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王海鸰:我总是游离在圈子之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怀宗 参加讨论

    王海鸰,著名作家,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剧。她编剧创作的电视剧《牵手》、《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都带来收视热点和社会的共鸣,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
    得过电影奖、电视奖、戏剧奖,王海鸰说:“电影、电视、戏剧的奖我基本上得遍了,唯独没有得过文学奖”。这一次以《成长》入围茅盾文学奖,王海鸰说:“最终能不能得奖,我没有奢望,即便止步于此,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肯定了。”
    实际上,王海鸰的创作之路,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
    帮别人写情书
    王海鸰的创作之路,开始于军旅。她说:“我当兵的时候,初中还没毕业,在一个岛上呆了14年。岛上非常安静,当然也闭塞,没有什么出路,只有阅读,还能稍遣寂寞。‘文革’刚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军队的支农工作队,在一个村子里读到了很多书,那个村子里有个农民,他一生没有结婚,用毕生的积蓄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大多是以前没见过的,包括文学评论的书也很多,这些书让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对我影响深远。”
    读书之余,自然也慢慢开始自己写,最初的创作平台,是板报、领导报告以及战友们的情书。王海鸰说:“那时候替很多人写情书,效果都还挺好,不仅管写,还要管回,当然,等他们谈得情投意合了,就没我什么事儿了。”
    1980年,王海鸰发表第一篇作品。到第二年已经小有名气。她说:“《解放军文艺》每年都有一期女兵专题,1981年的那期头题二题都是我的小说,这从未有过。”然而,成就来得并不容易,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作品都是手写,一遍一遍地抄,我初中没毕业就当兵了,你可以想象被退过多少稿。退一遍就抄一遍,还是偷偷的,没人知道,也不敢说,一是怕领导知道说我不务正业,二是怕丢脸。甚至家里人都不知道。直到作品发表。”
    小说让我觉得最舒服
    小有名气的王海鸰随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她说:“当时‘文革’刚结束,赶上补充文艺人才,《解放军文艺》把我推荐到两个单位,一个是总政歌剧团,一个是总政话剧团。两个单位同时找我,我的选择其实很简单,因为话剧和歌剧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就看过一次话剧,歌剧纯粹没看过。自然觉得歌剧更加陌生,所以选了话剧团。随后我被借调到总政话剧团,这个借调相当于试用期,时间是半年,半年之间写不出来可以上的剧本,就发回原地。幸好,我写出来了。效果还不错。”
    进入总政,一呆就是十年。1992年的时候,王海鸰遇到了另外一次转折。她说:“当时在一个笔会上认识了王朔,他邀请我一起写《爱你没商量》。我想我应该可以写电视剧,第一我写过小说,小说要人物丰满,第二我写过话剧,话剧要矛盾激烈,而电视剧两条都要,我觉得我的起点足够,可以做这个。”
    与王朔合作之后,王海鸰第一个独立创作的剧本就是《牵手》。这一写,就再没停下。然而,对王海鸰来说,最让她牵挂的,还是文学。她说:“文学、小说、电影、电视我都写,但是写小说对我来说是最舒服的,也是最想坚持的,因为小说的局限最少。话剧受限最多,演员、舞台、场景等等,电视剧要受投资方的影响,电影则是导演的作品。只有小说,它更单纯,纯粹是个人的作品。”
    玩微博不利于写作
    所以就有了《成长》,为这部小说,王海鸰两入军校,体验真实的飞行员学员们的生活,她说:“我擅长的是女性、婚姻,写一个男人的成长史,让我很忐忑。但是到了真正写的时候,忽然发现,我对男性的了解,已经如此之深,不仅仅是军校的体验,更因为,我养大了一个儿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基本上所有的事情他都对我说,包括第一次遗精,我只是不知道我已经了解,直到写作的时候才发现。”
    电视剧是朝阳产业,而文学则落寞得多,但是王海鸰依旧钟情文学,她说:“今天环境确实对文学不利,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你很难清净。而文学创作则需要静下心来。比如说微博,我最近一直和儿子讨论,是不是要戒掉微博,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有利有弊,利的一面,让我更加贴近时代,能随时感应到了时代的变化,了解到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生活,这对写电视剧有好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反过来了,你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经营,浏览、发表、思考、回复等,它让人的心变得浮躁,让你的时间悄然溜走,你不能沉静下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创作一部小说,这是最大的损失。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不用写电视剧来谋生了,真正能写一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的时候,我会把微博彻底戒掉。”
    能够入围已经很好
    尽管文学在这个时代里逐渐落寞,尽管文学奖已经没有当初的影响力,但是茅盾文学奖依旧是国内最高的文学奖,它牵动着社会、媒体和无数人的心。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王海鸰有些意外,她说:“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的,后来新浪买了付费阅读的版权,可能他们之间有协商,最终由新浪推荐。然后他们打电话给我,让我填表,我这才知道。能获得这个提名,我很意外,当然,也很荣幸,文学是我的理想,也是我一生坚持的事业,能获得提名,是对我的肯定。”
    对于能不能得奖,王海鸰说她没有奢望,“即便是止步于入围,就已经很好了。就我个人的感觉,我一直都觉得茅盾文学奖有习惯性的人选,当然我不在里面。”
    有这种感觉和王海鸰的生活习惯有关,她一身跨小说、话剧、电视、电影四个领域,却很少和圈子里的人来往,她说:“除了真正见过面的、合作过的,我很少和人有比较深的交往,即便是那些一起合作过的,比如王朔,更多的也是电话来往,很少见面。所以,我虽然身在好几个圈子里,却总是游离在圈子之外,一来是时间太少的缘故,一来也是性格所致。和圈子里的人交往少,就总有融不进去的感觉,总觉得在外面游离。”
    原载:北京晨报 2011年05月24日
    
    原载:北京晨报2011年05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