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石油古国。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钻井、开采、集输和加工应用上,都曾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成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许多记录和描写石油和天然气的诗词歌赋,为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文字。就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石油、天然气的文学性抒写,从现在能够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从抒写对象来看——气多油少。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抒写天然气的较多,抒写石油的较少。这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要多于石油,因此天然气更闻名,而且文人们关注或听闻天然气的较多一些。 从目前能够见到的文字来看,历代文人诗家对天然气燃烧这种奇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象,给予了很多描绘,抒发了很多感兴。唐代诗人李白在《大猎赋》中写道:“土囊烟阴,火井冰闭。”杜甫在《西山》诗中也曾写下了“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的诗句,他还写过一首《盐井》诗。古时四川的盐井多是用天然气熬盐的,因此盐井之盛与诗人感叹之深,也反映了火井之盛。李、杜这两位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把“火井”写入诗赋,使“火井”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唐代诗人白居易初到忠州时,登楼远眺,见到了煮盐之火若隐若现,于是在《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一诗中写下了:“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缌烟”。唐代诗人李贺在他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的“十一月”中写道:“御沟泉合如环素,火井温泉在何处?”唐代诗人岑参也在他的《冬夕》中写道:“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还有汉晋的杨雄、左思、木华、郭璞,北宋的刘攽、明清的王曰曾、郑板桥、郑王臣、冀应熊、黄东生,甚至乾隆皇帝的《火井诗》等都是写天然气的。但古代文人对石油的文学性抒写较少,今天流传最广的与石油有关的古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首石油诗,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的《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二是从抒写方式来看——景多用少。在诗词歌赋中,把石油、天然气的有关现象当做景物来写的多,把石油、天然气当做一种十分新奇的现象来写,寄景抒情。因为是文学作品,不是科技文体,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文体所限,就如现今的散文杂记与说明文或学术论文的区别。 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蜀都赋》中写道:“铜梁金堂,火井龙湫,”把“火井”的奇特景色与“龙湫”的壮丽画面相媲美,把它和风光秀丽的名山并列,说明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把“火井”看做是蜀地的风景名胜之一了。唐明皇李隆基在华清宫《温泉对雪》诗中写道:“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宋朝人敖陶孙在《再用韵酬陈秘校来击楫清中原之志故中间多及之》诗中写道:“世间冷暖逐处年,火井自温冰井涸。”都是借景抒情之作。 在清代中叶,重庆有“渝北十景”,其中就有“金沙火井”。当时在嘉陵江北岸沙滩有天然气露头,人们在沙壁上凿孔为灶,即可点燃,供炊饮之用。夜间望去,火光闪烁,辉映江波,煞是壮观。题咏者颇多,诗人黄东生有一首《金沙火井》,诗中写道:“东巴火井旧无闻,燃石焱山杳不分。”清人黄懋轩曾有一首七律,把当年江北城的八道城门之名,巧作串缀,联成诗句,其诗中有:“沿岸金沙随浪涌,汇川火井衬波浓。”更是写景的应景之作,诗中也提到了火井。唐代以前的文人以“火井”入诗多数是抒写景观,主要偏重于对它的惊奇和欣赏,总体上是把石油和天然气当做景来写的多,如左思、李贺、岑参的诗赋等。在宋代以后,文人除写景之外就比较注重石油、天然气的性能和功用了。北宋刘攽在其《送郑秘丞知邛州蒲江县》诗中说:“井火煮盐收倍利,山田种芋劝深耕。”谈到了井火煮盐的收益是很大的。清朝人冀应熊写过一首《观火井》诗:“燃藜偏向垂泉引,钻燧无需取木方。天用活民同菽粟,人将煮井代榆桑。”这几句也是偏重写天然气之功用的。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论断,并首先提出了燃烧石油所产生的“石烟”的利用问题,而且亲自用它试制成一种名为“延川石液”的墨。唐、宋以来,陕北地区人民还开始用含蜡量极高的固态石油制作蜡烛。为了与动、植物油制作的蜡烛相区别,当时把这种蜡烛叫做“石烛”。宋朝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当时陕北延安出产的“石烛”,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是从抒写文体来看——前期赋多诗少,后期诗多赋少。这与各个朝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有关,文学上素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说,说明各朝各代的代表性文体是各有不同的。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陲。”西晋文学家木华在《海赋》中写道:“阳冰不冶,阴火潜然。”“三谢”之一、南宋的文学家、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在《雪赋》中云:“火井灭,温泉冰。” 唐宋以前,也有写诗的,但相对较少。北周的文学家庾信在其诗《苦热行》中写道:“火井沈荧散,炎洲高焰通。”到了唐宋以后,文人写赋的较少,写诗的较多。前面说的,杜甫、白居易、李贺、岑参、沈括和刘攽等,都写过石油、天然气方面的诗。清初郑王臣有《火井》诗云:“既不忧薪穷,亦不愁灰冷;注水如沃焦,成盐在俄顷。”王曰曾有《火井》诗云:“岂是仙家留井灶,故教生火不生泉。” 写赋的也有,但是数量已经较少了。明初蓝玉写过《火井赋》,其中写道:“辉堪照读,处士免凿壁而偷;焰可爇飧,邻妇免青唇之吹。”清初富顺县人李芝也作过一篇《盐井赋》,其中写道:“若乎昆仑之火山,南海之火国;俱荒远而不经,亦苍茫而难识。” 四是从抒写主体来看——文、官皆有。声名显赫的诗人和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凭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没有忘记涉笔能源问题。地方官员则更是因亲身感受和体验而写。沈括和李白、杜甫等的区别,即在于此。 在乾隆《富顺县志》卷二中,记录了一首康熙年间四川富顺县知县金肖孙的诗《山川下·火井》。诗中写道:“有井穿砀谷,烈炎伏其中……九渊一炬起,高岭列灶烘;能省樵山力,兼成煮海功。”他认为利用天然气熬盐,既可免除樵采之劳,又可保住森林资源,这对“有山皆空,无岭不秃” 的井盐地区的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也写过一首《火井县》:“丞相征蛮路,天纲遗爱祠……荒凉火井县,吊古一兴思。”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尤为令我惊奇的是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火井诗》(见《四川盐法志》),可见这位皇帝当时对石油、天然气还是十分关注的。他在诗中写道:“羲之广异闻,火井欲具示。未曾读汉书,郡国志原备……” 现代诗人李季1952年冬到玉门油田挂职锻炼时写下了许多关于石油的诗歌,196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在封面上第一次使用了“石油诗”这个词。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帝王臣子都十分关注石油和天然气,他们或诗或赋,或写景抒情或记述功用,在古代石油诗创作史上留下了灿烂篇章。今天,石油、天然气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这些诗歌创作者们也不应淡忘石油。让我们用心感受石油,用笔歌咏石油,在石油作为重要能源足以引起世界纷争的今天,我们希望石油诗作为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同样能辉耀、繁荣美丽的未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