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怀乡的歌行——读朱法元散文集《沉静的山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褚兢 参加讨论

    古人云:天下之至文,出于天下之至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者,文之血脉气韵也,无情之文不可读,读之如对瘪三,味似嚼蜡,让人意趣索然。朱法元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沉静的山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经友人推介而展卷读之,竟有如噙橄榄,如品珍馐之快。要在其诚蕴于中,意见于外,篇篇饱蘸浓情,字字皆含珠泪,让人窥其内心,见其精神,而识其性情。全集30多篇文字,皆以其故乡修水为记忆、为素材,而笔下叙述,如歌行散板,张弛有度,舒缓从容,一腔浓情蜜意,自毫端倾洒而出,每有动人之处,而让人心旌摇摇,不能自已。
    专家论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而散板则为节拍自由的散唱,尤对表现悲郁、苍凉、怀旧等情绪有独到之处。我以为《沉静的山歌》,很是体现了这些特点。
    作者故乡修水,为江西省的一个边远县域,地处赣、鄂、湘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区。虽为山区,但修水却是人文繁衍之地。殷商时期,这里即有古侯国名“艾”,后曾出黄庭坚、陈门三杰等青史人物。又恰因系山区,修水一直保持了淳朴民风及古老乡俗,如久酿之醇,令人怀想。作者生长于兹,历20年,后当兵离乡,宦游在外,数十年过去,对故乡的感情分毫未减,反愈加浓厚,直至酿成这本二十余万字的散文集。
    《沉静的山歌》分为三辑,分别为写景、忆事和怀人。内中所记所述,皆为亲身经历,隔着岁月的长河,加以阅历深沉,对人物事件的回顾探究、对景物风俗的描摹追忆,每每能拂去外表的陈翳而直指其表象下的潜藏意义,足堪细嚼慢品。想作者在写作之时,自有大恸大喜大悲涌动内心,形诸笔墨而真趣自现者也。
    先说写景部分。开篇之作,是为《山城印象》。山城即修水县城,其年代之久远自不待言,而其山水形胜更让作者记忆犹新。
    “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饱含传统又充满活力的小城”——这是作者对修水县城的定义。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注重对山城的外景描摹:奇异的山水画面、古朴的祠堂古建、典雅的名人遗址,乃至幽深狭窄的街巷、星罗棋布的水井和附着在这街巷里充满苦涩与欢愉的童年……尽管今天的山城已经有了繁华的面容,但却遮蔽不了作者心中早年烙下的印记,旧日的景象和新城区的容貌在作者眼中交叠互映,让作者情潮陡涨,他写道:“修水河从西摆过来,绕成一张弯弓,又从东门远去,河水照映的两岸,还是那么青翠那么伟岸那么粉黛,活像一轴水墨丹青,舒卷在天地之间。”这样一种怀旧,却寄寓了新的观照,作者的视点具有时光的穿透性,陈年的景色或景象便被赋予了不同旧往的意义。
    作者笔下的景色饱蘸了浓情,密集的内在情愫投射于外在景物,导致了景象的变异。如在描绘禅宗“五叶七枝”之一的黄龙宗发源地黄龙山时,作者这样写道:“车行至山口,我禁不住又一次回头张望。只见黄龙寺那些虽显破败的房屋,却是那么顽强地置身在山脉之上,颇有悲壮之气概。寺边的神井掩映在几株高大的柏树下,井旁的牌楼、舍利塔,都显得非常庄重、雄伟。它们的身后,是黄龙山巍峨逶迤的山峰,恰像一把巨大的圈椅,稳稳地安放在天地之间,黄龙寺正好端坐在椅子上。清岚渐起,正如山腰拉起帷幕,红叶点缀,恰似仙女纵情舞蹈。远眺过去,真像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境!”我们看见,这种景象的变异是发散的、创新的,它是作者对景象的个性化解读,这种解读既是瞬时的,也是惟一的。
    在这一辑中,作者还将儿时经历的许多民俗风情记于笔端,比如“杀年猪”的习俗、全丰花灯的特点、“七十二行耕作为王”的理念等等,无不生动有味,趣味盎然,让人颇生怀想。
    忆事部分,不少篇章也是涉笔成趣。比如写老屋,作者记述:“我的老屋极为普通,它不像一些古民居那般气派,没有御赐的高大门楼,没有‘状元及第’、‘进士及第’之类的牌匾。也不像客家围屋那般牢固,没有高墙包围,没有炮台护卫。它坐落在赣西北的一个小山洼里,依山傍水,青瓦灰墙,颇有点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寥寥数语,将故乡儿时居住的老屋那平民氛围、田园气象勾勒而出,让人如置其境。而老屋中那种“酽酽的割舍不了的亲情”,更是被一些细节化的记忆还原为生动的图景。作者概括道:
    老屋是一坛深埋的酒,时间越久越是香醇;
    老屋是一本尘封的书,教人总想重新翻读……
    情景交融,理趣交织,不是无以复加的深沉情感,如何能写出这样的体会?
    像《老屋》《小街》《烧炭》等篇,是记事为主的,这部分散文中,还有以记事为衬托,而写情、写理、写感受为主的,像《牵挂》。
    这篇散文开篇即言:“我思念故乡。自从少小离家之后,这种思念与日俱增,简直不可遏止。”离开贫穷却熟悉的故乡,作者远行在外,但牵挂却“缠绕在我心间,直到华发染鬓、壮心暮年”。童年的记忆因牵挂而丰富,儿时的梦幻因牵挂而多彩,纯真的情感因牵挂而浓烈,那是因为,故乡有孱弱的老母、破败的老屋、有久远的传说、散落的童贞……而由对故乡的牵挂,作者领悟到这样一份独特的道理: 
    劳动者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土地;
    思想者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未来;
    出家人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众生。
    真正孤独的,是那些终生毫无牵挂的人。
    这样,一种怀旧的牵挂变成对人生体验的升华,文章的境界被拓展,作者的内在气质也在我们面前有了更新的展现!
    怀人篇章,是《沉静的山歌》这本书最让人感慨的部分。17篇散文记述了二十多位故乡的长辈、乡亲和战友,无不惹动人的情肠,拨动人的心弦。
    书中写母亲、写姑婆、写伯公……这些饱经忧患的先辈和承受了无尽苦难的乡民,他们在高压的政治气候下,在贫寒到极致的困厄中,却始终保存了一份诚实、纯朴、宽厚、仁爱甚至幽默、爽朗,意味着多少辈积淀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风,不会因为一个较短时期的祸乱而被从血脉中涤除。它使我想到,民族的性格之根生长于千年沃土上,它扎得很深很深,任何疯狂和灾祸之所以无法毁灭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因为某些大人物的功勋,而是因为每个普普通通的百姓以他们的柔弱和坚毅,承载起高天的日月星辰,承载起大地的春华秋实……
    书中记述的几个人物让人难以忘怀,像那位落魄文人、错划右派的管贤哩,具有歌唱天赋而屡遭命运蹉跌的乡土人才朱法荣,年轻时狡黠蛮横、在古稀之年却因抢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吴经理,还有总是慷慨助人、被称为罪犯克星的优秀人民警察廖矮子……一篇短文,无法展示人的完整一生,作者却用他的浓郁之情、简约之笔,以速写方式突出故乡人物的容貌气质精神特征,生动的细节让笔下人物纷纷活了起来,读来有呼之欲出的快意。作者的笔触既挥洒随意又摇曳生姿,偶有闲笔,却非赘疣,倒为文本增色,可见其行文技法之娴熟。如《老龟》记述当年在越南战场九死一生立功入党的一位战友,他退伍返乡后,日子却过得并不容易。本可凭口袋里的荣誉证件找政府求助的,也可找一些身居官位的战友相帮,可他都没有,他坚持“车行直路马行斜”的做人原则,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别人。面对这位姓氏与“龟”谐音的战友,作者“猛然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童话,说大地下面有许多神龟,又叫鳌鱼,日日夜夜用它们的肩膀扛着一方,如果哪一方的负荷太重,那只鳌鱼就会因累不过而换肩,这时便会发生地震”。这里转述的童话,看似闲散笔墨,却寄寓了作者对战友的敬重和深情,其间用意,大可玩味。
    览毕全书,方知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多么刻骨铭心,作者丰盈的思念如河水滔滔不息。修水的汩汩波涛中,流淌的岂止是山中清泉?更有它哺育的子民不绝如缕的一腔深情……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