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革命者永远年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秀海 参加讨论
《九号干休所》填补了军旅文学创作中有关军队干休所生活的空白。在这部饶有兴味的小说中,作者以他习惯的清新质朴的笔调,围绕搬进郭家屯干休所(后来叫做挂甲屯干休所)的四位老军人及其家庭发生的故事,不吝笔墨为我们塑造了某省军区原司令员王根柱及夫人欧阳蓉、参谋长赵刚、某大军区宣传部长沈汉卿及夫人黄老师、某大军区文工团团长彭克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为我国的军事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批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讲述了以上述人物形象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历过刀光剑影和漫长和平时期斗争考验的老军人,离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命经历和心路历程。所有这一切,都是作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军旅文学的重要贡献。
    如果说作者在此之前写作的令人激赏的“军旅青春三部曲”描述的多是作者本人以及和他同时代军人的青春生命历程,那么,《九号干休所》则借助书中众多的和斑斓多彩的人物,描述了一代金戈铁马的老军人暮年的生命经历。他们是革命和战争时期的一代人,经历了长期的战火硝烟,又在他们自己参与创建的新中国诞生后,经历了“保江山”年代漫长而复杂的人生岁月。他们是革命理想和战争岁月陶冶出来的一代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胸中永远保持对于理想、事业、领袖的坚定信仰与忠诚,无论到了何时,都仍然像一批置身沙场的战士,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看成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把自己的每一个立身之所都一概视为硝烟弥漫的战场,每一次的生活转折也变成了战场的转移,考验着他们的忠诚和勇气。就是这样一代人,他们从来都以为自己的生命会永远年轻,像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一样,不会老去。但是岁月飞逝,今天的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老了,他们的栖身之地也变成了一座座军队干休所。但是他们一生中形成的信念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忠诚与热情没有改变,老骥伏枥,烈士之心仍在。干休所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无奈,有些不知所措,非常的不适应,从内心深处讲,甚至是非常地错愕,但是他们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他们一直都在听从着军号的指挥,这最后的一次转折也毫无悬念地被他们认为是戎马一生的最后一次转移战场,干休所于是就成了他们要坚守的最后一道阵地。在这里,没有了和对手的厮杀,他们却仍然要和自己厮杀,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要最后打扫战场”。无论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给老部队留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遗训,并以向当年的文工团员彭克赠送一架新扬琴的方式还清人生欠账的省军区原司令员王根柱将军,还是在生命的暮年学会了如何照顾妻子的大军区前宣传部长沈汉卿,无论是接受以“续弦疗法”替代“孙子疗法”走出离休后孤独的前省军区参谋长赵刚,还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热烈爱恋的情人欧阳蓉嫁给了别人,从而一生暗怀怨尤的老文工团长彭克,都在这人生最后的阵地上“打扫”了自己的“战场”,理解了对方并解脱了自己。这是一种来自人生暮年的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一种对全部人生经历的清理、“舍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这一刻,无论是书中人还是作者自己,都又一次在人生最后的战场上赢得了最后一次往往是与死亡相伴的辉煌胜利。
    《九号干休所》让我们感动的并不仅仅是这些。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中,虽然没有直接讲出来的语言,深深地震动了我们,同时也感动了我们。我指的是作者通过这一部书向所有的读者表达出的,对于革命、祖国、军队以及承担这一切的一代正在故去的老战友的爱。作者用几乎所有的篇幅,讲述了这些老军人是多么努力地去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就在这种巨大的努力之中,我们恰恰看到了留恋与不舍。留恋军队,留恋战场,留恋一生的战斗岁月,尤其留恋这些在漫长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友情、几乎成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战友。最后,是留恋将一生完整地交给了革命、军队和祖国的这一代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作者自己的生命。《九号干休所》描写了一群勇敢地舍去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老军人,也就写出了这一代人在舍去时的艰难和苦痛。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