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要搬家了,我最后才收拾起了自己儿时的书,无意中又翻出这本曾让我欢喜、让我感动的《女生日记》,不禁随手翻了一页,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就这样看了下去。读罢,意犹未尽。沿着当年幼小懵懂的我的情感足迹,重温起那些温馨或痛苦的段落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这样的话往往出自孩子们的口。我曾经也有这样的习惯,很幼稚,很执著,就像书里的孩子们一样。 记得第一次看杨红樱阿姨的《女生日记》时,是在2000年的夏天,那时我才四年级,还很像假小子。第一次看时,就被书里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那时我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上学,小学和初中是连上的,无需升学考试,我根本不需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加上那时自已也不过是个懵懂小孩,所以对毕业生活和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备感好奇和向往。 在那时的我看来,书里的一个个主人公冉冬阳、梅小雅、莫欣儿、吴缅都像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般亲切而成熟。他们开朗单纯、乐观善良、青涩活泼,正是那个年纪少男少女们应有的样子。他们乐于助人,从不推卸友情附于其身的责任,无论谁的朋友家里困难,他们绝不会用事不关己的借口推辞退缩,而是投入全部、挺身而出。他们正直、率真,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决不深埋心底,不会试图走“捷径”来达到目的,真是群敢爱敢恨的哥哥姐姐!他们更有着自己的理念和坚持,有贯彻始终的信条和原则……冉冬阳的善解人意、梅小雅的坚韧自强、莫欣儿的倔强好强、小魔女的个性率直、郝佳的刻板规矩,这些个性迥异而鲜明的女孩子们给那时的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长大以后的样子。 正因为这样,《女生日记》一下刮起一股“杨红樱旋风”,班里的同学们争相传看。女生们私下里偷偷讨论着自己未来的可能变化,男生们则红着小脸羞怯怯地向女生讨教,仿佛这是一件多么神秘的事情。那时我们仍那么单纯,相信友情在任何风浪面前都是坚不可摧的,真的太幸福了,幸福到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竞争,什么叫做拼命,更从来也不知道每一分钟有多么宝贵,不知道在残酷的比拼之中,友情又显得多么脆弱无助。我们是生长在蜜罐里的孩子,受尽父母的宠爱,那时离婚也并不普遍,我们从来也想象不到未来某一天自己的父母可能会分道扬镳,我们从来也不明白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比我们更坚强,更有韧性。那时女生之间也不存在什么小秘密,班里也绝不会有流言蜚语、胡思乱想,男女生之间仿佛从来就只有纯洁的友谊……就这样,《女生日记》成为了我们童年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它从不企图逼迫着我们接受什么,而是仿佛在你枕边低吟细语,讲述一个属于所有男孩女孩的故事。带着深深的羡慕和向往,我们那时不知说了多少“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像……一样”,充满了对成长的渴望。 “真不想长大啊……”这样的话一定出自曾经是孩子的我们的口中,并渐渐成为习惯,只为逃避我们自己不愿面对的生活。 当然,在现在的我看来,书中的小主人公们却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在开朗单纯、善良活泼之外,更平添几分幼稚和纯真。我渐渐长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现在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书中弟弟妹妹们所经历的成长的苦乐、毕业的艰辛,我也得以一一体验。心态一变再变,终于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出落成一个大方示人的女青年。 只是,即使现在上了大学,各个领域中激烈的战斗也从未休偃,小到在班里竞争个微不足道的班干部,大到在学生组织或导师面前争夺特权和分数,歪门邪道、捷途快径无所不用,有时真让你瞠目。有时我在想,在这种为未来的你争我夺中,我们大概早已迷失了自己最珍贵的那份纯真,而我们的成长方式也本不该是这样的。过早的接触竞争愈发激烈、物欲愈发膨胀以致泛滥的社会,在老师家长们敦促下,孩子们扭曲了自己的童真,变成了社会人,对那些很成人化的现象也渐渐见怪不怪,觉得稀松平常。 每每看着书中的孩子们为了抵抗这样的成长而挣扎矛盾,抵抗拒绝,自己一面感到欣慰,一面也有些忧愁。是啊,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保持一份孩童应有的纯真来真诚的面对一切呢? 现在,我依然感谢杨红樱阿姨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记录了青涩童年的宝书,让我们这些大孩子可以回味并反思自己的成长,更让那些小孩子感受并见证即将到来的成长。 2000年的夏天,我依然守护着自己的那份纯真,你呢?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