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场文学的长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兴安  参加讨论

    阅读张炜的小说我从来没有过陌生感,这种感觉正如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品的比喻。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童眸》,到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还有《融入野地》,我都一一拜读,或许有些故事和细节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些模糊,甚至忘却,但是它们像种子一样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体中,影响着我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如果说张炜以往的作品是一场狂欢或者是一次自省,那么,他的新作系列长篇《你在高原》就是一次文学的长征,450万字如同450万公里的行走和漫游。
    是什么支撑着作家甘心“为它花去二十年最好的光阴”而不悔?在一个提倡“小的是美好的”的时代,这样宏大浩繁的叙事似乎不合时宜,人们更关注的是身边的鸡毛蒜皮和最眼前的利益得失。时代的概念也消失了,只剩下了具体的时间。
    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六十年历史的见证者——以张炜为代表的五十年代生人,已经是当今社会的最主要的群体力量之一,他们的经历和记忆,对我们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他们走过火红的年代,他们有过疯狂的迷失,他们在热情与绝望之后猛醒。正如张炜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不了解这批人,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在这十部组成的系列长篇中,《家族》无疑是在思想和艺术分量上最重的一部作品。小说曾在十年前出版过,这次又经过作家的修改和调整。所以,张炜将其作为第一部是有用意的,它既是开篇,又是总结;既确定了整个系列小说的主调,又给人留下了可以展开和推演的无限复杂的空间。小说记述的是两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却更像是中国百年沧桑的一个隐喻。小说其实是在探讨人与历史的关系,即在历史的进程中,某个关键的个人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必然和趋向的,而道德与人性究竟在其中能够产生多少作用。
    “父亲”在张炜的小说中有着特殊的指向,他不光是伦理学上的称谓,也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原型。这个权力和永远正确的象征,在《家族》乃至这个系列所有的小说中具有抽象的意义,且与“儿子”形成了鲜明而无法调和的对应。“我不明白那个蜷伏在轮椅上的人——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为什么会在具体的事物上表现出那样的冷酷和无情?……这种巨大的矛盾我今生都难以理解。他亲手平息了那么多的残暴,却又不停地制造出新的残暴。他身上已经是功过纠缠,善恶共存。”(见《家族》第61页)这句话,可以作为解读这部小说的一个出发点。
    《橡树路》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橡树路,这个200年前由外国人建立的“租界”,虽然是殖民化的一个遗迹,但却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发生场和舞台——启蒙运动、现代化、文化革命等等。200年后又是在这里,新时代的年轻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狂欢式的发泄,而那个老妖的传说似乎又让我们想起《家族》中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火焰之后是灰烬”,对年轻人来说,逃离,准确地说是背叛才是他们的最终的集体的归宿。在张炜的眼中,社会,乃至历史是碎裂的,而小说正试图将其拼接起来,让它恢复理性和真切的原始的美。我甚至在想,小说最终将主角落脚到一个地质工作者身上,而不是一个职业的思想者,我是否可以猜度,张炜是试图将我们过往的以及当今正在发生的人类历史,放置在地质的历史中来考量?推而衍之,假如由此来研究我们周遭的一切,现实也罢,历史也罢,面对一个地质概念的时间和宇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将是何等地让上帝发笑?或许在张炜看来,只有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上,我们才能真正地看见自己,并且认识现在和未来。
    博尔赫斯在评价安德烈·纪德的《伪币制造者》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时代而非一个作者的作品。”我以为,用这句话来评价《你在高原》也毫不为过。如此宏大浩繁的写作确实很难相信由一个人支撑,张炜不过是遵上苍之旨,行时代之命,完成了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救赎。
    
    原载:《新京报》2010年6月12日
    
    原载:《新京报》2010年6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