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辣手描摹的生存寓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龚旭东 参加讨论

    自80年代以来,湖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中多有带寓言意味者,他们略去小说的时代背景,构成大环境虚而小场景实的格局,从而使小说具有超越性,专注于民族生存状况及其底蕴的揭示,贯穿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其中审视潜沉而气韵生动者如韩少功的《爸爸爸》,意蕴显豁而解剖淋漓者如莫应丰的《桃源梦》等等皆可为代表。姜贻斌的长篇近作《左邻右舍》也承续着这一群体特征,且与80年代“文化寻根”潮流中的作品相比更有其老到之处。
    此书原名《死巷》,显然更能体现作者的本意、作品的内涵,也更具寓言品格,出版社从发行角度考虑改换的今名虽然蕴藉多了,却也在相当程度上冲淡了原名的戾气与锐气,大概要给那些见此书名而期望从中感受风花雪月、田园牧歌气息的读者有被“带笼子”之感的,在书中,贻斌充分展露了他特有的机智或者说“土匪气”,一些读者看上三五页仍至三五章后,说不定会连呼上当甚至骂几句娘的,因为书中并没有他们从书名而期望想象的温情之类———这当然怪不得姜贻斌,不过我看这倒正中他的下怀,他一定会在一旁笑得乐不可支。然而如果继续读下去,那些读者中的一些人可能又会大呼过瘾了,这过的当然是另一种滋味的瘾。那感觉大约像是大雪天里吃冰棒,而贻斌这部小说要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火辣辣的冷,冷冰冰的热,一如鲁迅所说的“死火”、“冰的火”。
    在一条只有两尺宽通道的死巷里,有一个成为死角的大院子,住着七八户人家,老少十几个人维持着清贫的物质生活,恪守着祖宗传下来的做人道德,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勾心斗角……此书的写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死巷的众生们活得如此认真,有滋有味却又庸庸碌碌,事事费尽心机却又虚妄无奈,处处看似平实却又透出荒诞,貌似荒诞却又寓意无穷。他们的生存劳碌愈投入,生命的意义也就愈空虚。秦甲子煞有介事地考证死巷人的来历,元汉一丝不苟地往身上的脓疮涂莫名其妙的草药水,宋丙生一心想有人死,好办丧事过一过唱夜歌子的瘾,唐庚午则整天为两个目标竭尽心力,一是为了再生一个崽,便让老婆整天吃毫无作用的金兮兮,二是祖宗老子格外要紧,为了阻止别人骂祖宗老子,终于不惜将老婆让给肯帮忙的明癸去享用……死巷人繁复忙碌之至的现实生活表象覆盖着的实在是一个巨大而虚无的生存空壳,高度的智力活动与其低谷的生存目标及价值的反差构成了令人震撼的寓言张力,这使它成为湖南当代小说中最富反讽意味的作品。
    贻斌此书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母题有着独特的呈示与表现。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便会突然闪现出阿Q、狂人、赵七爷、华老栓……等一系列熟悉的形象来。这其实并非贻斌的错,也不是他当了一回“读书人窃书”的孔乙己。想想也是,“五四”过去已经80年了,可是鲁迅们曾竭尽心力追求完成的历史文化任务至今也似乎未能彻底完成,阿Q、赵七爷的子孙们繁衍不已,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面目与特征。书中那个喜欢面对死人唱夜歌子的宋丙生最后不就是通过偷情而让燕胖子生了个有着其冬瓜脑壳特征的崽了么? (这又令人联想起韩少功《爸爸爸》中那个毒不死的丙崽!)
    贻斌对人类欲望(特别是最基本的“食”与“色”)和心理活动有着入骨三分的审察。明癸算是死巷人中最具有反叛精神的角色了(那个神秘出走的魏丁香除外),他曾无数次说要用炸药炸开这条狭窄的巷子,并想将秦甲子视如珍宝的古书一焚而光,他整天将自己关在屋里搞设计、做实验,结果只是将自己的脸炸得疤疤痕痕,吓走了魏丁香。与秦甲子对抗,是出于年轻人叛逆性的本能,但其情之所系却是在可以窥视魏丁香肉体的小孔,当小孔被堵住后,他内心便陷入焦躁不安的境地,而当他终于有一次“政变未遂”的实际行动,高举火把冲向秦甲子家时,这次“叛乱”的直接动因却是性苦闷,是秦甲子骂唐庚午祖宗使他得不到唐庚午老婆肉体而造成的骚动与疯狂,反叛的意义与价值也就随之而消解了。至于邻里间勾心斗角之际各自梦想并夸说自己的儿子女婿将来会如何在城里当官,回来光宗耀祖之类,实在是平庸现实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生活,颇可引人会心一笑。死巷人也有团结起来的时候,那是为了羞辱和赶走那位来找魏丁香的眼镜先生:既然我们死巷人吃不到美丽的天鹅之肉,那么你这外来人也别想沾她的边!众人在经历了平庸生活中少有的狂欢式的虐待行动后,都不禁心情开朗舒畅起来,彼此间的芥蒂竟然也暂时消弭了,出现了书中少有的亮色调场景(另一次是燕凤寅让元汉临死前见识女人的身体)———大家竟有滋有味地唱起儿歌顺口溜来。大家说着、谈着,终于有了一个愉快的夏夜。这种顽童用开水烫死老鼠过后的游戏场面,及顺口溜总是接回到“坏人”的循环中,实在有太多入骨到严酷的审视与袒露让人沉思。书中通过对人类欲望及其表现的刻画,挖掘了“国民性”的底蕴,揭示了驱动民族劣根性以及生存状态的原动力,展露出深刻的艺术体验力、想象力与表现力,既充满历史感,又富于现实性,每个读者在阅读此书时都会产生不尽的对位感与丰富联想———这一切其实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通过这部寓意深长的生活画卷,贻斌要着力突出表现和挖掘的,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及现实生活中阴柔的一面,是“民族劣根性”的底蕴———也正是这种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寓言性、象征性,蕴含了贻斌对民族、人类及人性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这部感性十足的作品因此充盈着理性的光彩。难得的是,这并没有影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满与丰富性。
    我敢说,此书一出,又该有人要骂“看不懂”或“一片灰暗”云云了。湖南作家的许多小说都曾蒙此骂名。然而,有那骂声,就必定还会再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流传!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贻斌。他以他冷峻、犀利的如刀利笔剖示了我们每个人身上和心里都存在的东西———那是无处不在、随时显现了我们却又常常不能自觉的。这才是作家价值的真正体现。
    让我们在充满反思与批判意识的精神之镜前好好端详我们民族和我们自身最隐秘的部分吧,以便晒晒太阳,拍打掉历史沉积的尘埃。让我们在贻斌呈给我们“冰的火”中锻炼锻炼自己的心吧,以便滤去自己精神生活与生存方式的诸多杂质。这,正是贻斌的热望,也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价值之所在。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6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