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怀民生百态的大胸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康启昌 参加讨论

    夜读李晓虹主编的《2009年散文年选》,读得眼泪汪汪,读到丑末寅初不睏。此书有何魔法?我以为不外下面三点主要因素:
    一、题材广博,六合一扫。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五味俱全。读起来,扩视野,长见识,不单调。有英雄史诗,也有时代骄子;有域内涛声,也有海外哨音;有上流社会的天光云影,高楼大厦,也有底层社会的哀吟辗转,茅舍棚屋。
    二、文本好看,文学性强。不能说字字珠玑,敢说篇篇可读。议论成分不多,空发议论的话语没有;直抒胸臆者少,叙述中抒写真情者比比皆是。这些以叙述为主的散文体式,很合我这流普通读者的口味。我们不求前卫,不弄潮流,不赶时髦。我们只管读书,有书好看,耐读,便念阿弥陀佛。
    三、选家慧眼,沙里淘金。编者不是以固定眼光,居高临下,振臂一呼。而是以读者的身份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部出自普通业余作者之手甚至是新手的作品。为此,她必须经常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图书。平沙无垠,深海藏珠,淘澄筛选的快乐浸透了她辛勤的汗水。
    编选中,她自觉地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投向城市的阴暗角落。有人说,生在大城市的人,是幸福的。这话,好像接近了真理。但是据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数字(全球十亿赤贫人口,7.5亿居住城市),这话只能说对了一半。李晓虹对那种幸福论者大概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她对反映城市底层弱势群体的作品,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这是因为她“与那些率真的灵魂相遇,一次又一次被打动,被唤醒。”还因为她看到了“对历史的真实描述,对事实的独特性表达,对人生的深度探究”。
    《哭孩子》让人心疼。作者(据编者说,也是一位打工者)描写这些城市的“暗无天日的私处”,“时常注意到很多孩子在这样场景中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哭孩子在这里,不是特殊的个案。他们用尖厉倔强嘶哑不要命的哭声对抗他们的物资匮乏精神极度贫穷的父母,对谁都不笑,对谁都不信任。本能的哭声本能地拒绝全世界。文章揪住我心,我不想责怪孩子的父母,我想奉劝这些父母,发发慈悲,在你没有准备好做父母的时候请不要把他们生出来,他们也是人啊。但,我的思考只能到此为止吗?
    《天堂与炼狱之间——一个残疾青年的文学人生》的作者,描述了一个双腿瘫痪的青年挣扎在水火之中的生存状态,还刻意描写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品位。他像鲁迅看见了车夫的高大,深深反思自己的渺小。
    那些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农民工,那些拎着钢钎、扛着铁锤、举着牌子等待雇主的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人公。作者在《小区门外》描述这些身居城市底层很使城管人员头疼的农民工的极不安定的困窘生活,让乱哄哄脏乱差的市井环境衬托出这些人生存的无奈。而《白师傅》《飞翔》《猫娃》则分别描写了三个不幸的农民工忠厚善良有理想思进取,与命运做不屈抗争的精神境界。读之,令人不敢懈怠。
    “知屋漏者在宇下”,我不无偏激地推崇书中许多作家真实地揭示社会底层阴暗面的勇敢,是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真相,接近了民生的真实。世界是多维的,人生是多元的,人性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8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