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化与文学试论网络文学通俗化的审美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雷丽平 参加讨论

    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来的,对于网络文学这一新生的现象,众说纷纭,到现阶段,主要仍停留在对网络文学外部特征的研究上,像发表途径、传播方式及与传统文学比较的不同点等方面,而涉及到网络文学本体审美艺术特点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学作品,从网络文学内部艺术特色来分析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就网络文学发表的平台来看,它主要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迅捷化、浏览式阅读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在语言文字、内容深度、表现手法方面会朝着通俗、平易的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  网络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特征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将美分为平易的美与艰难的美。通俗应属于平易的美。
    何谓“通俗”?茅盾解释说:“‘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与思想”。[1](p729)这里,茅盾从形式、内容两方面解释了通俗文学的特点。
    郑振铎认为通俗文学的“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称为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的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2](p4)这里,郑振铎主要从内容的大众化方面揭示了通俗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的内容、形式是符合通俗文学的大众化审美特征的。首先,网络文学大众化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作品内容是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就目前网络文学涉及到的题材:架空/穿越(历史)、武侠/仙侠、玄幻/科幻、神秘/灵异、惊悚/悬疑、游戏/竞技、军事/谍战、官场/职场、都市情爱、青春成长等,涵盖了当代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学题材等。象比较出名的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写的是青年恋爱题材,受到大众的喜欢,尤其是青年人们的追捧,可以说这部小说道出了当代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真情与欲望的情感矛盾与追求。
    其次,大众化表现为作品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清楚明白。茅盾在论及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具有通俗性时是这样说的:大众所能懂的形式,我以为是包含下列的原则的:
    1.从头到底说下去,故事的转弯抹角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2.抓住一个主人翁,使故事以主人翁为中心顺序发展下去。
    3.多对话,多动作;故事的发展在对话中叙出,人物的性格,则用叙述的说明。[1](p679)纵观网络文学,作品中很少有诘屈聱牙、晦涩的文字。网络文学的作者在用语、句法、结构方面基本上做到了通俗化、大众化。象慕容雪村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通俗易懂,以“我”与妻子、朋友们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围绕“我”的人物,象妻子、主要的三个朋友、同事的性格是作者叙述的说明,而且,“我”的故事有头有尾,故事的转弯抹角处都交代得很清楚,这些表现形式都是符合通俗文学的特点的。
    二、  网络文学的传奇性的特征
    剧作家胡可在讲到戏剧创作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观众喜欢的是百岁挂帅而不是百岁养老,是十二寡妇征西而不是十二寡妇上坟,是武松打虎而不是武松打狗,是木兰从军而不是木兰出嫁……”。[3](p52)这表明大众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之余,喜欢的是脱离日常生活,带有传奇、理想主义色彩的奇异故事。
    “传奇”这个概念是复杂的,它既是一个历史的,又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概念。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则以元杂剧为传奇……至明人则以戏曲之长者为传奇,以与北杂剧相别。乾隆间,黄文旸编《曲海目》,遂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余曩作《曲录》从之。盖传奇之名,至明凡四变矣。”[4](p137)为什么历代人们把不同体裁的唐之小说、宋之诸宫调、元之杂剧、明之戏曲等都称为“传奇”呢?这说明这些文学体裁有着某些共同的美学特点,可以看出,着意好奇,有奇就传,无奇不传,是这类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传奇”这一术语正好概括了有关叙事文学作品的这种特征和美学属性。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文学的传奇性正是和这一点一脉相承的。
    网络文学的传奇色彩在选材与情节安排上都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在选材上,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较少选材于普通的现实生活,较少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它往往选取生活中特殊的领域、特殊的行业,它常常选取人们特别感兴趣的新奇的生活,如皇宫内苑、党派纷争、战争、黑社会、科幻等,它往往描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或特异的人物,如帝王将相、江湖大盗、骗子、侦探高手、黑客、黑社会分子等,这些事件和人物比较容易出传奇效果。在网络文学中这类传奇故事、小说非常的多,如武侠、玄幻、科幻、悬疑、谍战、官场、等题材,从类型划分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充满了悬念、惊奇的色彩,这类小说象今何在的《悟空传》假借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模本,进行了新的创造,再造了奇异人物悟空新的传奇,受到大家的好评。天下霸唱的《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书中所讲述的,是一系列冒险旅程。还有南派三叔著作的《盗墓笔记》是一本惊悚和恐怖的小说,讲述了一系列离奇曲折的盗墓故事。
    其次,网络文学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常常通过偶然性来揭示必然性,通过传奇性来显示真实性。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利用偶然的误会、巧合以增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如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文雨的网络小说《网逝》就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偶然的误会、巧合。小说讲述了一个媒体暴力的故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刚刚拿到死亡通知的美女叶蓝秋在公车上不让座的时候,恰巧碰到了记者陈若兮,为了自己职位的提升,陈若兮对叶蓝秋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揭露性报道。而陈若兮的男友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帮助叶蓝秋,小说的故事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巧合和偶然性。小说中这种误会、巧合、偶然性中充满着必然性。这是因为在当今,传媒无所不在,人们之间物质利益的较量往往扼杀着人性的善良。
    三、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特征
    追求愉悦、快乐是人的本性之一,通俗文学能满足人们的娱乐的需要。
    鲁迅指出:“俗文之兴,当兴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5](p302)所谓“娱心”主要指的是愉悦心灵,在感情上得到抒发和共鸣,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有感而发,是感情的宣泄,就像厨川白村所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在网络文学中,象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讲述了一个叫林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理想爱情生活,却不能得以实现,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寂寞,也表现了现代人追求爱情生活的忧伤情绪,富有浓郁的感染力,抒发了心灵的声音。
    除了在情感上得到共鸣的愉悦之外,娱心的第二个作用是让人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恼,恩格斯曾经这样论述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粗壮身体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6](p339)能够使劳动者恢复疲劳,得到快乐、欢娱,暂时脱离现实生活,使之获得片刻的慰藉,沉醉于艺术创造的世界里,是民间故事书在娱心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具有通俗化特征的网络文学,同民间故事书一样,在给人以理想的憧憬方面,也是很突出的,象如冰林川的《黄花殇》主人公琼琼爱上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军官,并有了孩子阿毛,60年多的时间让琼琼变成了琼婆,却并没让她忘掉对井田龟次郎的爱,而这份爱不仅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更跨越了战争、种族甚至仇恨的阴霾,在真爱面前,一切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这篇小说具有着浪漫、理想主义的光辉,对爱情给与了充满温情的阐释,让读者沉醉于艺术创造的世界里。
    强调网络文学的娱乐性,同样不能忽略网络文学的思想性、教育性。网络文学的兴起除了“娱心”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也在“劝善”,这“劝善”就是指网络文学具有思想教育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审虚实》中说:“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恶。”[7](p14)清人黄越在《第九才子书平鬼传序》中提出:“传奇者,传其有乎,抑传其无乎?余曰:有可传,传其有可也;无可传,传其无亦可也……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者化之而使无,不惟不必有其事,亦竟不必有其人。”[8](p124)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书的娱乐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另一个使命:“民间故事书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爱。”[6](p339)
    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里,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是统一的,并且是将思想性教育性寓于娱乐性之中的。如百度百科介绍《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页面上网友Buna对于《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评价:“我身边至少有好几打的朋友和《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的生活相似甚至是酷似,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比例和小说一样,但至少在感受上,小说里的每一段几乎都能引起共鸣。看《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时候,我开始是笑,因为过瘾和激爽而笑,然后是倒吸一口冷气,一大团说不清的东西梗到心里,难受得不行,然后是几颗泪水盈在眼睛里偏偏滚不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更像“反爱情”生活的小说,虽然写了男人的欲望,女人的孤独,但是,读者读出了其中的寓意,在描写丑恶的现象的背后,深藏着作者的隐忧。通过题目“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作者的理想生活,因而这类小说是有教育意义的。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通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这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在网络文学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生动的审美世界。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下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3]胡可.胡可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5]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苏联)里夫希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曾祖荫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雷丽平,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项目“网络文学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MY2010005。
    原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2011年第3期
    
    原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201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