———关于资料与方法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CZW002)、湖南社科基金项目(2010YBA224)、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项目(2010ZDB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欧阳文风(1970-),男,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管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新媒体文学。
    李玲(1988-),女,湖南沅陵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
    原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5期
    
    原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