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追求崇高:半个世纪歌唱的主题 ——萧汉初《江山得意集》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达轩 参加讨论

    萧汉初先生是我的老师。按常理,只有老师为学生作序,哪有学生为老师作序的呢?当萧老师将他的这一想法告诉我时,我说了许多不敢担当这一角色的理由。但这些理由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他面带微笑非常平静地将这些理由一一驳回。于是,我只得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他的诗稿了。
    话又说回来,从知人论世这一角度而言,我或许是汉初先生最恰当的诗评者之一。几十年以来,我读他的诗,评他的诗,听他朗诵诗,向他请教为诗之道,与他一起谈论诗坛现象及文学问题,这是经常的事。他的许多新作,往往我是第一读者。汉初先生的为人,他的性情,他的追求,他的主张,他的兴趣和爱好,我是最了解不过的了。
    一
    最初结识萧汉初先生是1976年秋。那时,我正在湘鄂边界一个小村担任民办教师。高中毕业不久,居然也搞起了创作。有一天,从县里开会回来的同志告诉我,说县文教局的副局长萧汉初同志希望能见见我。我打听到他正在本县中武公社蹲点,便步行两个钟头,赶到本公社所在地,爬上一辆拖拉机,经过两个多钟头的颠簸,赶到了他蹲点的住所——一个群山环抱的农户家里。
    他非常惊讶地从里屋奔出来,握住我的双手,笑容里荡漾出慈祥与关切:什么时候动身?怎么找到这个地方?脚走疼了没有?
    就像一股春风,将我初出茅庐的生怯一扫而光,留给我的只是温暖和亲情。我们虽是初次见面,却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我们谈文学、谈小说、谈诗,谈未来的规划和打算。他勉励我努力奋斗。不觉已到黄昏。他特意让农家住户煎了一碗小葱鸡蛋,留我吃了晚餐。那年月,我们只能以红薯和萝卜充饥,吃一碗米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了,小葱炒鸡蛋是当时最高档的筵席。席间,他将他的《津澧道上》示我。这首诗,以词曲的手法,描写澧阳平原的农村风光,意境清新,色彩明丽,铿锵悦耳,加之我对诗中描写的景物很熟悉,读来倍感亲切。
    当我离去时,他执意要送我。约走了五、六里地,不知不觉,夕阳落山很久了,眼前的山路已看不很清,只有群峰的身影高耸在天际。在我的坚持之下,他才留步。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考入了常德师专,他也于78年调到常德师专任教。他本是教师出身,因为在澧县一中语文教学出色,才让他走上了县文教局长的位置。但对教学的热恋、对学生的热爱、对青年人关怀培养的热情,使他又重新走上了讲台。他以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以诗人的奔放和激情,以一个评论者对文学的理性思考,精心组织一堂堂精彩的讲授。课外,他又耗费许多精力,热心辅导、帮助一批批学生,使许多学生后来出版诗集、小说集、剧本、专著,成为诗人、作家、教授,有的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
    我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便与萧老师有了更多的交往的机会。我们一起开展教研活动,一起参加政治学习,一块儿劳动,一块儿旅游。他许多诗的产生,从句子到章节,从初稿到修改完善,我最先领略其中的艰辛,也最早分享他创作的快乐。
    1982年,萧汉初先生调湖南人民出版社任文艺理论编辑。1985年调湖南文艺出版社任小说编辑室负责人。他职业变了,工作对象变了,工作的视野扩大了,但作为一名教师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精神——识才、重才、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一直贯穿于始终。他广交名贤,精心组织稿件,注重推出高层次、高品位的精品力作,又特别扶持那些初试锋芒的文学新人。
    汉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真心、真情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人。这一特点也鲜明地映射到他的诗作中。
    二
    正如诗集的编辑一样,萧汉初先生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我们时代的步伐一致,也与他本人的生活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时代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本人生活历程的记录。
    第一个阶段是东北时期。汉初先生1954年从湖南省立四师毕业后响应祖国召唤,支援东北文教建设,分到长春市郊区的第七中学任教,编辑《九台报》,业余练习诗歌创作。此时,他青春年少、激情满怀,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感受到新中国灿烂阳光和祖国母亲抚育的幸福。“我呼唤着你清新香甜的名字,如此情深!我品尝着你沁人心肺的泉水,如此醉人!泉眼里冒出泉水,像母亲的奶头流出乳汁,哺育出来的香稻啊,粒粒像珠玉般丰润。”(《致泉眼乡》)他带着理想的眼光观察世界,到处绿浪翻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诗歌满路。同五十年代所有的诗人一样,诗中充满着昂扬、乐观、豪迈的气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像《致三门峡》和《秋天杂诗》等最早发表的一些抒情诗,那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与收束,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吉林文坛所瞩目。诗人在长春教育学院中文专科进修和讲授张毕来先生主编的高中文学课本的经历,促使他教学相长,获得了比较精深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传统诗词方面的修养。这大大有益于他的诗歌创作。
    第二阶段是澧县、常德时期。汉初先生从吉林回到家乡湖南,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十年动乱”。这段特殊的历史,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政治意识对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何等巨大!当我们今天超然物外,大谈人类永恒主题或者艺术的无目的或者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种种批评理论来指责当年的作家们的时候,我们怎么也体会不到当年的作家们为我们能留下至今读来仍有生命力的作品,要付出多大努力!萧汉初先生这一时期选留下的诗歌并不多。这一方面是诗人的精力专注于高中语文与大学文学的教学工作,很少写诗;另一方面,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强烈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当那段喧闹的生活沉淀下来以后,诗人再回过头来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审视过去的作品,进行认真的筛选,我们看到了作者在选编这个集子时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眼光。这些诗基本上保留了第一时期理想主义的基调,但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诗人的思想日趋深沉。
    第三个阶段是长沙时期。汉初先生由于编辑出版工作的关系,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登山观海,情满意溢,视野更加开阔,心境更加舒畅,他又仿佛回到了东北那段青春年少的日子,诗情再次迸发出来,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歌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湖南邮电报》和《人民文学》、《中流》、《作品与争鸣》、《湖南文学》、《芙蓉》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了许多诗篇。诗人不是像青年时代那样带着理想的眼光描绘和赞美眼前的事物,而是将深沉的哲学思考熔铸在字里行间,让一个个色彩鲜明、意蕴深厚的意象组成情感的山岳,让你体会它的伟岸和雄奇。虽然这时诗人已经步入中年,渐逾耳顺,但仍然一如青年时期,情艺双馨,创作甚丰。
    三
    萧汉初先生的诗作,国内大家评论甚多,从本集的附录可略见一斑。但诗评者多从某几首诗或某一阶段的诗入手展开评论,总体上评价萧汉初先生诗作的并不多。《江山得意集》的问世,为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评价萧汉初先生的诗作提供了条件。
    追求崇高、远离平庸,是萧汉初先生为人和为诗的最大特点。萧汉初先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却又经历了政治动乱的年代,生活在中国传统美德遭到冲击破坏,封建糟粕一时沉滓泛起、夸张变形的年代,生活在西方的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大肆泛滥并影响人们思想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人们的哲学观念、政治信仰、生活态度,受到了很大冲击,有的甚至在眼花缭乱中不知所从。汉初先生却以宁静的心情,不同凡俗的眼光、执着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一生的爱好,只是读书、编书、写作,是诗、小说、散文、评论,是文学。他所关心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进步,是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他的政治抒情诗。萧汉初先生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支持者认为他关心祖国和民族,继承并发扬“诗言志”的优秀传统,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非议者认为诗只是表达情感,不应该与政治联系太紧密。笔者认为,萧汉初先生的政治抒情诗,恰恰是他追求崇高、远离平庸的表现,是他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的真情吐露。他在黄山顶峰放歌,在鲁迅墓前沉思,他在覆船山边、圆明园里、中英街头追忆历史,他发出对“红旗诗人”的热情赞美。这些既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领袖的深厚感情,我们也从其选材中看到了他的人格,看到了他的追求。不了解诗人的人以为他与当今的各种新潮不合流,但只要是稍微了解汉初先生的人都会知道,这正是他追求崇高,弘扬正气,具有高尚情操、高洁品质及成熟美学态度的表现。
    民族特色和大众意蕴,是萧汉初诗歌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汉初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朴实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生活内容,多采的生活情趣,生动的生活语言,独特的美学爱好,深深地影响着他,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诗歌、许多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澧阳平原,荷塘挖藕,清池撒网,车来车往,农歌互答(《津澧道上》);北方农村,晨烟缭绕、豆海无垠、荞花似雪(《上学》、《荞花》);纺织工人飞梭传情(《寻花》),人民教师范昭日月(《黄牯山的怀念》)。他描绘了一幅幅劳动人民生活的图画。在这图画中,他能敏锐地抓住生活中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情绪的细节,加以渲染勾画、表达情感:久旱望雨的农民、停住镰刀、放下柳筐、爬上船板、跑出机房,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投向晴空,感情是何等热切(《望云》)!干堰捉鱼,农家的欢声笑语,满堰满塘,心情又多么舒畅(《年年有余》)!这一切,使他的诗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和深厚的民众基础。
    萧汉初先生表现这些内容,从形式上言,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将朴实、明白、琅琅上口的民族语言和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结合起来,融朴实于富赡,寓典雅于晓畅,在通俗中见高雅,于直白中见意蕴。他描写春耕的句子:“塘里涨满,激起蛙声阵阵;路边垂柳,风动柔条新新;柳叶藏莺三两声,牵惹了渠中流水音韵。/一担担蓝花草子,一挑挑肥草杂青,碎了田里明镜,溅起水花四迸。一串串织花鱼篓,一根根长竿钓绳,点说鲢鲤正肥,雨润笑语轻轻。”(《立夏雨》)他描写演员在晨雾中练习:“忽闻歌声雾中起,凝神又难寻觅。飘悠悠,清丝丝,响堂堂,娇滴滴。疑是晨风,把遇仙楼上铁马铃铛,轻摇曳。宛如素练摊开处,一斛珍珠倾倒出,滚滚相碰击。定神细审,人不至,风平息,唯有浓雾,团团缕缕飞周际。”(《晨练》)我们从这些句子中,看到他将我国古代词曲语言与人民群众生动的生活语言结合起来,熔铸提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发展之路,是相当成功的。
    萧汉初先生为诗,更重要的是他几十年诗心未泯,童心未泯,永葆青春和朝气。他时刻和青年人交朋友,具有青年人的心态,这心态使他保持了眼光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他有着珍贵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直到退休之后,还有不少写作计划并笔耕不止,这又使得他具有开放眼光和对事业的激情,这激情又推动他对生活中诗意的捕捉和艺术上的探索;他有着青年人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这一态度使他感到精力充沛、乐而忘忧,更加孜孜不倦地从事于他的事业。这一切,都是推动他不断产生新作品的重要因素。
    《江山得意集》贯穿于诗人近五十年创作道路,也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祖国的发展变化,诗人的生活道路,都在集子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这个集子,也是汉初先生前一阶段诗歌创作的小结。现在,萧汉初先生去掉了工作岗位的繁杂事务,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创作和文艺评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仿佛获得了第二次青春,我想,他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4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