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人艺,能否“蒸”出一锅“金窝头”? ——与人艺院长张和平对话《窝头会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余义林 参加讨论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窝头会馆》已经演完了第一轮。从2009年9月25日的首演算起,共演了36场。作为中宣部、文化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目,这部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由何冰、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徐帆等人主演的人艺原创大戏博得了满堂喝彩,不仅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充分认可,而且平均上座率超过9成,创造了高达8位数的收益。2009年12月18日,《窝头会馆》的第二轮演出又拉开了帷幕。在此期间,记者走访了人艺院长张和平,与他就该戏的创作与演出,以及发扬人艺风格、打造戏剧精品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记者:张院长,听说您在两年多前就开始策划这个剧本。这个题材是刘恒的自主创作,还是人艺的“命题作文”?
    张和平: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两年前,我们想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创作一部大戏,并且要是一部好戏,所以当时到处找本子。原来我曾与刘恒在电影创作方面有比较多的合作,知道他作品的成功概率极高,所以这次就找到了刘恒。刘恒虽然没有写过话剧,但他擅长写人物,尤其是小人物,他对他们有研究,也有感情,更有生活。所以,当他说要把故事放在北平解放前一年,北平的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里的时候,我就感觉有“戏”了。戏里其实就5个人物:房东苑国钟(由何冰饰演)守着自己的小院和儿子,靠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前清举人古月宗(濮存昕饰)靠着卖房子转房契的时候玩的文字游戏,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了20多年。保长肖启山(杨立新饰)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和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小院里还有两个女人,一个拜耶稣,一个信弥勒佛,见天儿掐架。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厨子媳妇田翠兰(宋丹丹饰),一个是正骨医师的太太——和丈夫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金穆蓉(徐帆饰)。这几个人物都是小老百姓,但他们的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却展现了老北平各色人等的生活历程。
    记者:我知道刘恒从小就生长在北京南城,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他在自己的话剧处女作里讲了一个地道的老北京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北京人艺风格的作品。虽然是献礼作品,但它不是应时之作,而是一部非常厚重朴实、很有味道的作品。特别是剧中的对话,都是今天不太能听到的老北京话,有人说其语言之地道可以媲美老舍的作品。但也有观众反映剧中的一些语言不怎么“雅”,对此您怎么看?
    张和平:刘恒的语言很好,尤其他的老北京话是这个戏的特色之一。作为北京的话剧剧院,有必要保持我们的语言传统和风格。具体到这个戏里的语言,它与解放前的南城、与剧中几个人物的身份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当然,我们也要听取观众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微调”。其实从上轮演出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排练和修改,相信第二轮演出会有所改善。
    记者:如果人艺做出一部大戏有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有何冰、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徐帆等出演,有观众称这几位演员是人艺的“五星上将”。您是否认为他们这是这部戏创造了“双效益”的根本所在?
    张和平:可以这样说,《窝头会馆》的火爆最初可能有明星参与的因素,杨立新、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和徐帆这五位人艺的“台柱子”的确很卖力,在演技上也实现了某种超越。但一个戏,开始靠宣传,后来要靠口碑,最终靠的是品牌。这也是北京人艺多年积累的演剧传统。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院团,北京人艺不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是有着独立风格的剧院。人艺历史上受观众爱戴的大艺术家太多了,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创演的剧目已经成为当代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典范,也形成了人艺的品牌,并让人艺有了固定的观众群。作为人艺的院长,我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发展人艺的艺术传统,继续创造人艺的品牌效应。我2007年上任,第二年就做了经典演出季,排演了《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目的就是要把好的剧目继承下来。而今年的《窝头会馆》,应该看做是对人艺风格的一个发展,也有人说是回归,说是风格的回归也对,但人艺的风格其实一直是兼收并蓄的。人艺历史上排演的外国戏、小剧场戏剧、实验戏剧数不胜数,如《洋麻将》《推销员之死》《绝对信号》等等,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很多人认为所谓人艺风格就是演老北京、就是坚守现实主义风格,这是一种偏见。其实完全单一的风格也未必好,各种各样的戏剧形态都应该尝试,而不应该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
    记者:您认为人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张和平:是剧本。最要紧的是创作好的剧本。人艺之所以能够在观众心中立足,关键靠剧本。有人说,没有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就没有人艺,我很同意这个说法。一个剧院,最终能留下来的是什么?是剧本。可能导演走了一个又一个,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剧本的文字力量是不会消逝的。剧本在,剧院就在。经典的剧本是一个剧院的灵魂,所以我一直把抓剧本当做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记者:《窝头会馆》采用了以往人艺创排话剧从未有过的组成导演团队的形式。让“土生土长”的演员宋丹丹、何冰和杨立新担任分场导演,把他们推到了导演第一线。从排练过程和演出可以看出,这三位很有积极性,对剧目的理解也比较透。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和平:其实让懂表演的演员来做导演,也是人艺的一个传统。当年,人艺的老院长、著名导演焦菊隐,就曾经将很多名演员培养成了导演。这次让他们仨担任三个分场的导演,是我分别找他们谈心,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定下来的。一是他们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将来不光做演员,还能向导演方向发展。从这次“演练”来看,三人各有千秋,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势头。何冰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觉得担任分场导演,又多了一个角度来观照这部戏,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宋丹丹担任分场导演的同时,很虚心地向名导演学习,还把表演经验传授给年轻演员。第二个考虑是,剧院要培养全能型的人才。人艺以后可能一直会尝试这样的举措,借此培养一批懂表演的导演。相对一个大剧院而言,现在人艺导演的力量较弱,所以在这个戏中,我们就尝试了这个办法。我希望人艺能既抓剧目建设,又抓人才培养,并通过《窝头会馆》实现“小步快走”,进行机制改革。
    记者:在《窝头会馆》演出后,很多业内人士都希望这是人艺蒸出的一锅“金窝头”,希望这个戏成熟、完美,将来像《茶馆》一样,成为人艺的经典。您认为,目前的《窝头会馆》离“金窝头”的距离有多远?
    张和平:应该说还有不小的距离,虽然这锅“窝头”蒸得不容易。两年前磨本子,应该只是“和面”。到进了排练场,把戏立起来了,可以说是到了“上屉”的阶段。再到现在的演出,实际上是在“蒸”。这个“蒸”的过程,就是修改和磨练的过程,也是“窝头蒸熟”的过程。人艺的很多戏,包括《茶馆》,都是在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中逐渐成熟,最后才成为经典的。其实这就是戏剧创作的规律,好戏是磨出来的,好的“窝头”也一定是靠时间“蒸”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慢慢磨练,《窝头会馆》一定会成为人艺的“金窝头”。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