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对当代农村生活及农民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 ——张洪兴长篇小说《绿逝》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雷达 等 参加讨论
近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山东省作协、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张洪兴长篇小说《绿逝》研讨会在京举行。
    《绿逝》用寓言般的梦幻笔触,描述了一个叫桃花村的北方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逐渐走向衰败,最终遭受灭顶之灾的故事。与会者针对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新农村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作者对当代农村生活及农民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感知、把握和体察,没有停留在现实的表象,而是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命题。
    《绿逝》是一部对当下农村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开掘的作品;是一部在艺术处理上有追求、有新意、有特色的作品。《绿逝》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正在从乡土中国的泥淖中崛起的新农村,表现出对当代农村生活及农民精神世界的独到艺术感知。兹刊登研讨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编 者
    雷达: 
    
  《绿逝》这部作品反映出了张洪兴厚实的艺术修养和学问根底,反映出了他的知识面、生活视野的广阔。小说的调子也比较特别,虽然作者是一个宣传部的副部长,但文中没有生硬说教的内容,一切靠艺术画面、人物关系与艺术结构来撑起。作品不仅描写了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而且还把二者比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既表现出了人和人的争斗,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大自然的报复。所以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在描写农村的三农问题或农村的变革,而是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上在写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还描写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非理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原欲和理性。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可控制的原欲的一面,尤其是小半仙。她是在《聊斋》的故乡出现的人物,所以带有仙气和妖气,小半仙是一个半人半仙的人物,具有超人特质,但是她也离不开人的欲望,即人的原欲和本欲。所以这个人物非常矛盾。小说还揭示了每个人物的复杂性,譬如刘恒忠、范立信、鲍妹三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前面的章节描写得很抒情,爱情故事也写得很纯真很美好,而最后作者揭示的却是:由于人的欲望和不择手段,最终毁了自己的爱情。作品还写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被毁坏,这使小说具有了象征意义,给人一种坚韧的感觉。在艺术上他也是有追求的。作者运用一种比较舒缓的调子、分散的笔墨来架构这部作品,看似松散,但实际上是形散神不散。整部作品探索性很强,是一部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显示出了作者很好的哲学功底。如果张洪兴今后在写作中更节制一些、含蓄一些,他的小说会更好看。 
    胡平: 
    第一,张洪兴的小说对当前文学创作尤其是农村题材创作中的官方意识抓得非常准,作品中并没有用一般的宣传口径来套生活。对于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作者所写的这样一部特殊的小说,我觉得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出了宣传领导部门这些年来的进步,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第二,这部作品具有一种鲜明的寓言色彩,整部作品就像一个寓言,从中可以看到《百年孤独》《聊斋志异》等作品的书写方式,而且具有明显的民间色彩,超过了一般的写实作品。 
    第三,作品中大量的生物界描写非常生动,体现出作者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熟悉与感情。作品中所描写的黄鼠狼、熊猫、狐狸狗、兔子、白面猫头鹰、猴子、蛇、狼等动物,还有树精、真菌、松树、白桦林、荆子花等植物都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整部作品所营造的是一个生物的世界,揭示了人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存的观念,写得非常生动。作品还运用了生态环境夸张的情节,强化了我们对动植物的认识。 
    第四,人物塑造各具特色。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李梦然和小半仙。整部作品表面上是在写实,实际上是在调侃,张洪兴运用了一种非常若无其事的叙事语调,把写实和荒诞、奇幻等元素搭配在一起,构成了现实和荒诞之间的转换与勾连。 
    范咏戈:  
    张洪兴的《绿逝》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它的独特一直贯穿在写作状态当中。如果给这部作品提炼一个主题,无非是人类不能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但这种主题的作品很多,往往让人觉得不独特,很概念化。而张洪兴的《绿逝》却把纯粹的乡土叙事和现代哲理思辨,甚至神秘的不可知性笼罩了起来,整部作品叙述方式很平实,但又能把很多意外之笔糅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中有意外的收获。《绿逝》这部作品还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采取了乡土寓言方式来叙述这个题材,让我很敬佩。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也非常成功,既有扁平式的人物,又有很多原型人物;既有正常的有欲望的人物,又有带着神秘色彩和一定象征意味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过目不忘,而且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对刘潜、李孟然等人物的描写,情节非常奇特,带有魔幻色彩,这么鲜活的、原汁原味的人物形象,在近期的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另外,作者对现代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借鉴,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等问题,都是现在人们最关心的社会主题,作者在写好这个主题上下了很大功夫。 
    吴秉杰: 
    张洪兴的《绿逝》有三个优点:第一,这部小说是有明确的思想追求的。一般来说主旋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立,突出正面人物;二是正面人物要跟英雄人物对立,突出英雄人物;三是英雄人物里面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主旋律小说中,基本上三个模式都存在。而张洪兴的小说也体现了主旋律内容,思想上也很激进,抓住了现实中的许多矛盾,但他并没有去抓这三个对立面,他写的都是所谓的凡夫俗子,我觉得这是他写作方式上的一大特点。 
    第二,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世界图像。《绿逝》在现代化建设中提供的世界图像,跟以前的完全不同,所以我认为一个创作方法的改变,跟作者的思想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他对人的看法的改变,以前我们只描写人的精神的一面、高贵的一面,而忽视了悲剧的一面、肉体的一面。张洪兴小说中的一些对性的描写以及打狗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动物世界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参照,我不知道洪兴写作时是怎样把民间的内容融入进来的,总之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 
     第三,有人认为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有聊斋的影子,但聊斋里描写的内容都是很美好的,是以人类为参照写动物,甚至把好多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寄托在动物身上,而张洪兴这部小说动物成了人的参照,写出了人类的一些肉欲与平常的一面,非常奇特。 
    文羽: 
     第一,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基层情况、基层干部生存状态的描写,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环保、环境维护主题的描写,作者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小说从头到尾都有种很大胆的幻想,古代小说流传下来的志怪传统,在这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近年来,这些内容在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尤其是现实题材创作。《绿逝》中,作者把动物和人的关系做了一种尝试,写到了动物对人类的报复,通过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超自然的现象,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幻想是文学创作中最根本的内容,过分强调现实而忽略了幻想,文学的灵性与智慧就会减少。张洪兴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就是加入了大胆的幻想,纯文学创作也需要这种大的提升。 
     第二,《绿逝》这本书让我非常惊喜。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作者都是以自己的视角,以周围接触的人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很难选取一种比较文学化、形象化的视点来观察事物。而张洪兴这部作品,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我觉得非常难得。 
     
    施战军:  
    《绿逝》这部长篇小说是很让我惊奇的一部作品。作者写长篇的能力非常强,内容比较复杂,很难给它归纳出一个主题。现在很多长篇小说的主题都很单一,尤其是北方作家的创作往往主题非常凸显,给作品强硬附加一个主题,所有的演绎都围绕这个主题出发,而张洪兴的小说主题很多义,所体现的人间关怀、人性关怀也不同,其中包含着一种新的内蕴,可以叫做生灵关怀。另外,作者对世上生存着的其它生物与生态的描写也很贴心很切实,这在《绿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小说中还有一种很可贵的创作理想或者说创作思想。作者发现了文学应该有的一种底蕴,即对于人文文化的关注,和对人文文化基底的一种探测。作品中有很多动物参与了人类的生活。这种生活往往是在人的生活负面价值逐渐体现的时候,那些动物才会出现,对人形成了一种警示作用。然而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并没有把所有动物的出现都看作是对人类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在这方面张洪兴很注意尺度的把握。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代文学曾经出现的各种谈妖说狐的文本,这种志怪志异的传统,在张洪兴的小说里化成了一种血肉。可以说,《绿逝》这部小说是志异小说和世俗小说的一种糅合,他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单纯谈论这些话题,而是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基底的一种志异小说,充分体现了想像力与现实精神的统一。  
    另外,他扩充了我们关于乡土经验的描写,续写了当中的两种新因素:一是从农村产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看到了乡村性质的变化。以前很多作品是站在乡村本体的利益或者其它文化性质的反面去描写,而张洪兴客观呈现了在产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性质的悄悄变化。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看到了一些不能发展、有所顾忌、有所敬畏的现象。这种人文文化的誊写使小说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性的描写,这点非常难得。 
    白烨: 
    看了张洪兴的《绿逝》之后,感觉很独特、很别致。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写到兴之所致时会跟着感觉走,甚至让读者看不懂他在写什么,其中也有失控的地方,不该突出的地方突出了,该突出的地方又放过了,但是就是因为这些长处和短处,共同形成了这部作品的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一句话、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可以概括的。作者正是在一种看似写什么都不专一的情况下,在像与不像、似与不似的状态中完成了他的故事,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性、浑然性、混沌性与暧昧性。  
    《绿逝》给我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日常生活的风俗化描写。作者通过一个个面画、人物、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变革时期齐鲁农村的风俗变化。比如欲望在释放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毁灭等等,让人很难简单地给它定性和命名,无论是小说的内容、故事、还是人物都充满了一种混沌性与浑然性,使作品非常丰富。 
    张洪兴对生活的熟悉非常难得,虽然他的身份是官员,但是作品中没有一点官员气息。在写作过程中他是一个作家,是生活的观察者和发现者,然而当他进入对人性观察的时候,又变成了欲望的洞察者。所以,在作品中张洪兴没有表现出一种官员的身份与意识,这是他的一个强项。如果作者能把大家所提出的建议运用到创作中,我想他会有更大的进步。因为人的欲望虽然需要控制,但一个写作者的欲望更需要控制,当你写得来劲的时候控制和把握一下分寸,或许作品会更具有艺术魅力、穿透力与感染力。 
    牛玉秋: 
    
  读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的身份介绍,听说是学哲学出身,让我感觉很惊异。因为哲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中属于抽象思维的领域,而小说创作是形象思维的领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码事。而张洪兴能把两种思维协调起来,并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很不简单。另外让我惊异的是,作者还是一个官员,对于一个官员来讲,往往在头脑中会形成某种心理障碍,比如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这位官员创作时的思维状态是很自然的。 
    《绿逝》的封底写了一个寓言,我看完作品后认为,它既不是寓言也不是什么想像,这就是作者所熟知的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存在于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人类所面对的经济政治的社会生活,包括樊东方、黎向民这种非常现实的生活;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作者非常自然、不着痕迹地将这两个世界的生活非常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而且这种民间文化资源竟然能与污染这种时尚话题连接在一起,却让人没有不自然的感觉。小说中有两个人物非常值得重视,是两个具有独特文学价值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半仙,一个是刘潜。在以往表现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得风气之先,在经济利益上算计得比较精明,能在经济大潮中长袖善舞,率先攫取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些人物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作品中很多见。而像小半仙和刘潜这样的人物却比较少见,这两个人物在这部作品中是沟通两个世界(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灵魂人物。刘潜是不断要深入地下,深入我们地球母亲的母体之中,并从地球母亲的怀抱中不断有所发现,我觉得像刘潜的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而对于小半仙这个人物,作者是用一种同情与肯定的态度来描写的,这也是作者比较独特的一种审美态度。因为像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人物,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都是受到批判的角色,但是从现代科技的观点来看,自然界有很多奥秘是人类还没有破解的。很多神秘的事物,其实是人所不知的一些自然奥秘,这些事物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不断地破坏自然、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情况下,我们应以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和发现。在小说中,小半仙没有利用她的巫术做任何损人利己的事情,而且对人也是非常温暖、善良。这两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与发现,其文学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肖惊鸿: 
    我惊讶于作者对素材的把握和对农村生活精准的捕捉,小说情节非常曲折,其成功之处也是以情节取胜。作者对农村生活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让他写出了小半仙、刘潜、猎人李孟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小半仙是女巫形象,是另类的,或者说是畸形的,她代表农村传统的一些落后文明,或者叫做愚昧的东西。但作者赋予了小半仙先知先觉的超凡能力,她的一抹亮色就在于对男女之爱的渴望与追求,从中展现了农民进步的渴望,对人性解放的渴望。小半仙和比她小十岁的穆立科结婚,这在农村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惊人的举动,可见作者对小半仙这个人物是寄予了希望的,在故事的结尾小半仙无法预知的生了个死胎,羊面人身,而且她的独家疗法也无法医治孩子的病,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荒诞主义叙事对作者的影响,我很喜欢作者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对农村性饥渴导致的畸形行为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但是作者在叙述时没有忘记在灰暗的情感流动中注入亮色。还有鲍妹原来的未婚夫,和现任丈夫的女朋友及原来的女朋友,他们之间的爱恋。以及黎向民和他的媳妇李玉环之间的情感复归,都表露出了作者对农村婚恋回归传统与和谐的美好愿望。 
    作者书写了这么多人物,在他们身上影射了旧文明的逝去,同时又揭示了现有的愚昧和落后,也指出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犯。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预言式的宣告了,拯救命运还得靠农民自己。小说表达了作者极强的忧患意识:在工业文明的大举进攻之下,农业文明节节衰退,而且揭示出了比这更为残酷的事实是,打败农民的不只是工业的进军,而是农民自己。 
    岳雯: 
    关于农村题材的写作,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传统文学里,大部分作家都是背负着乡村经验,书写着他们的乡村体验。《绿逝》的价值意义恰恰就在于他的容量特别大,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空间。小说中容纳了三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民间的时空,或者说是属于更早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蔓延生长的一个时空。第二个时空是像桃花村这样我们熟悉的农村题材的时空。第三个时空是新时期农村实行了股份制运作的时空。三个时空在小说中并行不悖,而且作者的笔墨非常灵活地在这三个时空来回穿梭,非常不易。 
    以往的小说,作家一般都囿于自己的一种经验,往往停留在一个时空,局限在一个领域或一个层面,描写这个时空的生活。而《绿逝》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单一式的,留给读者很多想像的空间,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还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把民间想像的东西引了进来,这一方面是小说情节往前进展的一个环节,也是串连整部作品有机的链条;另一方面,这些情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审美含量,给读者预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可以以欣赏玩味的态度,审美与打量这些情节。 
    郭利民: 
    淄博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曾孕育出无数名耀青史的历史人物。齐风古韵传承下的淄博,文气厚重,俊彦辈出。张洪兴就是其中的代表。张洪兴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任区委副书记、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现为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及硕士生导师。多年来,在繁忙的政务之暇,他勤恳为文,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社科专著16部、长篇小说4部、散文诗歌作品集8部,约八百多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潮起潮落》曾获山东省第八届精品工程奖。有多项社科成果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文学创作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扬主旋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是文学创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淄博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文学创作的“二为”方向,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洪兴作为淄博市文学创作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抓好全市文学创作工作的同时,率先垂范,秉笔畅言,保持了旺盛的激情,创作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揭示重大社会主题、讴歌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作品。长篇小说《绿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桃花村由于盲目发展,最终导致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极度恶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刻画真切细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忧患意识,牵引出对农村变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小说主题鲜明,内涵深刻,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人性的丑恶,弘扬了人间的正义、善良和美好,是折射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者系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原载:《文艺报》2009-07-11
    
    原载:《文艺报》2009-07-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