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王丕震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贺绍俊 参加讨论
我觉得王丕震的确是构成一个现象,他的确够得上一个神人、奇人。
    王丕震也是绝无仅有的,不可复制的,我们以后可能不指望再有王丕震这样的现象出现,所以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他写了这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而且他提供的文学作品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是把他看成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因为是最后一位且是孤独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为什么是古典时代呢?当我拿到四箱书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首先这个数量让我感到吃惊。当然,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不足为奇了,我知道一些网络签约作家,他们几乎是每天要往网络上贴将近1万字,必须有1万字的容量才会增加他的点击率,这样的高产他们自己也叫做灌水。但是王丕震的高产,我想如果是跟灌水对应的话,他应该是注油,注进去的是油,油是可以燃烧的。所以我想王丕震他的意义绝对不在于数量。
    我在翻阅王丕震的这些历史小说的时候,我想到与王丕震相类似的台湾作家,叫高阳,他也是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写作的,其实高阳也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古典时代的文化市场,他也是产量很高,但是有一点高阳无法和王丕震相比的,王丕震是在晚年,18年的时间出现一个“井喷”,这18年写了142部书稿,高阳一共写了90余部,有105册,但他是从1951年开始专门从事写作,写了40来年,高阳的书在大陆几乎都出齐了。有个出版社主编当时说,中国大陆有11亿人口,也没有出过一个高阳。现在看来其实他说错了,至少他没去关注云南,在云南的丽江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王丕震在这样写作。
    我为什么说他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呢?我觉得他的历史小说写作有其独特性,我把他的历史小说看作是知识审美的历史小说,他不同于当代文学流行的那种借古讽今的思维,实际上中国从新时期以后,基本上还是这种借古讽今的思维,即写历史人物,要把今天的观点放到这个历史人物中间,放在历史事件中间,把对现实的思考移入到历史中间去,基本上是这样的思维。而王丕震的小说是纯粹的、知识审美的历史小说,我觉得是缺乏市场,没有培育起这样的市场。我很赞成李建军说的一个词,就是王丕震的小说具有典雅性。
    下面就我读的比较细的《陈圆圆》这部作品做一点分析:第一,不把历史当传奇来写,这是典型的知识审美式的历史小说的写法,虽然他是写陈圆圆,但是他既不夸大,也不丑化历史人物,王丕震笔下的陈圆圆是一个年轻貌美,才情并茂的古代女性,追求正常的和美生活,有着民间普遍的道德标准,他绝对不是把历史当传奇来写,他的历史小说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王丕震看待历史是把历史看成是人的历史。100多部小说,基本上都是以人物为核心来写的,写人在历史中的遭遇、命运,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表现非常鲜明。
    第二,他的这种知识审美式的历史小说是用一种客观再现历史的叙事方式,用白描的手法来撰写人物的神态,所以他更多的是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的一些手法和思维,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得非常圆熟,包括像《陈圆圆》这部小说,他对人物神态的描写都是活灵活现的。包括他写的崇祯皇帝,写出了皇帝的性格,写出了皇帝的复杂性,这一切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得非常好。
    总的来说,王丕震用这样一种知识审美的历史小说,通过历史小说的样式来把我们带到历史场景中间,通过一种知识的熏陶,让你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读他的历史小说会让人获得一些历史知识,站在客观的历史之上进行创作,这种写法是独特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