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精彩呈现的珍贵历史记忆 ——读《可爱的中国——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散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邓彩霞 参加讨论

    借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一契机,盘点那些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新中国难以忘却的历史情景,以唤醒建国前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并启发教育已经远离战火与苦痛的新世纪的青少年,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由青年学者谭五昌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可爱的中国——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散文》一书,其出版意图正在于此。
    《可爱的中国——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散文》体现了选编者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文学眼光,这从选文背后得到集中的反映。在该书的编后记里,选编者这样交代其编选思路:“从数量众多的红色经典散文作品中,精心遴选出在各个历史时段具有代表性的且风格各异的红色经典散文,意图清晰而全面地呈现出红色经典散文的历史演化轨迹及整体风貌。”该选集确实达到了这一效果。书中所选的44篇文章“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梁晓声评语),在我国的革命历史和建设进程中被广泛传诵,产生过重大影响。既然选文被誉为红色经典散文,这些散文的“神”自然较为集中地凝聚在祖国、理想、信仰六个字上了。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奔向这个目的。以内容言之,叙事类的有孙犁的《识字班》、周立波的《韶山的节日》等,写人物类的文章有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状物类的有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等,抒情类的有何其芳的《我歌唱延安》、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写景类的有冯牧的《这里永远是春天》、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以风格言之,或热情昂扬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或质朴平实如陈广生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或曲巧精致如杨朔的《茶花赋》,或语浓意深如夏衍的《野草》……目的地的风景固然是灿烂耀眼而可能略显单一,沿途的风景却是美丽而多彩的。如果说单独的篇章是优美的乐曲,那么这44首优美的乐曲就汇成了一组以祖国、理想与信仰为内核的交响曲,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五四落潮后的不甘与奋起,抗战时期军民亲如一家共御敌寇的激扬与喜悦,保卫建设新中国进程中的炽热情怀、新时期以来对富强民主国家的向往。历史完整的红色散文,才能让人全面地感知它们独特的魅力。
    选集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选用大量珍贵的图片,不仅是为了和我们这个读图时代形成对接,彰显选编者与时代同步的编辑理念,更主要的是在于它们以自身珍贵的史料性,起到了凸显历史细节、帮助读者想象历史全貌的作用。比如,《向秀丽》一文中,不仅有当时多家媒体对向秀丽英雄事迹的报道,还有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给向秀丽的题词。《向秀丽》一文和陶铸同志的《松树的风格》是前后相连的,向秀丽的英勇事迹发生在1958年底,《松树的风格》一文写于1959年1月。虽无资料证明陶铸同志写《松树的风格》是以向秀丽的英勇事迹为契机的,但是,这张珍贵的图片以及选编者似乎不经意的安排,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辛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他们是具有松树风格的人,向秀丽正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一员。再比如,《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一文中,有一张“20世纪60年代,八连战士每逢休息便到郊区集体种菜”的图片,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在所谓的“万国建筑群”之间,长长两队肩扛锄头和耙子的士兵,让整个画面也显得朴实起来。通过这张图片,我们不禁会与作者一道为这支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击节赞叹,因为他们在上海这个“资本家的乐园”里,保持住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经受住了特殊的环境对这一代军人的考验。
    文集中每一篇文章后还附有“红色记忆”板块,相当于文章的阅读链接。该板块除了向读者介绍作者情况,简要交待文章的写作背景外,还通过简洁、客观、准确、流畅的语言,为正文补充了一些生动的历史细节,使读者对正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快地进入文章所营造的历史情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附在《最后一次讲演》后的“红色记忆”板块,就告诉读者们闻一多先生被刺杀前虽已接到过反动派的威胁和恐吓,但他对此置之不理,仍是毅然决然地参加李公仆先生的追悼大会,并被特务们刻意扰乱会场气氛的行径所激怒,才发表了这事先毫无准备但是却情感真挚、激动人心的演讲,是唐登岷先生飞快地记下了闻先生的演讲,又在闻先生被特务卑鄙地暗杀后,想方设法将闻先生的演讲发表出来。通过阅读这一板块,读者能更深入地感知当时那种白色恐怖的气氛,因而对反动派们的无耻行径更鄙夷,对进步人士的高尚情操更敬佩。
    在当今大众流行读物、时尚杂志充斥着图书出版市场之时,出版这样一本红色散文经典,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对于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两三代人来说,选文满足的是他们文化怀旧和历史记忆的需要。而对于80后或是90后一代来说,选文可能是崭新的,是陌生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和20世纪中国人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可以对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所进行的奋斗,所作出的牺牲有更为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从而“了解今天中国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渊源,获得一种庄严的历史感”(张颐武评语)。这些选文,对于建构青春的价值与意义具有珍贵的启示作用。
    红色经典散文的问世,自然脱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及政治文化语境,它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功能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也自有其超越性的社会历史及审美文化精神价值。像方志敏烈士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美,夏衍对坚韧乐观的野草精神的歌颂,刘白羽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刻画与描绘,季羡林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柯灵对故园乡土情结的描摹与诠释,等等,无不体现出人类自身的一种最为本真而美好的情感与意识。 尤为动人的是在《生活中英雄们中间》中,一位名叫张渭良的坚强战士,在执行任务时误踏敌人的地雷,身负重伤,他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靠着完好的右膀和右腿,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个人爬了十天九夜,从敌人的阵地爬回到自己的阵地。读到这里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他说:“我不能给中国人民丢脸”。我却认为,这是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闪光,是热爱生命的人所唱响的最强音,是对生命本身所创造的奇迹的讴歌!
    红色经典散文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有其恒在性的因素,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换,它们总能抵达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爱的中国——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散文》,谭五昌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